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前方报道 > 编导手记

科考日记(3)科考队到达阿拉玛斯矿

发布时间: 2002.7.15

    从蛇纹石矿再往上走就到达了4500米处,安营扎寨,考察队员没有很明显的高山反应,只是呼吸感到有点困难。

    队员们一鼓作气再往上攀登了300米,队员们到达了另一个矿点——达阿拉玛斯矿。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建成许多玉矿山,用较先进的方法采玉,使得采玉规模扩大。先后有十余处玉矿都曾开采,但规模较大者为于阗县阿拉玛斯玉矿和且末玉矿,其他地方如塔什库尔干县、皮山县、和阗县、策勒县等都是曾短期开采玉矿。另外,在昆仑山北部叶城一带还有印度、英国人等外国人开发的玉矿,由于交通不便,加上优质的玉矿面积小,解放前大部分已经废弃。

    阿拉玛斯玉矿是在古代开采基础上,于1957年建矿,继续开采近30年,这是以往生产白玉的主要矿山。阿拉玛斯玉矿有职工四五十人,其中坑口采玉20--30人,运输中转8--12人,供应管理6--8人。阿拉玛斯玉矿位于高山之巅,海拔高4500--5000米,汽车只能通到柳什大队,从柳什到矿山有两天驮运小路,交通非常困难。采玉者不畏艰险,挖出个个矿硐采玉。建矿后的头三年,为露天手采,在原戚家坑的各坑口上施采。已錾子、榔头、铁钎等工具凿石取玉,效率比较低。矿工的生活有保证,雪雨天可以取暖休整,工人干劲很大,开采点多,年均采玉达3吨。采出的玉主要为青白玉,还有约四分之一的白玉。60年代。使用打眼放炮的办法,硐采与露天相结合,生产效率有所提高。年产玉平均约3.5吨,其中白玉占三分之一,其余为青白玉,还有为数不多的青玉。70年代至80年代。全矿设四个坑口,两个掘进巷道,两个掌子面采玉。硐采的作业面小,出渣量大,坑道以外的玉才不上。此期年均采玉约4吨。当地的地质部门调查研究,认为阿拉玛斯玉矿仍存有相当的储量,但其主要矿脉浅部以白玉为主。深部以渐变为青白玉及青玉。

    由于现在已正处在雪线之上,下午3点,洞口的温度只有零度,这个矿点已经经过了大量开采,形成了一个深达十几米的山洞,洞里非常黑暗,队员们只能用手电和头灯互相招呼着。灯光打在洞壁上,洞里的冰凌和裸露在外的玉石交相辉映,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境地。洞内的玉石大部分是属于青白色,真正象羊脂一般的白玉十分少见,也许是已经被人采走了。

    山玉开采的玉料块度要比籽玉大,一般均在3公斤以上,5--20公斤者占绝大多数,0.5公斤以下的碎玉则被混入渣中抛弃,所以,在矿洞外随处都能看见拳头大小的碎玉矿渣。

    在这里,专家还是非常的兴奋,他们所采到的玉石可以说是山料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和田玉的标本。这些标本拿回去经过鉴定,对今后的考古发掘以及相关的玉器鉴定将会起到非常大的参考价值,这也是考察的一个重要目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