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首页  全程报道  巅峰全纪录  珠峰五十年  大本营  登山者说  线路模拟  视频专区  互动论坛

曾曙生——我与珠峰的约会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计划。早在1964年中国登山队登上希夏邦马峰以后,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就有过组织登山队跨越珠峰的想法,他于6月指示:要在三年内北上南下珠穆朗玛峰。

  国家体委党委为执行这个指示,研究决定于1967年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同年,西藏工委决定成立攀登珠穆朗玛峰指挥部,由西藏军区副司令员陈明义少将任指挥长。准备在67年从珠穆朗玛峰的东西南北四面交叉跨越顶峰,创造登山界的世界之最。这次登山计划从1964年底一直要延续到1967年,这个三年计划已经实施了二年,取得了一定成果。当时的国际形势不可能执行跨越计划。1966年底登山计划修改为从北侧登顶,放弃了跨越。但计划最少登顶人数为10人,超过印度队1965年登顶9人的纪录。此计划终因文化革命的到来而夭折。由于没有对外宣布过,很少有人知道。

  1965年7月5日,在登山队领导向李梦华副主任汇报珠峰西山脊侦察情况之后李梦华副主任说:“南北跨越的事情要和外交部商量。要求从南坡登,同时也要考虑到允许尼泊尔提出从北坡登才主动,要从政治上考虑能不能进行这项工作,如果十年内不对外开放山峰这项活动就要考虑了。

  政治上如果没有问题再考虑技术问题,也好下决心。四条路线交叉上下要从人的因素上下决心,不能光从政治上下决心,要比较难度,认真的想问题,毕竟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了。

  现在估计四条路线准备可能性如何,尽最大可能可以达到几条路线?如达不到四条路线则不要从四条路线准备。两条路线也好,四条路线也好,如果要从南侧上就必须保证成功,想尽一切办法上去。否则别人连我们60年的成功也要心形线。南侧准备的力量要经其它各线更强,失败了或成功得很惨都不行。不仅要胜利,而且要胜利得很大,北线也必须保证上去,如南侧上去了,北坡没有上去也不行。

  我倾向集中力量在南北两条路线上,以后再搞东西两条路线。登山技术再不断发展,不是十年二十年以后不登了,南北跨越就不简单了,在世界上的影响是空前的了,争取上去的人多一点。24-18人也行,和60年比是很大的跃进,很大的发展,今天定不下来,你们再认真估计一下有没有四条路线的把握,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把握,百分之七十的把握才行。

  印度队失败过几次才保证了这次的胜利(印度队于1965年登顶成功)。如果60年以后我们又试了几次,那四条路线就有把握,60年一条路线也较勉强,一下子想四条路线就有点……所以倾向于两条路线,这已经超过世界各国的记录了,南上北下是件大事,力量集中,物资准备也好办一些。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要看到人的因素也要看到有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缩短这个过程,但总要一个时间来培养,而我们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要培养50名登顶队员是有一定困难的。

  登山队员的淘汰率到底有多大?要好好研究。准备工作从两条路线着手,不管怎样南北两条路线肯定是要搞的。北线虽然登过但地形变化大,也有困难。第二方案,如不宜去尼泊尔登南侧,那在北侧也要搞两条路线攀登。

  你们再考虑一下,压缩写个简报给党委,从国际登山争夺的形势开始提出方案来,倾向于那个方案,我倾向两条线。这个基本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都好解决。

  哪些器材需要进口,需要多少外汇要有个计划,直升机也可以向军委了解有可能没有,没有可能就不提。要领导批的主要是方案问题,预算问题。国内试制装备需要时间,一年可能性不大,需进口的要赶快提出来,也可以同时试制。科考问题不大,报告上也可以提个精神。

  不怕困难并非事先不分析困难,把各条路线上的困难摆上十条二十条,逐条分析,不把困难缩小。准备多一点、决心、把握更大一点,充分估计困难不会动摇信心。具体作战时要大讲有利条件,但领导要多估计一点困难,接十二分困难准备登山时就更主动。”

  神秘的绒布寺

  在珠穆朗玛峰北侧有一座寺庙,坐东朝西地建筑在绒布河谷东面的岩坡上,1960年登山时的大本营建在南边八公里外的冰川舌部,登山紧张,没能好好看看这座寺庙,这次有时间了,因为1965年春季我们又来到了珠峰并把营地建在绒布寺旁边。

  5月14日,当时任侦察队长的许竞带着我去拜访寺庙负责人央金,当翻译的是藏族队员罗朗。央金是一位老尼姑,满脸的皱纹使我们判断不了她的年龄,罗朗把我们的来意告诉了她,央金微笑着把我们让进了她那又黑又暗又矮的石头房子里,从两尺见方的窗口中透进的天光反射在擦得油光光的石头窗台上,窗台边的一张小桌上竟放着一本藏文版的毛泽东选集,让我和许竞大为惊讶。

  我们想了解有关绒布寺和英国登山邮袋过去来登山的情况,央金用藏语向我们进了起来:

  “过去英吉人(英国人)送给绒布寺的东西都让人拿走了,那是1960年土改时我们到巴宗区去学习时,区里来人和牦牛把东西都驮走了。英国人送东西大概是在三十年前的事,我今年五十五岁,还有点印象,听老喇嘛说英国人走时有些东西放在山上,让曲布的人偷走了。曲布有个寺庙,曲布喇嘛去偷东西时偷了一部分,遇到了雪人,吓得跑了回去。听到这里许竞小心地问:是雪人吗?央金很平静接着说:是雪人,黄毛雪人。毛的颜色像你们戴的帽子(狐皮帽)上的毛。上身毛长下身毛短,个子有人一样高,但有长尾巴。坐时姿势和人一样,但尾巴从背脊卷到头上,脚掌向后长,倒的。珠穆朗玛峰附近很多,夏天到绒布寺附近来,冬天到有树林的地方去。季节交替时期路过这里时绒布寺都要关门,不然要伤人的。藏历四月下旬,雪人经过绒布寺到乔乌雅峰附近的乔那布桑雪山去过冬。”许竞关心央金见过雪人没有,问她:“你见过雪人吗?”央金说:“我本人没见过才(藏语称雪人为才),别人见过两次:一次是1928年曲布人见到的;一次差不多是二十年前了,夜晚在绒布寺下面喊叫声音很大,地好像都抖动了,我听到过叫声很害怕,叫过之后原来绒布寺的头子就死掉了。”

  它们叫的声音也不一样,在绒布寺下面叫时像毛驴叫一样,有时像人说话咕噜咕噜的。听不清又不敢出去,有时从庙前庙后过去也不知有多少。都说它们的脚是反的,也就是脚掌向后,手和人一样手背有毛手心没有。60年以后再没有“才”了。还有,“才”走路和人一样,不同的是有毛有尾脚反,其它和人一样,公母不在一起,公的前面走,线的后面走。生小“才”时在树林里。

  1964年有一次地震。藏历十一月下过雪,这次大雪真是大。四十年没有见过。那些没顶的院子里全堆满了雪,藏历十二月底的三天又刮大风,人都站不住,出去背水的人要两个人扶着才能走。头两天大风,背水都不敢去,第三天才去。大拇指这么大的石子都吹起来了。风的声音又大,比我(央金)年纪大的人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风。但寺庙旁的泉水从来没有冻住过。

  我问:60年以后有飞机来过吗?,天上飞的飞机?

  央金说:来过两次,一次是1963年,一次是1964年。63年那次在珠峰西山脊附近飞,后来从罗拉山口出去,声音很大,对,就是你画的那种(我画了架直升飞机)。64年来的是小飞机,不是这种(直升飞机)。从东边的卡达过来也从罗拉山口出去。

  绒布寺庙可住500人,这座庙历史不久,大约一百年,更高一点的绒布德寺年代久些,好几代了。我们问她有什么希望,央金说:“小孩长大后不当喇嘛,出去工作。”

  在央金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绒布寺并在一个僧房门口见到一位晒太阳的老喇嘛。老喇嘛名叫贡钱觉美确达,今年75或76岁,是卡达人。罗朗说他坐在屋里念经已经七年了,没吃过肉和喝茶,只吃糌粑喝水,最高到过5100米的绒布堆。老喇嘛介绍说:绒布寺的创始人叫南木加桑布,是定日县的鲁鲁人,小时在家放羊,羊被狼吃了很难受,就一个人来到这里修了个小屋,以到扩展为绒布寺,南木加桑布不知死在什么地方,他在石头上留下了一个脚印人就不见了,升天了。老喇嘛回身从屋子里搬出一块半米多长的大脚印。显然是刻出来的,但我们还是尊重他心中的信仰不说什么,这是我们仅有的一次见过大脚印,以后再也没见到。

  绒布寺和珠穆朗玛峰南侧尼泊尔境内的当布赤寺相对一南一北两个高海拔寺庙,其中又有多少神秘的内涵还不为世人所知晓。

  侦察西山脊和罗拉山口

  1965年4月29日,由许竞带领的小组离开大本营开始对珠峰西山脊和罗拉山口进行侦察。任务是观察西山脊登顶路线和罗拉山口能不能下到南侧的登山营地。侦察组成员有邬宗岳、侯生福、尼玛扎西、成天亮、我和王洪宝等人。我和邬宗岳负责摄影,我们的主要器材有:莱卡M3照相机和40mm长镜头、莱卡3G带2.8广角镜头、Bola-16mm电影摄影机2台、12--120mm变焦镜头一个、三脚架和快门线,那时很难弄到彩色胶卷,这次侦察只配备了2个135彩卷,黑白卷8个、17din黑白电影胶片30米5卷、20din7卷,这些器材我们两人背不动,大家分担了一些重量才得以出发。

  早上九时,我们离开冰川舌部的营地,天气很好风也不大,主峰上有一层云象豆荚一样盖在峰顶上,俗称荚状云,这种云出现预示风小,气候稳定便于行军。傍晚在中绒布冰川中碛上海拔5600米宿营,我们搭上三顶帐篷,两侧都冰塔林,西边正对着西绒布冰川,这时夕阳西下彩霞满天,由于接近章子峰,看上去比珠峰还高,刚到时气喘不止,工作一会儿反而不那么累了。晚上气温大约零下十摄氏度。

  4月30日,早七时半,珠峰“第二台阶”以上云雾弥漫,天空散布着泛着朝霞的云块。都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今天风倒不大,气温也不低,我们在商量之后决定向西南穿过冰塔林去罗拉山口,没想到从9点10分到13点20分几个人在冰塔林里绕来绕去也没有找到穿过去的路线,只好又回到营地。我还掉进了冰湖里把左手拇指崴了。出行不利但去大饱眼福,这一段冰塔林是中绒布冰川发育最好的冰川地貌,二、三十米高的冰塔一座连着一座,冰塔之间或断或边,大小不特瓣冰川湖点缀其间,是珠峰脚下的一大奇观。

  5月1日,今天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我们要另选路线上罗拉山口。决定从中线布冰川东侧绕到章子峰西坡脚下穿过雪原上山口。到达章子峰西坡脚下与中线布冰川粒雪盆的地方,这里的冰塔已经变成20-30厘米的小冰芽,眼前一片雪原直通西山脊末端的罗拉山口,大家估算这岩石周长24米,厚3.5米,于是都在旁边留影。它的成因很简单;岩石保护了下面的冰体没有溶化而周围的冰雪溶化了,慢慢地岩石和下面的冰体突出起来形成冰蘑菇或冰桌等冰川地貌。在路上我们还发现两处过去英国队的营址,在一个营址上有两根木制的长杆,粗约3厘米长约两米,可能是当年的帐篷杆。14时30分我们到了距山口不过错的地方,海拔5950米。我们决定在此宿营,今天多休息一下,明天在山口工作时间可以长一点。

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