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首页  全程报道  巅峰全纪录  珠峰五十年  大本营  登山者说  线路模拟  视频专区  互动论坛

《新闻会客厅》——生死珠峰50年
2003.5.15



  CCTV.com消息(新闻会客厅):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高处不胜寒,但是身为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在过去的80年里,却从来没有寂寞过。如果它是一个人的话,我相信它肯定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虽然它的外表是那么的冷酷。否则不会吸引每年全世界那么多的登山爱好者汇集在它的脚下,甚至不惜长眠在它的一个角落里。今年的珠峰格外地热闹,因为人们要在这里纪念50年前人类第一次登上了珠峰的峰顶,在8848米的高度看到了世界的景色。 

  这里是海拔5150米的珠峰大本营。进入五月,原本寂静的喜马拉雅山一下子变得喧闹起来。28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登山运动员汇集在这里,准备共同向珠峰发起冲击,以此来纪念人类首次成功攀登珠峰50年。中国这次也组织了一支由九人组成的登山队,除了队长王勇峰以外,其他的队员全部由业余登山爱好者组成,他们其中有大学教师、银行职员、政府公务员和民营企业的负责人,这也是中国业余登山队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 

  业余登山队队员——刘福勇:这两个月的过程中,最少我现在这么想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只要尽力了,就可以了。 

  业余登山队队员——梁群:其实我觉得的登山,最重要的是登山的过程,而最后登顶,如果是一切顺利,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登顶是顺理成章的事。 

  业余登山队队长——王勇峰:现在我感觉队员的状态比较理想,按照情绪也比较高涨。他们最高的高度是上到5000米,他们还要看下一步怎么样,6500适应,7800的适应。 

  中央电视台正在对这次登山活动进行全程直播。按照计划,中国登山队将于5月18号左右向珠峰发起最后冲击。而50年前的1953年,英国登山队的希拉里和尼泊尔人丹增诺盖曾首次从南坡登上了珠峰,从此人类便开始了征服珠峰的历史。 

  主持人:1657位,我们今天主持人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其中的两位,一位是王富洲先生,王先生应该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批专业登山运动员,您是在1960年的时候,登上了珠峰的峰顶。还有一位是我们的日本朋友,八木先生,八木先生是在85年的时候,第一次登上了珠峰的峰顶。然后在93年的时候,又是作为队长,指挥十几名日本队员登上了峰顶。欢迎两位来到我们主持人。 

  珠穆朗玛峰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字面上或者说是画面上的珠穆朗玛峰。但是两位对于你们来讲,却是踏踏实实踏在脚底下的珠穆朗玛峰。所以我想你们对于它的认识应该更加真切一些。首先我想请两位做一道题目。选择题,第一道,当你们刚才又看到珠穆朗玛峰的画面时,你们的感受是:A感到亲切有点兴奋,B心跳加快,有点紧张,C生死之交,不堪回首,D以上描述都不准确,要您自己说。王先生您先选。 

  
  王富洲:我选第一。 

  主持人:第一个。 

  王富洲:嗯。 

  主持人:很亲切,有点兴奋。 

  王富洲:对。 

  主持人:八木先生呢? 

  八木:我是B。 

  主持人:第二个,就是有一点紧张。 

  八木:珠峰看起来是很美的,可是对我们来说,它是一个攀登的对象,所以非常得紧张,我一定要爬上去,要下这么一个决心,所以才感觉到紧张。 

  主持人:我们看第二道题,在你们的心目当中,珠峰的形象是,如果它是一个男人的话,它是不是一个雄壮博大的男人,还是一个挺拔俊美的女神,或者说它根本就是一种可以致命的诱惑,或者是第四种答案,您的选择。 

  王富洲:我选第三。 

  主持人:您选第三,致命的诱惑。八木先生。 

  八木:我也是C。 

  主持人:你们都选第三,其实刚才在你们做的时候,我也做了一遍,我觉得我跟你们的答案也挺相似的。我看到珠峰觉得好美好亲切,同时我又觉得它很危险,所以是一种致命的诱惑。既然是一种致命的诱惑,为什么50年来,人们还要不断地向珠峰发起挑战,向它攀登呢。 

  王富洲:致命的诱惑,在我的理解并不是说是很可怕的,而相反的,总是给人有一种永远的向往,永远的留恋,感觉到非常亲切,有是这种想法。 

  八木:登山运动,因为有危险,才有挑战的意思。如果任何人都能爬的话,就没有什么吸引力,就不用拼老命去攀登了,所以正因为这样,我才愿意攀登珠峰。 

  主持人:喜欢挑战? 

  八木:嗯。 

  主持人:王先生,我们来看看您当时登上珠峰峰顶的那一年就很有意思了。您是在1960年的时候,登上珠峰峰顶的,对吧? 
  
  王富洲:这个任务是国家给的一个任务。 

  主持人:您说这是一个任务? 

  王富洲:对我们来讲,登山完全是一个任务。再一个,我们还要对珠穆朗玛各个学科进行全面的考察。所以那时候都是提出任务性的。就像过去我们贺老总提出来的,说一定要登上顶峰。 

  主持人:那八木先生呢?您是在1985年的时候,登上珠峰峰顶的,您那个时候也是作为一种任务吗?还是说是别的原因? 

  八木:我们跟王先生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我们是个人的爱好,是我们的兴趣,是我们想去才去的。所以说,当然这个学术上也很重要,但是我们主要是从体育的角度去攀登。 

  主持人:一个是在60年代为了国家,一个是在80年代的中期,更多的是代表一种个人的兴趣。其实无论是珠峰还是别的高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于登山的理解和目的总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说法,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自1760年,登山活动产生以来,对于人和山的关系,200多年来,无数登山家用自己的切身经验反复证明,山是不能征服的,人所能征服的只是自己。然而几百年来,攀登者的脚步从来未曾停息。有人说,对于爱山的人,山就像是一个任性的情人,见面时它让人挫折痛苦,远离时又让人魂牵梦萦。而对于为什么登山,有人说因为山在那里,有人说因为当人和山相逢,便会产生奇迹。今天在珠穆朗玛的身边,年轻的中国队员们又会如何回答呢? 

  业余登山队队员——梁群:雪山顶上,风光无限。所以喜欢上来登山。 
    
  业余登山队队员——陈骏池:每次登山前,都要经过一个系统的训练,这样会把你从繁重的工作当中,或者说是应酬当中解脱出来,所以每年老是有这么一个循环,你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好。 

  业余登山队队员——刘福勇:登山上瘾,非常上瘾。尽管它的过程非常痛苦,但是它的回味无穷。 

  业余登山队队员——王石:正因为很痛苦,也能去克服它,也能去忍受它,最后你能完成你的目标,作为一项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主持人:从您60年代到现在2002年,他们对于珠穆朗玛峰的认识,您觉得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是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还是因为登山的技术越来越先进了,还是因为别的,或者是大家对珠峰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了。 

  王富洲:我想好像都有点关系,你说哪个是主导,哪个是什么引人而已,因为对珠穆朗玛峰的认识是越来越深了,上去的人多了,了解得多了。所以现在都是任务少了。 

  主持人:任务少了,所以兴趣可以大大来发挥一下了。 

  王富洲:嗯。 

  主持人:我看您今天现场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登山的设备,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介绍。这个是在山上用的锅是吗? 

  王富洲:这个是山上的套锅,这个是煤气炉,煤气从这个眼里钻出来。然后这个锅跟这个搭在一起,一拧,自动打开了,就是这样的,这个锅很轻。 

  主持人:那个是什么呢?那个紫色的棍子。 

  王富洲:这个是刨冰,这个是往冰里面砸的。 

  主持人:跟你当年用的一样吗? 

  王富洲:那时候,我们当时没有这个,这个很贵,过去咱们都是木制的。 

  主持人:所以现在都是先进多了。 

  王富洲:对。 

  主持人:八木先生可以给我们介绍介绍地上的鞋吗? 

  八木:这是攀登珠峰的时候,你不用这种鞋的话,就冻脚。当然,这些装备越来越改进,所以现在人类就可以攀登很困难的顶风了。过去这个鞋很沉,几公斤。 

  主持人:现在这个鞋让我试一下。我感觉这有一点像滑旱冰的旱冰鞋。这个是用来扎在冰上的,是吗? 

  八木:旱冰是很滑的,这个鞋可不滑。 

  主持人:这能够站得很稳。这些设备是不是要比你60年的时候,要先进多了? 

  王富洲:对,60年那个时候也有,但是很少,不能够提供很多,现在都是很普遍的,到处都是。 

  主持人:八木先生,随着的这些设备越来越先进,给人们能够提供越来越多安全的保障和便捷的协助之后,是不是攀登珠穆朗玛峰会变的越来越容易了? 

  八木:当然,装备也进步了,确实是好攀登了,像王先生攀登的时代跟我们攀登的时代,现在也有导游去带你攀登的。可是登山本身的难度,我看丝毫也没有变化。所以这是令人兴奋的东西。我觉得我希望这种山峰应该是有一些困难的,这样才有挑战的意义。 

  主持人:其实刚才八木先生,我觉得他讲得也挺有道理。虽然经历这么多年,大家对于登山的理解,从我们一开始是一种任务,到现在大家可以作为一种兴趣来尝试和进行,包括我们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可以变得越来越便捷和安全,但是有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攀登珠峰要面临的困难和危险,甚至我们有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东经度86.9度,北纬27.9度,矗立着一座地球上最大的金字塔。在这座金字塔状的山体上,人们一共走出了11条通向地球之巅的路径。这11条路径对怀着不同心情登顶的人来说,就一种面孔,那就是危险和死亡。这是一条珠峰的黑色标尺。6400米,法国全部登山队遭遇雪崩,队长和五名尼泊尔搬运工全部死亡。6450米,日本登山队营地全部被雪崩吞没,队员田布景纯子表示,以后再也不干登山这种活动了。8200米,由欧洲八个国家登山运动员组成的欧洲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沿传统路线从南坡登顶,宣告失败。8230米,英国军事登山队,沿南坡传统路线攀登珠峰,由于气候变坏,宣告失败。8540米,瑞士登山队,因天气变坏,而告失败。8600米,西班牙登山队遇到强烈大风,无法前进,失败时距离顶峰只有350米。8625米,印度登山队从珠峰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由于风大无法前进,放弃了登顶活动。 

  截至2002年9月8日,历史上攀登珠峰的勇敢者共有175人长眠在这里,但是在向极限挑战的征途上,危险和死亡从来未能阻止人类前赴后继,勇攀高峰的脚步。 

  演播室: 

  主持人:王先生,看完短片,我想把我心里面一直有的一个问题问出来。在您刚刚进入会客厅的时候,我有注意到您的手指好像有一些伤。是不是那次攀登珠峰的时候留下的? 

  王富洲:对。 

  主持人:是什么样的伤? 

  王富洲:是冻伤。 

  主持人:冻了以后就…… 

  王富洲:冻了以后就变黑了,变黑以后就干了,实际上它是干柴火一样的,然后把它截掉了。 

  主持人:现在会影响您的一些工作和日常的生活吗? 

  王富洲:还可以,但是一般的生活也没什么大的影响。 

  主持人:现在还会有疼痛感吗?关节这些? 

  王富洲:没了,基本上恢复了。 

  主持人:我想刚才看完这个片子之后,您可能又回到了当年攀登珠峰的那一幕幕,接下来我们就和王先生一起来回顾一下,在您最后一次冲峰的登上峰顶之前的那一段路程。 

  1960年3月,在珠穆朗玛北坡凛冽的寒风中,中国登山队从5000米的大本营,向6000米的营地发起了第一次实验性的冲峰。随后又迅速进行了第二次冲峰,并达到了7000米的高度,建立起另外一个营地。就在这里,王富洲的一名队友突发脑溢血死亡。登山队几个人留守营地,大部分人不得不撤离。5月初,登山队又向珠峰发起了第三次冲锋。在达到7450米的一个大风口时,另外一名队友停止了呼吸。在把这名队友送下山后,其余队员继续向上冲顶,并达到了8100米的位置。之后,王富洲等一部分队员体力不支,被迫下山。其他队员从8100米继续向上攀登,并达到了8700米,号称珠峰第二台阶的最艰难的路程。但是由于天气恶劣,装备不足,体力透支达到了期限,登山队决定放弃冲顶,所有的队员撤回5000米的大本营。就在这个时候,从首都北京发来一封紧急电报,要求前方指挥部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并力争重新组织冲顶。于是撤回的队员再次整装待发,准备向珠峰进行最后决定性的冲刺。 

  主持人:那在你们最后一次冲峰的时候,一共是多少人出发? 

  王富洲:出发就是20来个。 

  主持人:那么达到最危险的那段,就是珠峰最危险的第二台阶的时候,还剩几个人? 

  王富洲:还剩四个人,就是刘连满、屈银华、贡布和我四个人。没东西吃也没水喝。 

  主持人:我们得到第二台阶是有五米高,你们四个人又是饿着肚子,非常饥饿,到底怎么登过去的? 

  王富洲:登了好多次,几乎每个人都试登了,登了都不行,都摔下来了,都滑下来了。后来刘连满出了个主意,他过去搞过消防,他是消防队员。他提出来,他说咱们下面放几个背包,垫高一点,然后刘连满站到背包上,让屈银华踩着他的肩膀。 

  主持人:你们穿的是这样的鞋吧?踩到他的肩膀上? 

  王富洲:所以这就没法弄。所以屈银华同志把这个鞋全都脱掉了,光着脚,穿上袜子。 

  主持人:那也很冷。 

  王富洲:所以屈银华同志在登顶的时候,整个脚指头全部冻掉了,包括脚后跟。 

  主持人:然后呢? 

  王富洲:然后他上面又打了一个岩石嘴,打上以后,他抓住这个岩石嘴,下面的同志又推他,最后他第一个上去的,剩下我们三个,我是最后一个,他们上面拽,拉着我上去,实际上是把我拽上去的。六米左右的高度,我们四个人在那儿登了五个小时,整整五个小时。 

  主持人:就这么四五米的高度,花了五个小时。而且还用那么沉重的代价? 

  王富洲:精疲力竭。 

  主持人:王先生,听到这儿,我想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你们真的是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像您是落下的终身的残疾,还有队员就牺牲在那儿,看到这些情景,想到这些队友,您觉得值得吗? 

  王富洲:我感觉那时候不但值得,很值得,那时候我们有很重要的任务,后来我们登上去以后,的确在各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在科学方面,在体育方面,在什么方面,那时候外国给我们的贺信像雪片一样。 

  主持人:八木先生,刚才在听王先生讲述的时候,我感觉您好像也是听着很亲切。珠峰留给您最最险恶的一段经历和一段回忆在哪里? 

  八木:我的朋友大概有七个朋友,牺牲在珠峰,所以我也经历过很多惊险的场面。可是尽管有一些人牺牲了,可是我们从来也没有想以后干脆不攀登了,不爬了。我们老觉得那些牺牲的朋友,我们也觉得很难过,他们也很想攀登到顶峰,当然我也快到60岁了,我们也不怎么攀登那么高的山,但是我可以坦率地说,我的朋友牺牲了,可是我从来也没有想到算了,不干了这种想法。 

  主持人:真的没有吗?在你面对七个队友他们都牺牲了,而且我相信有很多的队友都在受伤,你难道一刻都没有怀疑过攀登珠峰这项运动它的意义? 

  八木:当然有些朋友在牺牲以后,我就曾经感觉到这可能是老天爷叫我们不要再攀登了,曾经感觉到这一点。 

  主持人:但你似乎也没有放弃,最终还是觉得应该再继续下去? 

  八木:是的。 

  主持人:此时此刻,在我们谈论攀登珠峰的时候,我们中国的十来位登山运动员还在珠峰那边在做最后的适应性训练,为攀登最后的高峰在做准备,那么现在我们马上就来电话接通前方大本营的副总指挥,于良璞先生的电话,我们来了解一下那里的最新情况。于先生您好。 

  于良璞:您好。 

  主持人:现在前方最近这两天的天气怎么样,适合攀登吗? 

  于良璞:这两天的天气不是很好,风大。 

  主持人:那会不会影响你们的攀登计划? 

  于良璞:攀登计划不影响,因为这段时间我们主要是搞点适应,搞点运输,真正攀登还得在5月中旬,好天气长一点的时候,我们再进行攀登。 

  主持人:另外,于先生,我们知道,这次在登山队里面有好几位都是业余的爱好者,那么他们现在所做的适应性训练,是否已经让他们做好的登顶的准备? 

  于良璞:这次登山的特点都是业余的登山队员。所以对他们来说,需要在山上适应的时间更长一点,适应山上的环境和气候。 

  主持人:你对他们有信心吗?觉得他们适应得如何? 

  于良璞:如果天气好的话,按预计的时间,登顶很有希望的,但是不一定所有的人,但是还有人有可能登不了顶。 

  主持人:另外,于先生,我跟您说,现在在我们的演播室里面,我们有两位嘉宾,一位是在1960年的时候,登上珠峰的王富洲先生,我请他跟您打个招呼。 

  王富洲:老于,您好。 

  于良璞:您好。 

  王富洲:辛苦了。 

  于良璞:没什么。 

  王富洲:向您的队员,老朋友们带好。祝你们凯旋归来。 

  于良璞:好的,好的,您也要保重自己。 

  王富洲:谢谢。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我们的一位日本朋友,他是八木先生,他是在1985年的时候,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他今天也来我们会客厅来作客,我们看看他是不是也要跟您简单地交流一下。 

  八木:希望你们多多保重,攀登成功。 

  于良璞:谢谢八木先生。 

  主持人:谢谢于先生,也请你转达我们主持人向所有登山队员的问候,祝你们成功。 

  于良璞:谢谢你们。 

  主持人:谢谢。再见。 

  我们今天现场,我们也有一些场外观众,也有一些问题要问场内的嘉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市民:我们就想知道,他们登到高山上,往下一看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心情? 

  主持人:这个挺有意思,登在高山上有什么感觉,在山顶的时候? 

  八木:是一种成就感。但是真正的感动,还是下山,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才算完成了任务。 

  主持人:王先生呢? 

  王富洲:他说得很对,我们有共同的感觉。我登山上去以后,不是说思想很奔放,想不了这些。只是想可完成任务了,然后下一步怎么样,像八木先生说的,怎么样安全地下去,这又是第二个重要的任务提出来了,因为下山往往我们知道,也是很危险的。 

  主持人:我这儿还有一些网上的问题,在这儿也一并可以来问一问两位。在你们登山的过程当中,最难克服的是什么?是你们的意志呢?还是缺氧,还是其他的,天气?您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王富洲:最难克服的,那就看当时哪个占主要的,哪个最厉害。如果是天气雪下得非常厚,大风老不停,那就没法登了。 

  主持人:所以您的意思是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成为最大的障碍? 

  王富洲:对。 

  主持人:八木先生,您觉得最难的是什么?其中? 

  八木:我当然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很坚强的,但是意志力量是很重要的。因为攀登本身是很难的,而且往往是挑选一个最难攀登的气候时候去的,所以我们是硬着头皮去挑战这个困难。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两位,假如说现在你们的身体状况各方面还还允许,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去攀登的话,你们还会愿意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