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走近明孝陵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2日 16:07 来源:CCTV.com

  2003年7月4日,这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将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南京——一座飘渺烟雨笼罩下的六朝古都,此时才被填补上了一个空白……。

  一 明太祖朱元璋

  原籍苏州,其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世居苏州,业家为活。当时家里非常贫穷,后因饿荒迁徙至安徽凤阳,所以人们都认为朱元璋为凤阳人。


朱元璋晚年像(此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朱元璋(字国瑞),是历史上少有的由平民得天下的皇帝。公元1328年,他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佃农家庭。少时为牧童;17岁时,父母长兄因饥饿瘟疫身亡,朱元璋孤苦无依,只得到皇觉寺出家,“云游叫花”多年。后因红巾军起义,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部,受到赏识,并娶其义女马氏为妻。

  1368年正月,41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改应天称南京。旧历七月,随着元顺帝的逃亡,统治中国89年的元朝被推翻了。

  朱元璋在位31年,卒于1398年,时年71岁。

  朱元璋生前有两张主要画像流传至今,但形态各异。如今这两张画像一张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张悬挂在南京明孝陵的享殿内。据《明史》本传记载: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贯顶”。

  相传朱元璋登基后,曾诏传天下丹青妙手,为自己画像。结果将太祖描绘的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画匠们却一个也没有逃脱被问斩的命运,相反后来将脸型的轮廓画得有些像朱元璋,而把表情绘出满脸和气,慈祥仁爱又显得威严沉稳的画匠得到了重赏……。

  传说归传说,相貌并不能衡量一代帝王仁慈与残暴的标准,历史走远了,功与过、是与非自有评说。

  拂晓行军诗

  朱元璋

  忙着征衣快着鞭,

  回头月挂柳梢边;

  两三点露不成雨,

  七八个星犹在天。

  茅店鸡声人过语,

  竹篱犬吠客惊眠;

  等闲推出扶桑日,

  社稷山河在眼前

  二 明孝陵的风水

  “风水说”是中国古代的环境科学和建筑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科学思想和文化哲学内涵。所以一直被帝王们看得特别重要,认为好的归宿即会有另一个好的开始。

  有专家认为,从明孝陵神道蜿蜒曲折的一些现象看,明孝陵在平面规划上采用了北斗七星图式。即取法于天,取象于地,以求天地相融,天人合一。“北斗”作建筑布局的思想来自道教,而朱元璋对道教确实相当重视。他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任用了不少有道术的名士,如刘伯温、张中、丘玄清、张三丰等。朱元璋自己也很讲究天象,相信风水。明成祖朱棣在《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上也称赞父亲“审天象,作地志”。“天为帐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腿,恐把山河一脚穿”,由这首出自朱元璋笔下的诗篇也不难看出他对天、对地的崇拜之情。

  还有个传说就是当初修墓时要经过孙权墓地,幕僚们认为会挡住风水,提议毁去。可因为朱元璋说过一句话:“孙权是一条好汉,就留着他给我看门吧。” ,才得以保存。

  ……

  其实钟山自古称“龙山”,早在东汉末年,就被诸葛亮、孙权等视为“龙蟠”之地。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之君,择金陵“龙脉”以为葬地,应该完全符合“风水说”的理论。

  关于朱元璋死后埋葬的地点,一直没有最终的定论,因为在1998年南京市组织有关专家对明孝陵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探测,16800个测点的数据分析出来后,结果表明,没有发现明孝陵的地下有太多的异常……。就是说专家们看不出明孝陵有大型墓葬的迹象。

  据民间传说,朱元璋死后同时从13个城门抬出棺材……。真的没有人知道他到底身葬何处,朱元璋是否葬在明孝陵,也许只有埋葬他的人们知道了。

  不过,岁月总有一天会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三 明孝陵园

  明孝陵建于1381年,传说当时动用了“十万军工”,从洪武十四年开始修建,十六年建成,十七年葬入马皇后。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名“孝陵”。

  整座陵园纵深2.6公里,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从下马坊至棂星门,属于神道部分,依次为孝陵门、大金门、碑亭、御河桥、石兽、神道石柱和石人。从中山门出去不远,有个名为“卫岗”的地方,这里应该算作整个陵墓的起点,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下令:车马过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下马坊”就是依此通令而建的,不过,现在的下马坊已面目全非了:曾经断裂并几易其地。面前的宁杭公路上车来车往,很少有人再来此地找寻些往日的痕迹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历史在沧桑与尘埃间已飞出很远,当初的“约定”已深埋入了土……。从这直线走下去应该是大金门,可是那条道已淹没在一片杂草中,几乎见不到阳光,新修的路正好绕了个半圆形的弧线,伴着参天的梧恫。

  碑亭俗称“四方城”,是座四面券门的正方形建筑,内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从底座至顶通高8.84米,为南京地区最大石碑。神道两旁分立12对石兽,依次为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共6种。每种两站两蹲坐,共有石兽24只。石兽尽端立石望柱(又称华表)一对,过此折向北,列石翁仲8躯,文臣武将各四,分立道旁。孝陵石人、石兽均为整块石料雕凿而成,体量高大,生动粗犷,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经典之作。

  后部从棂星门至独龙阜为陵寝主体建筑。依次为金水桥、孝陵正门、碑殿、陵思殿、内红门、升仙桥、宝顶。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现存碑殿是在原大殿遗址中部重新兴建的,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祭礼所用的明楼,上部建筑已毁,仅余垣四堵。地宫是直径400米的圆形土丘,为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四周是用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

  明孝陵的建筑,改变了秦、汉、宋帝陵的“方上”形式,为“宝城宝顶”式,成为中国陵寝建筑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有很高的陵墓建筑文化研究价值。

  不过,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

  网络原创,严禁转载,如有需求,请联络作者【fsss】或CCTV.com国家地理论坛版主信箱。

责编:陈玥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相关链接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