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古蜀道觅踪 > 正文

古蜀道觅踪:贡院遇故知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3日 20:21

  今年沿古蜀道出游,最后一站游摄阆中,使我感触多多,收获多多。 阆中文化底蕴淳厚,名胜古迹众多。传说阆中是华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伏羲的母亲华胥在此孕育了伏羲。阆中是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雄浑、神秘的巴渝舞是中国舞蹈研究的活化石。作为三国寻踪游的主要目的地,阆中吸引着大量海内外游客。阆中是中国汉唐天文研究中心,唐代风水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在此隐居。阆中宗教文化繁荣,儒、道、佛、伊斯兰、基督教五教并存。味道纯正的民间灯戏,技艺精湛的皮影、剪纸,可以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尤其令我开眼的是此地还有保存完好的川北道贡院,并由此知道了阆中是中国状元之乡,从隋推行科举考试以来,共考中4名状元,116名进士,400多名举人。历史是如此青睐人文荟萃的古阆中,同成都一样,阆中是全国兴办学校最早的地方,人才辈出,文风炽盛。在阆中各街各巷的游览中,我看得最仔细、拍照最多的院落,就是位于城内学道街12号 的贡院。

  贡院,又称川北道贡院,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初。清顺治年间以保宁为四川省临时省会时,曾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扩建。贡院坐北面南,占地3000平方米,为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纵向长方形。第一二进为平房考场,第三进为一楼一底斋舍。考场四周号房(考室),中横一排为厅,是考官唱名发卷监考之所。庭中有十字形走廊,供考生候点坐憩。其纵贯走廊,直通斋舍庭院。今前庭保存完好。

  来到贡院大门,只见一对清军装束的兵勇把门,刚要拍照,忽听有人叫我,举目四望,嘿嘿,奇了,省厅的同事车茂娟和先生游完贡院刚出来了呢。他乡遇故知,不亦乐乎!与同事夫妻稍事寒暄后分手,并相约成都再见。

  掏钱购票,每人10元。进门方知贡院是科举时代仕子应试的考场,又称作“考棚”。《阆中县志》记载: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全川未靖,补行辛卯科乡试,围设保宁府。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宁,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始移成都,“嘉庆二十二年,川北道黎学锦率属重修……”。

  贡院考棚具体建于何时,已无确切记载,查明代嘉靖《保宁府志》,有建筑群叫明伦堂,考场四十间,而清代黎学锦重修考棚地基原来也很宽广。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纯穿斗木结构,房舍整齐规矩,高出街坊民居一头。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都是号房。考试时按天、地、玄、黄……编号,每间号房有进出小门一道。与大门相对的正厅是一楼一底的殿堂,是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地方。庭院中是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斋舍为一楼一底四合院,楼下庭院纵贯走向。

  一边游览拍摄,一边琢磨感叹。原来这发轫于隋朝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竟像奥林匹克大赛一样,坚持了一千三百余年,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巨大而久远。西方学者S•威廉斯说:“古代中国文武官吏所由产生的这种……无可比拟的制度,被东亚邻邦所仿效,并被西方社会借鉴采用,形成西方的文官考选制”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至今,从联合国到大多数国家,官员仍须由考试筛选;在中国,考选人才更是关联着每项事业、每个家庭、每个学子……

  不看不知道,贡院真奇妙。珍藏至今尚为完整的古代贡院,仿佛将我们带进深邃时光隧道,院内的科举博物馆、孔子塑像、清代衣妆、明清古床、应试考物等,使我们对古代的科考制度,来了一番全程的触摸和了解。感谢天公亦作美,游览贡院时光线很好,使我能以清晰的画面,定格孤客父子参观时的专注神情,定格林卡姐妹在古床古梳妆台前的即兴表演,定格贡院的厅堂楼阁、文物古迹。

  .

(编辑:王卉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