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古蜀道觅踪 > 正文

古蜀道觅踪:大庙古建筑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2日 16:54

  七曲山大庙,位于梓潼城北10公里的川陕公路边,是全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 七曲山大庙现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大庙在布局上,依山造势,显得极其宏伟壮观,古建筑、古柏、古道、九曲潼水互相辉映,既为祭祀圣地,又是风景名胜区。我们的五一古蜀道自驾游,路经七曲山时,主要的游览时间,大都花在了七曲大庙里,而大庙的古建筑又是我们拍得最多的风景。

  大庙始建于晋,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晋代张亚子而立的“亚子祠”。元初,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后,在此建造“文昌宫”,后经元、明、清三代多次扩建,形成了一组结构宏伟、体系完整的古迹建筑群。整个大庙12000多平方米,为文昌宫和关帝庙的总称,由23座不同时期的建筑群所组成。其建筑不受传统格局的束缚,而是巧妙地利用地形,因山取势建造,打破一般殿宇中轴线平行的陈规,表现为灵活、自然、潇洒的风格,重叠隐蔽,曲折幽深。这不仅因地制宜,节省投资,而且还给人以恬静优美和变化无穷之感。

  因建造年代不同,大庙的建筑风格各异,有减柱造、搁榫、穿逗等。屋面设计巧妙,装饰讲究,搬鳌坐脊,翘角凌空,宝塔中堆,新塑精美。门窗均作线条图案装饰,俏丽多姿,充分显示出建造者巧夺开工的精湛技艺。因而,七曲山大庙较完整地展现了从元代到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建筑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晋柏之下,大庙主建筑群路西边的半山腰,是一座建地面积不大的木结构殿堂,前连拜厅一座,是大庙整个现存建筑中年代最早的一处,即元代建筑盘陀石。该殿在涧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造,覆盖黄色琉璃瓦,平面似正方形,通面阔8.4米,建筑面积69.72平方米,台基为条石砌成,正面置垂帝踏道。因殿内有一圆如磨盘的大石而得名。

  拍过盘陀石、应梦台、晋柏后,我们沿横跨108国道的翠云廊天桥,下灵官楼便进入路东的大庙正殿。作为典型清代建筑正殿,是大庙古建筑群的中心部分。初建于何时无考,清雍正四年(1726年)冬与百尺楼俱被野火焚毁,雍正十年重建。殿顶歇山造,屋基呈正方形,通长22.79米,宽22.57米,建筑面积514.37平方米。殿基置以须弥座,东腰部分浮雕带状龙凤图案。

  正殿前建有拜厅一座,宝顶卷棚式,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梁架结构为六扇二柱通檐六椽伏。梁架制作在四椽伏上施双驼峰,驼峰上置大斗,大斗安月梁,承托平博楞。前后普柏枋上均制四铺作装饰性斗拱;整个梁架斗拱绘制施子彩画,金碧辉煌。拜厅稍间左右二壁上制作黾纹图案;图案正中浮雕麒麟走兽,作色青绿,庄严古雅,与梁架斗拱彩绘富丽相映,各尽其妙。

  拜厅两侧,有钟、鼓二楼,均为六角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 大庙香火旺盛,正殿尤甚。我和林卡在此拍了好些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场面。来到时雨亭时,其右匾书“赫赫大庙山山秀 庙奇山因庙而雅”,左匾写“葱葱古柏道道曲 柏珍道有柏则幽”。林卡跑进亭中,摆出POSE,叫我在此为她咔嚓了一张纪念照。

  位于正殿前面的是百尺楼,又名忠孝楼、星主楼、魁星楼。始建于明代,被誉为“西蜀名楼”,据说,在当时堪与荆楚名楼岳阳楼、黄鹤楼媲美,后毁于火。今楼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一底二楼,建筑面积917.84平方米,由四十八根通天大柱凌空托起,四周翠柏簇拥,宛如云中楼阁,十分雄伟壮观。

  这座楼的建筑结构,不采用元明时代的减柱法,是其主要特点。每层楼檐柱间均施以装饰斗拱,梁间施驼峰,梁架穿逗榫铆,大柱周长约1.43米,结构严谨,坚固牢实。屋脊饰万火炉及蝙蝠、山鸟、水兽等,形态各异。

  山门阑额上悬“帝乡”一匾,原匾残损,1983年复原。山门外两侧有石鼓一对,抱鼓前有坐狮一对。右坐狮一脚抚弄幼狮,形象生动,给庄严的气氛增添了几分活泼。狮子下的须弥座系1982年新制,束腰上刻有浅浮雕“鱼龙戏水”、“双凤朝阳”等纹饰,两侧障水板透雕的圆形麒麟窗各一扇。外檐柱木飘圆雕魔家四将,法象威严,守护山门。 我在此慢慢地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匾、石狮石鼓逐一收入镜中。

  桂香殿位于正殿之后,原为亚子祠、灵应祠遗址,现存建筑为明初蜀王府所建,单檐歇山式,上盖绿色琉璃瓦,因殿前有明代檀丹桂四株而得名。因当时光线不好,我仅在此拍了一张照片就匆匆往前赶路了。

  桂香殿左侧坡上方的家庆堂,殿基呈长方形,通长17米,宽16米,建筑面积272平方米。屋顶歇山造,上盖灰色筒瓦。正脊正中安有三重楼阁着宝顶,阁楼后底部雕塑一弥勒,虽然九脊均置蹲兽,但翼角苍脊各置以天之四灵(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较为生动的装饰。

  其营造年代不详,据上述实例建造形制来看,它既有宫式材料,又具地方民间手法,显示出明初与明中叶建造殿宇的风格特征。殿内原塑有传说中文昌全家欢聚一堂的泥像,故名家庆堂。塑像毁于“文革”,现作书画展览室。

  天尊殿位于七曲山大庙之顶,海拔840米,雄踞山巅,气势磅礴,殿基呈矩形。殿内阑额、明伏、藻井施有旋子彩;线条流畅,色彩绚丽。殿前檐柱接阑处,左右有兽形雀替。 殿前巨大的石刻酒樽上,阳刻着双凤朝阳,旁边有两块刊刻着张献忠题诗的石碑。

  我国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在所著述的《中国建筑史》中记述:“天尊殿在院内最高处,结构较为宏伟,殿广三间,殿四小间,单檐九脊顶,其中斗拱之分配前面单抄双下昂,背面及两山则仅在柱头施栌挑梁,如鹫峰寺兜率殿之制;其前面斗拱两面不平行,第二层昂尾承挑于平椽之下,内部梁架作杈手,替木等。梁伏上施蜀柱及十字斗拱,与元宣本延福寺大殿有相似之处,殿营建年代无徵,其结构样当为明初及中叶所建也。”

  沿着石板小路蜿蜒下山,位于家庆堂右侧下方的是风洞楼与白特殿,其建造形制别具一格。殿宇外貌呈重檐卷棚顶,上盖灰色筒瓦,脊饰置蹲兽,角梁安有套头。虽大木结构,但无斗拱雀替,而两重殿堂屋基均属矩形,纵横交错,又重叠垒,呈现凸形形状平面。

  白特殿广三间,进深三间,成栏矩形。柱础均为覆盆状,前檐制作望柱,后檐以山作壁,柱间排列为两扇十二柱,但梁架椽伏未置于柱上。风洞楼在白特殿之上,面宽一间,进深二间,为纵矩形。殿基向白特殿后山墙处纵延2.7米,置后檐角柱;而前檐角柱高于白特殿,前金柱向上延伸而作,其后金柱延伸向上,成为檐柱,形成六楹二间的矩形阁楼。具有我国南方园林式建筑的独特风格。 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

  从正殿右边侧门出来,即是建于明代的关帝庙。该殿用材较大,构造宏伟。梁架制作基于搁榫,金柱施有收分,置于鼓形带状花边柱础之上,周长2.3米,柱头铺作及补间铺作场为计心造。通面深三间15米,减柱造手法,呈正方形,建筑面积225平方米。有明间格子门六扇,腰华板嵌镶造雕花卉;障水板半浮雕变形图案,并绘寿字花纹。上半部中间两扇装格眼窗棂,两侧四扇,浅浮雕人物、山水、祥云、奇草等。两次间四扇装饰则与其略异。1982年进行了大培修。

  山门阑额正中有“关帝庙”华昂匾一道。门楣两边置龙凤抱鼓,垂昂踏道上石刻狮一对,左右雄踞,形态逼真,为山门增色不少。 游玩七曲大庙,在历代古建筑群中徜徉,不仅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造庙工匠的精湛建筑技艺,而且还能拍到好些古建筑资料照片。

  .

(编辑:王卉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