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古蜀道觅踪 > 正文

古蜀道觅踪:石牛堡古镇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3日 16:14


  绵阳有着2200年的历史,绵阳的历史浓缩在城市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就连不少的地名都明显带有历史的痕迹。比如梓潼的石牛堡,就是因那尊大家熟知的石牛而得名,与此类似的还有城区内的铁牛街和游仙区的石马镇。

  石牛镇又名石牛堡,相传秦惠王欲吞蜀,作石牛日屙千金,以此诱蜀王派五丁迎妇而开山,五丁在今七曲山为除挡道巨莽,导致地崩山摧壮士死,而金牛则惊遁至梓邑城南三十里的四堆山,在一洞口化为了巨石,蹲踞如牛。唐杜如晦为此作诗云:“苔藓作毛随雨湿,藤蔓穿鼻任风牵,从来不食溪边草,自是难耕陇上田。”清咸丰8年,县令张香海立碑题字“古石牛堡”。石牛镇名由此而来。

  由于镇口修路,道路泥泞,我们只好由镇外的另一条道绕至镇上,再沿老川陕公路来到镇郊的石牛塑像前。据孤客介绍,过去他来石牛镇时,不少村民路过此地,都喜欢在石牛旁休息、聊天。而今,老石牛左侧又新塑了一座更大的新石牛,但却缺少了“老牛”的古朴、厚重。因而,人们祭奠时都将公鸡血滴在了小石牛的身上。

  石牛镇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辖17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近2万人口,有耕地26000亩。 石牛镇人文景观丰富,存有三国文化、汉文化遗址,小七曲、三圣宫与县城北边的七曲大庙一脉搏相承。八面山弘佛寺在当地也很有名气。石牛镇 基础设施条件较好。108国道绵梓高等一级公路穿境而过,距绵阳40公里,离梓潼13公里,素称梓潼“南大门”。

  利用大家拍照的时间,我先没拿出相机,而是围着石牛转了两圈,琢磨着怎么表现这阴天散射光下的两只石牛。《古石牛堡》碑的右边的大石牛基座上,刻有《重塑蜀道石牛碑记》,我掏出相机拍下“回首崎岖肝胆奋,前程锦绣河山新”的对联后,细读碑记方知此大石牛是1997年新塑的。孤客一边和林卡姐妹在那里拍摄,一边叫秋天跟着我,看我怎样选景和构图。由此,我就一路当起了秋天的摄影师傅。

  拍过石牛,我们又来到镇上拍老街。除了将老街的石板路、青瓦房收入镜中,我和林卡又将镜头对准了街边的一个剃头小摊,围着师傅拍了好些乡间剃头匠的招数和把式。高兴得那个理发师像表演般地亮出自己剃头、刮胡子的手艺活儿。

  老街后面是小七曲山,穿过小巷,沿着一条山路来到山上的蜀王亭,亭柱上左书“凿江劈壤广木栈以连滇黔”,右为“开山越险固石牛而通褒蜀”。一幅古朴苍劲的楹联,道出了先人开凿古蜀道的艰辛,其创造古代文明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来到小七曲庙前,见一大石碾静卧庙前,我以石碾为前景,拍了一张小七曲庙全景图。转至侧面,只见近两米高的《小七曲山碑记》上书:梓潼县城南石牛镇,地处川陕要道,为蜀道翠云廊之起点。传秦惠王欲并蜀,作石牛屎金以引道,蜀王遣五丁迎妇而开山,后山摧地崩,压五丁及五妇,唯石牛犹存,故其场为石牛……

  庙后的麦地,小麦已是一片金黄,风吹麦浪滚滚,拂动了林卡想当模特儿、想让我给她拍照的欲望。她跑到麦田里,带上由成都带来的布帽、纱巾,表情自然的摆出了几个pose,我赶紧给她拍了一张田间照,然后沿着下山小路匆匆追赶孤客、白云而去。

  沿着古蜀道来到石牛镇探幽访古,我们逐一将石牛、老街、古庙收入相机的同时,“山到崔巍尤力耕,终年四季奋蹄忙”的石牛精神,也给我们激励,让我们为蜀中厚重多彩的历史文化而骄傲。

  .

(编辑:王卉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