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风沙星空 > 正文

象形城市--麦盖提,品味刀郎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8日 15:07

  “麦盖提”是古代东伊朗语“集市”的意思。麦盖提有三绝:刀郎人、刀郎舞、农民画。

  1、

  我们是从巴楚经巴莎公路到的麦盖提。

  还没到县城时,在一个叫希依提墩的乡村路口的白杨树下瓜摊上买了只西瓜大啃起来。那瓜有7公斤多,3.85元,卖瓜的维族妹妹收了我们4元钱也没回找零钱,我们也没要,冲着她赤脚站在撒了水的黄土地上和那张漂亮的眉眼和脸蛋。

  此时阳光正顶在头上,太阳暴烈,连白杨林底下也没荫凉。就和维族妹妹瞎聊,可她听不懂、说不出。旁边一个打馕的维族小伙凑过来看我们的吃相,咧嘴笑着,兴许是我们的吃相太不雅观,一芽瓜,三口就吃完了。

  吃完瓜就憋的很,四下里看看,小摊挨着小摊,没有方便处。就问维族妹妹,厕所在哪儿?妹妹重复着我的话“次蓑?”(就是这么发音的),摇摇头,冒出两个字:“不懂!”

  再问那小伙,小伙也是那两个字。憋得我没法子了,就朝小伙做了一个半屈膝下蹲的动作。这下,他懂了,大笑起来,指着不远处一个茅草搭起泥巴抹的“建筑”:“啊,亚达!”(关于这个“啊,亚达!”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2、

  从希依提墩到麦盖提县城6公里路,白杨林带夹着很窄的公路,路上有赶驴车的、骑摩托车的、走路的人。

  出了林带,有座长桥。看了看地图,是叶尔羌河。河水水势很大,快漫到桥墩下了。桥头有个维族经警,见我们的车驶来,立即立正在桥边,向我们敬了个礼。受到莫大尊重的我们也立即还了个礼--走过太多的桥,头回见这么看中过桥的人。

  叶尔羌河的水位很高,也很宽阔,水在午后的阳光照射下泛着白色的光,粗看水面,看不出河水夹没夹带黄沙,但快驶过桥时,几乎与河床相邻、比肩的民房宅基堤坝却让人感到泥沙的厉害。

  很多年前来过麦盖提,但因是官方接待,没这么自在、随意地看流淌的叶尔羌河。

  叶尔羌,突厥语的意思是“朋友的村镇”、“崖上的城市”,叶尔羌河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在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境内汇入塔里木河。

  3、

  驶下桥没走1公里就进了麦盖提县城。

  县城处在叶尔羌河和提孜那甫河的冲积扇平原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见不到看惯了的很多新疆县城的倚山面河状。

  县城的景物陈旧得令我吃惊。这座城市大约只有6、7条街道,四个十字路口,沿街的建筑只有几座显示着现代,剩下的几乎全是文革时期的遗留,都是二、三层的黄色小楼或单层的土屋,有座楼上的醒目处还刻有“1956”的字样。

  我们要去县文化馆找寻麦盖提农民画。在路上见人就问文化馆的位置,但接二连三问了7、8个人都听不懂,摇头。最后,我们认定那个胖维族男子是政府官员就坚定地问了他。显然,我们的认定没错,这人是政府的,汉语还相当不错。

  麦盖提全县只有18万人,据说其中只有1600多个汉族人,及至找到了县文化馆,我们才感到语言交流的难度。

  文化馆是个三层小楼,在一个十字路口边,门前坐着、躺着许多谝闲传(新疆话:聊天)的维族男人。

  小楼依然是文革特色的建筑,墙上还有毛主席语录。一楼是新华书店,二楼才是文化馆。

  文化馆过道里的每个办公室门上都有牌子,还有一个字也看不懂的学习“三个代表”的维文心得体会。

  只有一个门是开着的,里面坐了两个维族妇女在聊天,地上摆了个电风扇在吹着。我们向她俩点头,算是致意。问,看农民画在什么地方。两人相互看了看对方,朝我们摇头,说了句“胡买买,胡买买。”(维语,“不知道”的意思)。然后,我们再三比画着蘸了颜料在手心再在墙上胡乱涂抹的动作,却更搞得她俩稀里糊涂。

  退出门,走向前一间虚掩的门,轻敲,进去,见两个汉族女子在专心地写着什么(像是财务人员)。问了问,她俩说,她们是新华书店的,不是文化馆的。

  我就拉了张椅子坐在她们跟前问起农民画来。

  书店卖书不卖农民画。年长一点的女子告诉我,文化馆的人都下乡了,你们提前约定就好了。

  然后就聊起我们为什么到麦盖提看农民画,再向我们推销《十二木卡姆》的光碟。

  4、

  麦盖提的农民画很绝,是有800多万人口的新疆维吾尔人中惟一的,大多出自乡村的农人。

  文化馆二楼有间画室,门锁着。隔着铁锁大玻璃门,可以看见完工和未完工的画。我就细盯着那幅赶巴扎的画:白杨林边、胡杨树下,几对老夫妇骑着毛驴,坐着驼车,牵着羊,提着鸡,背着褡裢向巴扎走去,男人一身袷袢,女人头披纱巾。

  另一幅显示的是一个男子向一个女子求婚的场面:俏丽的女子袭一身黑纱站在一只开屏的孔雀边,一个头缠白巾、身穿黑衣的俊俏小伙子坐在金银装饰的骆驼上,旁边的三只骆驼分别驮载着迎娶的嫁妆。

  书店的两个女子又领我们来到三楼深处的过道上看那幅巨大的刀郎麦西来甫画。

  麦盖提的农民保留的这种农民画不知源自什么时期。画画的农民会根据你的语说意思创作--比如你表达的猎获猎物后的欣喜若狂、巴扎上的人群毛驴清真寺、你家小院的景物、沙漠里的植物等等。

  创作一幅农民画几乎费不了他们多少时间,立意有了,他们约半天就能画完,而且人物古朴,意境悠远,色彩夸张,笔墨浓重。

  --这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农民画的作者,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着一种纯粹的“艺术血液”,不然,他们怎么这么热爱他们的河、水、树、物?

  可惜,麦盖提的这种农民画除了在麦盖提有见,别的地方很难见到。

  5、

  刀朗人现在是维吾尔族的一个分支,但在生活习惯、语言、文化与相貌上却与维吾尔人有一定的差别。

  上溯到13世纪,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征服了整个亚洲及东欧的部分地区,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蒙古帝国,南疆及中亚地区成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此后,在伊斯兰化的过程中,因为蒙古人拒绝改宗伊斯兰教,受到世俗政权的压迫,一部分蒙古人被迫迁至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以打鱼狩猎为生。

  还有人说,刀郎人是成吉思汗的孙子铁木真与喀拉汗王朝征战时战败的一支蒙古大军遗留在沙漠腹地的麦盖提县的。到15世纪,蒙古人开始皈依伊斯兰教,开始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语言、文化、血液方面的交融,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刀朗人。

  央塔克乡距麦盖提县城有10余公里,是刀郎舞的故乡。

  强劲的刀郎麦西来甫舞我在10年前的央塔克融入过一次,但却模糊多了。那些演奏、弹唱、劲舞的长者一般散布在乡下的农村里,他们平时种地,有了喜事就会凑在一家酣畅一番。如果谁家有嫁娶,那热闹会持续几天。

  刀郎麦西来甫表现的是狩猎的全过程,表演程式固定:散板高歌、走步对舞、边走边旋、发现猎物、搏斗围歼、猎获目标、班师凯旋……

  刀郎舞与蒙古舞很相近,他们的舞蹈与现代蒙古人的“倒剌”舞有渊源。在麦西来甫的场面上,只要你仔细看,你会发现,那些如醉如痴的老者具有的蒙古人的骨骼长相信息。

  在央塔克一个简陋但却不失热切的刀郎人的农家小屋,有时间去享受情浓意切的刀朗人的生活和刀朗麦西来甫的动感是一个不错的感受。

  六、匆匆游历了麦盖提,去了下一站岳普湖。

  图、杂乱的路边巴扎

  (网络原作,请勿转载)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

相关文章:

  • 象形城市--麦盖提,品味刀郎 (2004/09/14/ 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