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泱泱之韵——感受河南
04.17 14:50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河南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河南地处黄河流域,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曙光就已在河南升起,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精美陶器以及八千多年前的文字契刻符号和乐器等都足以震灿古今。问鼎中原,逐鹿中州,这神密而富于传奇色彩的中州大地,期待着您来探觅。
   
    [秀色天成]
   
    洛阳牡丹甲天下
   牡丹上中国名花之一,花朵硕大,花容端丽,雍容华贵,超逸群卉,素有“花王”之称。牡丹的根皮在中药中叫丹皮,是具有清热化瘀功效的良药。牡丹原为野生的落叶小灌木,在中国大约有1500年的栽培历史。
   
    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宋人欧阳曾赋诗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来称赞洛阳牡丹。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的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而且有不少名贵品种,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的“王”和“后”,尤为人们所喜爱。
   
    现在每逢“清明”,“谷雨”时节(即每年四月下旬),浴阳市内各公园里的牡丹竞放:“姚黄”金光灿灿,“魏紫”光彩灼灼,“洛阳红”喷红吐艳,“烟绒紫”墨里含金,“二乔”红白斗艳,“豆绿”美如碧玉,……红白黛绿,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每年四月,洛阳都要举行盛大的牡丹花会,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竟相观赏,真正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中国最古老的柏树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阳书院的将军柏,是中国最古老的柏树,人称“原始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据传汉武帝于元封年(公元前110年)游嵩山时,见二株柏树非常高大,一时高兴,将其封为“将军”。
   
    二将军柏树高18.9米,树干粗4.5米,树身已空,可容数人,二将军柏树已于明末被火烧死。现在在活的二棵“将军”柏,大将军显然不及二将军古老。民间传说,是因为柏树受封时,汉武帝首先看到一株大柏树,便封为“大将军”,而又看到了更大的一棵,但天子金口玉言,不能更改,只好让大的屈居第二,今大将军柏半伏于石墙之上,二将军柏树干中裂。至今,二棵古柏据受封年代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有诗赞日“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估计这二棵柏树的树龄可追溯到周代以前,堪称中国古柏之冠。日前,树身虽有部分树皮脱落,但生机尚存,枝叶犹茂,苍劲挺拔。
   
    中国最古老的泉
   
    百泉位于辉县市西北3公里的苏门山下,因泉出无数而得名。百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即行开凿,《诗经.卫风》篇里“毖波泉水,亦流于淇”,即指百泉。泉汇聚为巨池,计3.4万多平方米,水温长年在摄氏230度左右,冬温夏凉,池水清明如镜,四季碧透,消冽纯净。
   
    清乾隆时代百泉绕岸砌石,修成长方形的湖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米。百泉湖畔,遍布亭台楼阁,有啸台、消晖阁、卫源庙,喷玉诸亭、金梭桥等古迹胜景,还有大量唐宋厂刻碑铭。附近自古就引百泉水灌溉,唐代百泉水利己较发达,唐碑《百门陂限脾铭》中就有“吐纳堤防,周流稼穑”的记载。元代时挖河道,增辟稻田。明代建闸门五道,用以灌溉。百泉多年来几经断流,近乎枯竭,近两年又重现生机,珠泉喷涌。
   
    中国落差最大的瀑布
   
    据中国园林学会专家测定,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瀑布落差310多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落差最大的瀑布。
   
    云台山瀑布坐座在云台山风景区老潭沟的尽端。老潭沟长约2.5公里,沟内高峰耸立,气势恢宏,花木繁茂,泉壑争流,沿沟上行400米,就可以制看到华夏第一大高瀑。瀑布上端如同朵朵白云,又如团团棉絮,悠悠飘落,连绵不绝。下端宛如飞花溅玉,纷纷扬扬,洒入墨绿色的水潭。急泻而下的瀑布,在水潭中,溅起1米多高的水花,又化成一团水雾,把瀑布罩在朦朦的雾中。若遇多的季节气势更为磅礴,山洪暴发时,瀑布象脱缰之烈马,日夜奔腾,声震数里,近听如闷雷轰响,远听似古钟长鸣。
   
   
    [古韵悠悠]
   
    中国北宋五大名窑之冠
   
   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冠,它与钧、官、哥、定窑齐名,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王朝的建立,拨乱反正,社会稳定,手工业进步,陶瓷业繁荣昌盛,制瓷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到宋徽宗大观年间,以定白瓷有芒(边沿无釉)不堪用,则改用汝青瓷,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品,即把汝官窑称汝窑,把汝窑称临汝窑。
   
    汝官窑独居众瓷之首,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掺玛瑙末,其色有天青、豆青、虾青,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最为名贵,有“雨过天晴无去处”之称,釉汁淳厚,犹如堆脂滴泪,视如碧玉,叩声如磬,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真正的汝官窑烧制时间很短,产品全供宫廷,所以汝官瓷有“近龙难得”的说法。汝官窑址在何处?是一大悬案。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为寻找汝官窑遗址,曾在汝州市、联郏县、鲁山、宝丰、宜阳、新安等10多个县市,发现多处窑址,均属于民窑系统。
   
    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窑址附近盛产玛瑙石,是汝窑特殊色泽的釉料。所烧青瓷,色泽莹润,并有美丽的开片。宋哲宗元祜年间,在青岭镇设巡检司,专管坑治。试掘中,出土20多件宫廷御用汝瓷,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盂、茶盘托、器盖等。这一考古新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遗址。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我国商周两代是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贵族们除把青铜器作为实用品外,还作为祭祀、朝聘、征伐、陪嫁、宴飧活动的礼器和殉葬物。青铜器种类很多,纹饰精美,铭文尤为珍贵,构成灿烂的青铜文化。
   
    在灿烂辉煌的青铜器群中,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长流爵,为商代早期遗物,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长流爵是古代饮酒器,高22.5厘米,流至尾长35厘米,壁厚0.1厘米,藏偃师县文管会。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足细长,流近口处有菌状短柱两个,腰部的一面有宽1.2厘米的凹线,两线间横列装饰5个乳钉,胎壁较簿,器表粗糙,纹饰简单,确为中国早期青铜器的特点。
    世界罕见的青铜重器
   
   商周两代“藏礼于器”,是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1939年3月,在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一件司母戊铜方鼎,形体之大,造型之精,世所罕见,是世界绝无仅有的国宝。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司母戊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重875公斤,立耳,长方形腹,四柱足空,所有花纹均以云雷纹为底。耳外廓饰一对孩纹,虎口相向,中一人头,好象被虎吞噬,耳侧缘饰鱼纹。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带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作饕餮形,中间隔以短扉棱。鼎腹四隅皆饰扉棱,以扉棱为中心,有三组兽面纹,上端为牛首纹,下端为饕餮纹。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内壁有铭文“司母戊”三字。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为一次铸造成功,是一个奇迹,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水平。
   
    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衙
   
    内乡县衙位于内乡县城内东大街,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屡毁屡修。
   
    县衙坐北朝南,存房屋98间,建筑面积2704平方米,有大门3间,大堂面阔5间。木制构件上全部有花鸟彩绘,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柱上嵌木联一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大堂中间悬挂“内乡县正堂”金字大匾,匾额下为知县审案暖阁,阁正面立一海水朝屏风,上挂“明镜高悬”金字匾额。三尺法桌放在暖阁内木制的高台上,桌上置文房四宝和令箭筒,桌后放一把太师椅,其左为令箭架,右有黑折扇。暖阁前左右铺两块青石,左为原告席,右为被告席。
   
    大堂两侧有议事厅,大堂后侧有平房两间,为衙皂房。过衙皂房即至重光门,门上悬挂“天理国法人情”金字匾额。回廊式的走廊,围绕两侧配房,过重光门,两侧有重檐双回廊配房,正面为琴房,面阔5间。堂后院落两侧有配房,前后檐下皆有回廊,正面为迎宾厅。出迎宾厅又一进院落,正面为三堂,左右为回廊式配房。
   
    三堂两侧有东西花厅院,为眷属宅院。三堂后为后花园,已毁。衙内院落开阔幽静,气氛肃穆。院中现有一元代桂花树,树高9米,枝叶繁茂,另有一株南天竹,四季常青。这座县衙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衙署。
   
   
    [文化渊源]
   
    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
   
    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舞县北22公里贾湖村东侧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甲骨契刻符号,引起学术界关注,称其为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遗址面积5万多平方米,地下遗迹和遗物十分丰富,是一处距今8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该遗址的墓葬中随葬有成组龟甲,有的龟甲上有契刻符号无疑是为了记事或抒发情怀,这对研究中国文字有重要意义。它比以往发现的仰韶文化或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或图形要早一、二千年。其中个别符号形体已与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字字形相似。由此可以说贾湖契刻符号应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
   
   
    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
   
    太学即古代国立大学,西周已有大学之名,《大戴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设五经博士,弟子50人,为西汉太学遗址已无迹可寻,唯一保留的太学遗址最早者就只有东汉太学了。
   
    太学遗址位于偃师县佃庄乡太学村,原东汉洛阳城东南部开阳门外。太学是我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东汉太学始建于建武五年(26年),建武二十七年(51年)建造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至顺帝时达到空前规模,“凡所结构达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汉质帝时,太学学生多达3万余人,王充、张衡等都曾就读于该太学。解放后经勘察发掘得知,太学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夯筑房基排列有序,井井有条。
   
    汉灵帝时著名书法家蔡邕等,以隶体书丹刻经石46块,立于太学讲堂前。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复兴太学,正始二年(241年)又立石经28块,每字以大篆、小篆、隶书三体书就。西晋仍依汉魏之制复兴太学,武帝初年有太学生3000余人,至泰始八年(272年)已达到7000余人,咸宁四年(278年),太学再度繁荣,太学生“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万余人。”太学遗址内立西晋石碑1通,高不可攀3.22米,宽1.10米,碑额隶书,“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23字,记载了西晋太学的盛况和教育制度。中国在近两千年前就有如此规模宏大、师生众多的太学,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最早的佛寺
   
    秦和西汉时已有天竺(古印度)僧侣来中原游说,统治集团中也有人信佛,但还没有一个基地。到了宋汉明帝时,明帝因夜梦金人,便派官吏去天竺求佛法,永平十一年(68年)回到京都洛阳后在洛阳创建中土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
   
    白马寺在今洛阳市老城东12公里,坐北朝南,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翠柏森森,红墙隐隐。历代高僧及异国名僧也经常到白马寺览经求法。白马寺被誉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现寺为长方形院落,面积达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殿,主轴线两侧有门头室、云水堂、祖堂、禅堂和清凉台上的腾、蓝两殿等。寺东有金代建造的齐云塔,方形13层,高25米。清凉台上东侧有清碑1通,因碑文系分排写出,称“断文碑”,书法流畅,系和尚如秀所书。山门内东侧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所书《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字体工正秀丽。寺内东南与西南隅,各耸立一雅致的角楼,东楼挂钟,西楼悬鼓,“晨钟暮鼓”用来报时。寺山门外左右挺立石马两匹,雕刻精巧,形象温驯。白马寺在佛教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道教第一宫
   
    道教源远流长,传播很广。道教源于道家学说,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老聃)为东周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被道教奉为鼻祖。至东汉延熹八年(165年),道徒们在老子的故乡,今鹿邑县东5公里处兴建了老子祠庙——太清宫,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宫。太清宫,兴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唐武德三年(620年),尊老子为始祖,起建殿宇“如帝者居”;唐乾封元年(666年)建紫极宫;唐光宅年(684年)尊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建洞霄宫。
   
    后历经兴衰,现存清代建筑太极殿、三圣母殿和娃娃殿等主体建筑。宫内存有唐碑1通、宋碑2通、金碑1通、元碑3通、清碑1通。宫前有1根高1米多、粗30厘米的铁柱,是老子任“柱下史”职官的标志。198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最早的儒家刻经
   
    儒家经典是一部浩瀚的知识海洋,是学童和学者必读和研习的古籍。因古代没有印刷术或印刷业不发达,所读之书必须靠人工抄写,抄来抄去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故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开始把《鲁诗》、《尚书》、《周易》、《礼仪》和《论语》七种经文,由蔡邕等人用隶书书写,陈兴等人刻于46通碑石上。
   
    刻石各插立在洛阳都城外太学内讲堂前(今偃师市汉魏故城南,岗上村北侧),供学官们正定校勘,作为向太学生徒讲授的标准经本,被称为“熹平石经”,为中国儒家第一部刻经。“熹平石经立后不久即遭破坏,后又几次迁徙,至唐贞观初,几乎毁坏殆尽。自唐以来,洛阳太学遗址出土的石经残石据统计共8275字,加上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发掘和收集的600余字,共有8800多字。这些极为珍贵的残石除收藏于西安碑林、上海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台湾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外,有的已流到国外.
   
   
    清明上河图:中国最早、最大的城市真实写照画卷
   
    河南开封市是最早出现在画卷上的城市真实写照的地方。据《中国文化史辞典》载:北宋画师张择端所画的历史长画卷《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北宋时代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城市设施和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张择端通过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揭示了北宋(960—1126年)汴梁(今河南开封市)承平时期的繁荣热闹景象。它以各个阶层的人物的各种活动为中心,深刻地把这一历史时期的城市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展示出来。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充分反映了汴京工商业经济的繁荣面貌。
   
   

    图中河港池沼,船只来往,还有官府宅第,茅棚村舍密集。在艺术处理上,无论对人物的造型,街巷、车辆、楼屋的描述以及桥梁、货船的布置,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清明上河图》是绢本设色,纵宽24.8厘米,横长528厘米,是古代巨幅名画,在当时及其以后都有很大影响,并博得了各阶层观赏者的喜爱,宋代以后,出现不少摹本。
   
    中国最大的古墓博物馆
    洛阳地处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河洛流域,历史上有9个朝代曾在此建都。洛阳北邙山,黄土深厚干燥,是古人理想的葬身之地,故有许多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安葬于此,俗有“生在苏杭,埋在北邙”之说。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古墓数千座,出土文物以万计。这些古墓对研究古代建筑、绘画、雕刻、工艺及丧葬礼仪乃至社会经济均有重要价值。为便于研究和观赏,1984年在洛阳北冢头村兴建洛阳古墓博物馆。博物馆占地44亩,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已搬迁复原上自两汉下至北宋历代典型墓葬22座,堪称中国最大的古墓博物馆。馆内建筑古朴典雅,显示了汉代的特点。地面建筑有两汉、魏晋、唐宋等几个墓区,22座墓以“回”字形排列,展示了古人阴仿阳宅富丽堂皇的面貌。墓内按原样陈列着文物珍品,供中外游客观赏。
   
   
    中国戏曲之乡
   
    河南号称“戏曲之乡”,也是当今公认为戏曲大省。以下理由,足可使其成为中国戏曲之最而当之无愧。
   
    戏曲起源早
    从记载看,夏启时中原已有优伶出现。商、周傩仪规模巨大,两汉和隋唐,洛阳均是“百戏”活动的中心。有关“兰陵王”、“踏摇娘”和“参军戏”出土文物又不断发现。“诸宫调”创始于开封,《目连救母》搬演于开封,北宋杂剧则形成于开。这一切足可说明:中国戏曲之主根在中州及其附近地区。
   
    戏曲品种丰
   
   诸宫调、金院本、元杂剧之后,根据有关记述和各种野史、笔记、小说、诗文等提供的线索,四百年间先后在河南境内存在或流行过的各类剧种大约有78个。其中戏曲剧种67个,其它剧种11个,数量和密度均居中国各地区之首。
   
    戏曲队伍大
    1984年,河南共有专业表演艺术团体227个,约占全国剧团总数的九分之一。农村的业余演出组织,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历年统计从末低于5千个。近年来,戏曲虽处于不景气的状况,但河南的剧团数仍居高不下。大约每30万人便拥有一个专业(国营或民办)表演艺术团体。从艺人员广1980年,河南专业演职员为19956人,而参加业余演出活动的人数则高达20万人以上。二者相加,这支22万人的戏曲大军便成为中州7千万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支柱。1990年统计,河南大约每5千人中即有一名专业演员。
   
    剧种发展快
    经挖掘抢救,1956年河南共有31个剧种,1980年统计为35个。其中有专业剧团的共23个,占全国剧种总数的十分之一强。发展最快的是豫剧,1984年已超京剧31个团而跃居全国第一大剧种。其次是河南曲剧,从1926年下式登台算起,不过半个多世纪,即已拥有58个专业团体,在全国三百余剧种中,位列第10名。
   
    流传范围广
    考之各剧种,传唱最炽、习演最烈的,二百五十年首推昆弋,一百一十年前继之以罗戏、秦腔,五十年前京剧比较流行。此后半个世纪,它便迅速传播到新疆、西藏、台湾、黑龙江在内的20个省(市)区了。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历代祖先生活和创业的地方,她长期做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这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个帝王的都城建在河南境内,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占了三个,洛阳是九朝古都,开封是七朝古都,安阳是四朝古都,河南的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全国第一,馆藏文物占全国1/8,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文化古迹,使河南成为一座巨大的天然历史博物馆。(河南旅游局)
  


“网上看河南”采风团莅临郑州 (2002年04月17日)

“网上看河南”:中华灿烂文化发祥地 (2002年04月17日)

发表评论 


责编:陈玥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