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历史·人文·民俗]

秦陵修陵人可能没被活埋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23日 10:34

  考古发现有望推翻民间传说

  秦始皇动用了70余万人来修建他的陵墓,民间传说除了少数充军外,大部分修陵人在建造完陵墓后遭到了“活埋”的说法。但该说法一直没有得到考证。近期,考古工作者通过对秦陵地区发现的四座修陵人墓地的分析,初步确定修陵人部分来自我国东部地区,部分工匠来自秦国都城或地方官署和民间制陶作坊,他们被活埋的可能性很小。

  墓地发现“肉刑”痕迹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考古队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秦陵地区共发现了赵背户修陵人墓地、姚池头刑徒墓地、东五小区修陵人墓地以及今年2—3月发现的秦代窑址墓地。

  根据史料记载,秦代刑罚以劳役刑为主,附加肉刑。有些肉刑在骨骼上不会留下痕迹,但有的可以在葬式或骨骼上反映出来,据该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清理赵背户墓地的人骨时发现了,有的尸骨“头骨上有刀伤痕迹,腰部残断”,有的“骨架身首异处,四肢骨与躯干骨分离,堆置叠压,显系肢解”,可以认定这些人是受刑而死。此外,考古工作者在采集姚池头墓地和窑址人骨的同时也对出土骨架的每个部位骨骼都做了比较仔细的观察,没有发现任何肢解、腰斩、断手足或武器的砍砸、割锯等伤痕现象,但却发现了刑具。那么他们是否遭受过其他的肉刑而在骨骼上未能反映,就不得而知了。

  墓地各有千秋

  据了解,赵背户墓地有多个不规则长方形墓坑,每个墓坑掩埋多具尸骨,死者除大部分为20—30岁的青壮年男性外,还有少数女性和未成年人。姚池头墓地是大型的圆坑葬,坑内叠压着一层层尸骨,这种埋葬形式与窑址坑人骨相似,死者大部为男性,伴随人骨出土的有各式瓦片、陶片及铁质生产工具和铁环等少数刑具,刑具与人骨分离,未发现任何墓志或其他能够说明人群来源的证据。身份被认为低于赵背户墓地的人。东五小区的修陵人墓地只进行了局部发掘,发现了砖棺墓、瓦棺墓和木棺墓,有的墓葬还有陶器随葬品,这些墓主人被认为是修陵人员的管理者,具有较高的身份和地位。有专家指出,如果这些墓地确系秦代修陵人死后的葬身之地,那么,对修陵人死后采取不同规格的安置很可能与他们的身份地位有密切地关系。

  活埋的可能性很小

  考古人员对今年出土的秦代窑址墓地进行了观察,在鉴定了层层叠压的121具尸骨后发现,他们绝大多数为15—35岁的青壮年,平均死亡年龄仅24岁,未发现56岁以上的老年个体。通过对骨骼的鉴定,表明这些人群中没有女性,当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其身份应该是秦陵建设服徭役者或刑徒。从人骨的出土状态和骨骼上未见明显的致命性创伤推测,所有的尸骨基本上是正常死亡后被及时掩埋处理,活埋的可能性很小。专家认为,导致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壮年人死亡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劳动强度过大而使身体最终不堪重负致死,也不排除传染病致死的可能性。

  修陵人来自东部地区?

  史料记载,参加秦陵建设的人员来自秦王朝不同地方,他们各自修建了秦陵的不同部分。考古队通过对四座修陵人墓地出土陪葬品的研究证实了这种说法。据了解,出自赵背户墓地的18块墓志表明了部分修陵人来自现在的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和河北省,基本上集中于东部地区。在一些陶文和兵器题铭上显示出部分工匠来自秦国都城或地方官署和民间制陶作坊等。

  但其他三座墓葬由于没有出土陪葬品,人骨保存状况不好,头骨多数严重受压变形或残碎,专家们没有获取到满意的测量数据。不过从现场的观察似乎还是能够感觉出他们颅面部形态的特征差异,这也许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人群来源的多元化。

  据介绍,为了准确得出这些修陵人的出处,考古队已将秦陵人骨的牙齿形态、骨骼病理和创伤、齿病、食性分析及人骨进行DNA的研究,现在各项工作已陆续开展。 ( 来源:三秦都市报)

(编辑:王卉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