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民俗频道 > 再看草原——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系列谈 > 网上展览 > 正文

从元墓壁画看元代南北方民族茶酒文化交流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02日 15:46

  

内蒙古赤峰市文物商店 戴福奎

  内蒙古赤峰市博物馆 张艳秋


  蒙元帝国是中国古代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古代蒙古族素有秘葬习俗,所以蒙元时期的墓葬发现较少,有壁画的墓葬更少。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绘有壁画的元墓有:内蒙古赤峰市三眼井元墓、赤峰市元宝山元墓、赤峰市翁牛特旗元代张应瑞家族墓地、乌盟凉城郭县夭元墓,山西大同市元代冯道真墓、文水县北峪口元墓、长治市提马村元墓,还有北京密云县元墓及辽宁凌源县富家屯元墓和最近西安东郊发现的元墓,等等。这些墓中都绘有多幅壁画,其中饮茶、饮酒是壁画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我们研究蒙元时期南北方民族的茶酒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直观历史资料。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大家庭,是茶的故乡,茶叶也当然是中国的国饮。茶树的种植地在中国南方,如云南、贵州、四川、江浙等地区。最迟在战国时,人们就已对茶叶的功能有了明晰的认识。此前的神话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茶在《诗经》的记载中为“荼”。唐代开元年间,正式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出现了茶字,将“荼”变为“茶”。茶的饮用是从南方进入中原地区,而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则是间接从中原王朝通过赏赐、私下和官方的贸易中获取的。

  中原王朝的皇族贵戚历来重视茶饮、茶道和茶树的栽植。北方游牧民族的茶饮和茶道,无疑是受中原王朝的影响。这种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表现在元墓壁画中,在山西大同市冯道真元墓壁画中有《童子侍茶图》、山西文水县北峪口元墓壁画中有《进茶图》、西安东郊元墓壁画中有《进茶图》、赤峰元宝山1、2号元墓壁画中有《备茶图》、《进茶图》等。北方游牧民族喜饮茶,因为茶可助消化、解油腻、提神,医头肿、膀胱病、受寒发热、胸部发炎,安心益气,使心情爽朗轻适,所以茶更为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寒冷的、以肉食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所欢迎和酷爱。建立辽王朝的契丹人是这样,建立金王朝的女真族也是这样,元代的贵族更是如此。凡是墓中绘有壁画的,当为贵族、官吏、有财力的富贵人家,所以墓壁画中多反映的是这一阶层的生活。从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元代是中国茶文化承上启下的时代,从唐宋以来以饼茶为主的碾煎饮茶法,过渡到明代的散条形茶沸水瀹泡法正是发生在元代。在这些关于饮茶的壁画中,茶具有茶壶、茶盏、盏托、储茶末的茶罐、茶瓶、茶筅(归洁)、茶匙(分盈)等。茶具的变化,反映了饮茶方法的变化。

  壁画中的备茶、进茶、饮茶,不仅反映了南北方蒙汉民族茶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对茶文化高尚情趣的追求与趋同,在冯道真墓、北峪口墓、元宝山墓、三眼井墓壁画中的整套茶具均反映了这一趋同现象。元宝山2号元壁画墓中的《备茶图》,图中央有一长桌,罩绿色桌布,其上有碗、茶盏、双耳瓶、小罐;桌前有一女人,侧跪,左手持棍(降红)拨动炭火,右手执壶;桌后立三人,右侧一女子,右手托一茶盏,中间一男侍双手执壶(注春)向左侧女子手中的碗内注水,左侧的女子左手端一大碗,右手持一双筷子搅拌,此图即表现了一套完整的茶具及点茶过程。元宝山1号墓的《备茶图》中,在桌旁站立着一位手持研杵擂钵正在研茶末的男仆,北峪口墓壁画中也有女侍持碗用杵研茶末。耶律楚材在《西域从王君玉乞茶》一诗中有“玉屑三瓯烹嫩蕊,青旗一叶碾新芽”的句子。诗文记载和壁画无疑都说明了元代前期已流行散茶,只是这些茶在饮用之前,大多要研成茶末,这也是唐、宋饮茶法的遗风。

  元代的茶业十分发达,这和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元帝国对茶的需求量大有很大关系。1268年元在京兆巩昌置局发卖成都茶;1269年立西蜀四川监榷茶场;1280年置榷茶都转运司于江州,总江淮、荆湖、福广之茶税;1336年江西、湖广两行省具从茶运司“本司发办额课二十八万九千二百余锭。……数内茶引一百万张,……末茶自有官印筒袋关防,其零斤草茶由贴,每年印造一千三百八万五千二百八十九斤。”茶引每引90至120斤,为客商贮运买卖,末茶官商经营,茶由是发给卖零茶的商贩和茶农。每年所发的1300多万斤不够用,江西、湖广两省具以茶运司同知万家闾要求添印茶引,说明当时经官方允许的茶叶贸易量是非常大的,而民间为利所趋,走私贸易也当不在少数。随着蒙元帝国的开疆拓土,饮茶之风随之席卷欧亚。

  


  酒文化在中国更是源远流长,无论是南方、中原、北方都饮酒,尤以北方为甚,这又是一大国饮。元墓壁画中凡有茶图,与之对应,亦有《备酒图》、《进酒图》等。元代流行的酒具玉壶春瓶,在壁画中也多有所表现。如元宝山1、2号墓、北峪口墓,在备、进酒图中都绘有酒罐、酒壶、酒杓、托盘、温碗、酒盏、酒瓶(长瓶)、玉壶春瓶等。

  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主要的生活来源是放牧,居无定所,就水草而牧,潮湿和寒冷是其身体的两大天敌,而酒恰是其克星,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养成了豪饮的习俗。宋朝的使者至辽国,对其用大杯、大碗豪饮震惊咋舌。成吉思汗的子孙也是如此,看他们盛酒的器具就已使人惊奇不已,在汗帐、王帐的一侧放一个用金、银制成的长方形大盛酒柜,并有专人负责发送盛好的酒盏、酒碗。还有大酒缸亦称“酒海”,现北京北海团城仍有玉石制作的巨大酒海存世。蒙古人的豪饮和嗜酒,使成吉思汗不得不对儿子及臣下示谕:“醉人聋瞽昏聩,不能直立,如首之被击者。所有学识艺能,毫无所用,所受者仅耻辱而已。君嗜酒则不能为大事,将嗜酒则不能统士卒,凡有此种嗜好者,莫不能受其害。设人不能禁酒,务求每月仅醉三次,能醉一次更佳,不醉尤佳。”要求子孙及臣下将士节制饮酒。在壁画中出现的备酒、进酒图所显示的文化内涵,已不是大碗豪饮的气势,而是壶杯齐全,礼仪彬彬,无疑具有汉族酒文化的因素,这是南北方民族酒文化交流、吸收、融合的结果。

  蒙古族具有民族特色的是马奶酒,蒙语称“马拉音阿日黑”,其酿制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人仰马湩”指的就是这种酒。其特点是透明醇香,香气沁人,酒精度不高,绵甜柔软,酸甜可口。这种奶酒不伤人,经常适量饮用,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健胃、养脾、强骨等功效,亦可治疗胃病、腰腿疼和肺结核等疾病。这种酒的酿制,是将大量新鲜马奶倒入一只大皮囊中,再用一根下端粗大且中空的特制木棒搅拌,在飞快的搅拌中,马奶发出气泡,变酸和发酵,搅拌越久,这种马奶酒愈清而不气膻。马可·波罗说这种酒色类白葡萄酒,味道极好。这是蒙古族自己酿制的传统名贵饮品,常用以招待尊贵客人。会饮时有一套程序,据《多桑蒙古史》记载:饮宴开始,把酒洒在帐幕男主人头边的偶像上,随后依次洒在帐幕内所有其他偶像上。再由仆人盛一杯酒步出帐外,先向南方洒三次,每次均要下跪行礼,这是向火敬礼;接着向东方洒酒拜天,再向西方洒酒拜水;最后向北方洒酒祭奠死者。男主人举杯将饮时,先要将杯中的酒倒一些在地上,作为对地的敬礼,如果他是骑在马背上,便倒一些洒在马的颈或鬃毛上。饮宴开始后主人必先自饮,然后递饮诸宾客,这种方式初为防毒,后来就成为一种礼敬的习俗。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朝皇帝忽必烈在皇宫宴会上曾把奶酒盛在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这种马奶酒后传入中原,为中原汉族所喜饮,这在元代史料中记载颇多。以后,又从亚洲传到欧洲,为欧洲人所喜用,这在欧洲史料上也有披露。这是酒文化跨地跨国的交流。

  横跨亚欧的蒙元帝国,使以往因地理、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相互阻隔的国家、民族、地区被迅速联系起来。在这一时期,中西的经济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国各族的交流与融合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从元墓壁画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交流的广泛性,茶酒文化的交流就是其中的一种。

(编辑:郭翠潇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