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民俗频道 > 走进西藏 > 嘉宾文萃 > 正文

阿里——荒漠的感受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23日 15:11

  

李路阳

  因为去过藏北,别人问起我的感受,我说那是一种被震撼的感觉,实实在在说,藏北的美是震撼的美,她让你深深感悟到“博大”的精髓。

  阿里则不同,西行2000多公里,转过岗底斯神山、玛旁雍措圣湖,穿过扎达土林,走进古格王朝遗址……,我始终没有感受到那种彻底粉碎心灵的震撼,有的却是难以名状的悲怆和悲恋,以及太多的悬念与神秘。坦白地说,阿里的美是悲情的美,她让你刻骨铭心的体验“残酷”之后依旧深深地眷顾它。

  

古格王朝,断了线的风筝

  在阿里扎达县扎布让区境内托林镇西北的象泉河南岸,一座古城堡依山叠砌而立。这座古城堡残存着879孔洞窑、445座房屋、58座碉楼、28座各类佛塔,西侧还有一盘旋取的水道将山下水源引入山上。城堡的防御工事森严,障墙重叠,碉楼林立,从山下到山顶唯有一条暗道可以通行。这座气势夺人的古城堡,就是9世纪中叶吐蕃王国的末代赞普朗达玛的后裔吉德尼玛衮在此建立的小王朝——古格王朝。

  曾经不可一世的吐蕃王朝,在朗达玛死后出现分裂,他的两个儿子奥松与云丹为了争夺王位相互斗争,王室内外战争四起,后来,奥松之子贝考赞为奴隶起义军所杀,贝考赞的儿子吉德尼玛衮见大势不妙,便带着三个大臣和100多人,投奔阿里,并娶了当地土王的女儿。在当地土王的庇护下,以其经济实力,建立王朝。偏居此地700余年,传承20余代国王,并不断创造着自己的辉煌。古格王国是吉德尼玛衮封给他的第三子德祖衮的封地。

  然而,无法解释的是,古格王朝这座雄居藏边的王朝都城却在300多年前消失了,沦为废墟。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外致力于考证古格王国灭亡的学者不乏其人,但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尽管邻国拉达克人的入侵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古格的强盛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古格与拉达克之间的多次交战中,古格胜多败少。如此,又何以解释古格会在顷刻之间变得不堪一击呢?

  站在古格王朝城堡遗址的最高处,俯瞰整座都城,我为她的完整所感动:一座曾经拥有10万余人的繁荣都城突然消亡,但几个世纪以来,却始终保留着都城毁灭的原态!

  从山脚沿小路走,经过的红庙、白庙、度母殿和轮回庙4间古殿内,保存着许多色泽鲜艳的精美壁画,有些壁画上还涂着金漆。这些壁画描绘了吐蕃历代赞普和古格国王世系,记录了1038年阿里王意希沃迎请古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的情景和佛经故事。在山顶的坛城殿,壁画的主体大多为密宗男女双修佛,边侧绘有数十位形态各异的裸空行母。这些充分显现了古格王朝对佛教的崇尚。

  山腰处有两条连接的隧道直通山顶。北面悬崖边的通道,仍保留着当年堆放着的鹅卵石,走过崖边通道,有一长宽各40米的大院子,这是古格国王听歌赏舞娱乐之所。再往北行出现的一侧地面垫高,四壁皆空的院落,便是当年国王议事的宫殿。山顶处有一不显眼的小门,进门沿台阶可深入山体内,山内的通道很陡,只容一人上下。下行几十米后山洞扩展开来,有大小房屋几十间,最外层还具有透气、透光功能,据说这是当年古格国王冬天避寒的冬宫。

  我目睹了古格王宫445座房舍的断壁残垣。

  还有王宫寺庙的周围的10多个洞窟,当地人曾在里面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古代武器,诸如盾牌、盔甲和大刀长剑等。

  在离古格王朝遗址约10分钟路程的山洞内,前些年的来访者还能目睹洞内堆满的数百具无头干尸。

  但是,走过古格王朝遗址每一个“完整”,我的思路却越发不完整了,我无法回答自己的提问:洞内只发现了数百具无头干尸,即便说这些尸体是拉达克人杀害古格将士遗弃在此的,那也只是区区小数,10余万古格人哪里去了?

  如果说是拉达克侵略古格的战争消灭了整个都城,作为战利品,为什么拉达克人不占有这一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对外贸易商埠和佛教入藏的必经之地呢?

  它的完整让我感到悲怆。因为每一条街道、每一间房屋、每一个暗道、每一件武器、每一具尸体,似乎都在倾诉那700年间发生的历史,它让我们感受到古格文明曾有的灿烂辉煌,古格经济曾有的繁荣昌盛以及古格与外族进行殊死之战的残酷悲壮,然而,没有谁会满足这样去断想,人们想知道这些房子里的人都哪里去了?想知道古格王朝的后代在哪里?但是,这些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早在300年前就已随风而去。遥望古格都城几乎看不到绿洲的沙漠化土地,我更愿意相信,是大自然惩罚了古格人,古格一带地理环境的迅速恶化导致的灭顶之灾可能毁灭了古格全族。

  风筝断了,我们永远无法知道10万古格人的去向,坦白地说知道与否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以此为鉴,如果我们享受文明是以破坏大自然为代价,其结果必然如此残酷。

  

冈仁波钦,精神孤旅的中心

  西藏有很多神山圣湖,转神山、朝拜圣湖,是所有朝圣者毕生的追求,马年转冈仁波钦更是朝圣者理想的夙愿。

  冈仁波钦,藏语意为“雪山之王”,阿里人骄傲地称它为“雪山雄师”。它是阿里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6638米,虽不是最高的山峰,却地位显赫,位为众山之首。因为其形酷似金字塔,四壁对称,由南而望可以一睹山体上佛教万字格的著名标志:从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万字格。即便是在200多公里以外,只要晴天,依然可见冈仁波钦的雄姿,仍依稀可见山体上那象征着精神力量、昭示着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的佛教万字格。

  冈仁波钦,被西藏原始宗教本教、藏传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一致认定为世界中心,众神聚会的香巴拉。西藏的原始宗教——本教认为它是“九重万字山”,山内居住着本教360位神灵;而佛教称其为著名须弥山,“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在冈仁波钦腹中筑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和法轮常转的经堂,佛祖释迦牟尼在此为各方菩萨讲经说法;耆那教把它视为最高之山“阿什塔婆达”,坚信他们的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就是在这里获得了解脱;印度教则把冈仁波钦看作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即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毁灭之神湿婆的天堂。

  冈仁波钦和围绕它的那57公里转山道上,随处都有众神灵和普通朝圣者留下的圣迹以及由此在朝圣者中间流传的许多神话传说,这些传说不仅叙说了神灵的故事,也描述了历史上的真人、甚至普通朝圣者的传说。

  传说西藏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米拉日巴曾经在冈仁波钦的直热布洞内闭观修行,并在冈仁波钦山上与本教高僧那如本穷接连斗法,在决定胜负的那一天,那如本穷起早骑鼓飞往比赛终点——冈仁波钦山顶,而米拉日巴却乘着太阳射出的第一道光率先到达,那如本穷一惊,坐骑滚落到山脚。传说言,冈仁波钦南面的那条冰沟就是当年那如本穷的坐骑滚落时留下的痕迹,而半山腰处的凹陷部分则是米拉日巴和那如本穷斗法导致。

  传说一位背着孩子朝圣的女子路过转山道中的一池湖水时,蹲在池边低头饮水,孩子不幸从后背滑落湖中,为了超度孩子,也为了洗刷自己的罪孽,她围着冈仁波钦转山13圈,最后在道边歇息时化仙而去,她走后,在支撑着她的臂膀的那块石头上留下了一道完整清晰的臂印。

  据说西藏、青海的一些说唱格萨尔的艺人的首次“神授”经历都是在转冈仁波钦时获得的。西藏“神授”艺人平措伦珠在13岁那年到岗底斯山朝圣,在转山路上梦见了格萨尔王,从那以后便念念不忘,到了25岁那一年,他忍不住内心的冲动,滔滔不绝开始说唱《格萨尔》。

  除外,人们敬仰冈仁波钦,还因为它是生命之源的发祥地。在阿里境内有四条河流,除孔雀河外,其他三条河——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都源自冈底斯山,并流向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最终汇入印度洋,所以,信仰者们更加相信,冈仁波钦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神。

  又因佛祖生肖属马,据说每逢马年,十方菩萨、各路神灵都会云集于冈仁波钦,在这年,无论是本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还是耆那教徒,只要有可能,他们都会来冈仁波钦朝圣转山,转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13圈,可增加12倍的功德。按藏族民间说法,2003年不仅是马年,而且还是罕见的蓝色水马年,这象征着冈仁波钦与其妻玛旁雍措圣湖融为一体,此年转山,将会获得更多的功德和好运。

  事实上,冈仁波钦的壮美只能远望,不可近瞧,走近冈仁波钦,才会突然发现它并不美,每一山、每一坡、每一峡谷都很普通,转一圈57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满眼见到的是没有绿色的荒漠和盖地的乱石,唯有潺潺流淌的泉水、雪水、溪水、河水能让你感受到生命还在的气息。朝圣者们来这里,不为赏山,只为转,佛教徒顺时针转,本教徒逆时针转。转山的有70岁老人,也有10岁的孩童,有男人,也有女人,有僧人尼姑,也有在家的修行者,人们彼此并不交流,而是怀揣着夙愿独自匆匆转。著名作家马丽华把这形容为精神之旅,十分贴切。

  作为一个考察者,当我也像所有转山的朝圣者一样,历尽艰辛,以透支生命的代价,走过海拔5300米的乱石大坂,翻过海拔5760米的卓玛拉山,转完全程57公里山路时,我才突然体悟到,对每一个转山人而言,这是一次非常到位的精神孤旅,似乎是转山环境的残酷,使人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自己过去的超越。应该说,冈仁波钦是精神孤旅的中心,它让我萌生了一种仿佛回家的悲恋之情,对这贫瘠的荒漠产生了持续的感动。

  我在寻找答案,冈仁波钦何以能够持续不断地吸引那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探险者?

  莫非是环境的荒漠、气候的残酷、历程的艰辛在一个人身上聚合的穿透力,足以打动内心深处久睡不醒的本真?足以在迷惘中找回清醒的自己?足以从步履为艰中启动再坚持一下的毅力?也足以让一个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我终于寻到了答案:冈仁波钦的魅力就在这里,假使转山可以获得功德的话,其义应在其间。

  

阴阳两界,玛旁雍措旁边有一个美丽的魔鬼湖

  据本教经典说,从冈仁波钦神山上面流下的一条河注入玛旁雍措,使它成为 “不可战胜之湖”。玛旁雍措位于神山冈仁波钦东南20多公里处,海拔4587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面积约412平方公里,最深处77米。据说,过去湖周围有9座寺庙,藏传佛教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宁玛派在此都有修习地。玛旁雍措也像冈仁波钦一样,被视为众湖之首,同样被本教、藏传佛教、印度教、耆那教所崇拜,凡是到冈仁波钦转山的朝圣者,无一不到玛旁雍措朝圣。到了冬季,湖面结冰后,朝圣者会穿过冰面转神山圣湖。

  玛旁雍措非常得美,雍容华贵、神秘宁静,那是一种完美无瑕的美,以至于没有人敢随便冒犯它,连湖里的鱼都不曾有人敢去打捞,湖边旅社偶有干鱼出售,那都是被水浪打上岸的,决非捕捞所得。买鱼的若不是藏医,也是拿回去送给藏医下药的。朝圣者们也会非常恭敬地从湖里取上一瓶圣湖之水,但那是在朝拜之后。它们把圣水带回家乡,让更多的信徒接受这一洗礼。

  大概因为冈仁波钦、玛旁雍措都是宗教圣地的缘故,民间传说冈仁波钦神山和玛旁雍措圣湖是一对夫妻,奇怪的是,在玛旁雍措看不到冈仁波钦,驱车到了玛旁雍措西边的拉昂措的时候,我们看见在碧蓝的湖水后面竟出现了神山冈仁波钦!然而,最不可思议的是这美丽的湖泊却被民间视为鬼湖——罗剎王聚集地,传说印度古代《罗摩衍那的故事》中诱拐美女斯达的九头罗剎王就住在这湖里。

  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玛旁雍措和拉昂措是一对夫妻,它们分别代表光明(或阳性)和黑暗(或阴性),它们之间的感情线是通过两湖之间的一条河道沟通的。人们甚至认为两湖之间是否相通决定着世界的吉凶,如果河道干涸,两湖之间水脉中断则会引发人间灾祸。神山是无语的,圣湖是无言的,荒漠是沉默的,但是太多的传说和教义给了我们驰想的空间,既然冈仁波钦被本教、藏传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视为世界中心,形似太阳的玛旁雍措象征着光明,形似月亮的拉昂措象征着黑暗,那么,我们有理由推断,这些组合应该是中国古老的宇宙观——阴阳合一思想最生动形象的体现。

(编辑:郭翠潇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