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秋夕琐谈 > 正文
中秋节随想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09日 21:36)

  

作者:林溪508

  中秋节也叫“八月节”,可以说在我国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由于中秋节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与内涵丰富,还是古今文人墨客借题吟诗作赋的由头,所以又称作中秋文化。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节日活动的内容变化很多,人们总还是以各种形式来过这个节,只是过去纯朴自然的风情越来越少了,而一些庸俗和不健康的东西却都滋长起来,实在有些令人遗憾。

  我是在东北平原松花江畔一个小乡镇长大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颇有些学者气质。五十年代中后期我已是启蒙年纪,过中秋节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也回味无穷。那时乡村的小孩子都盼过节,即热闹又能吃上点好东西。大人们对过节也很当回事,因为时值中秋,丰收在望,农民的心情自然很喜悦。过节的形式多样,但都离不开团圆、丰收等吉祥意义。一般在这天,家里人不论在一起过和分开过的,白天都要聚在有长辈的家中吃顿团圆饭。来聚餐的人照例要给老人带上点月饼、瓜果或鸡蛋什么的,饭后就各自回家等到晚上供月。当月亮升到树梢高时,放张桌子在院里,摆上的供品不论样数多少,月饼和西瓜是不能少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以月亮为话题边吃边唠。如有远方的亲人不能参加的,就在空位上放一块月饼,算是到场团圆了。有些条件好又讲究的人家还要挂上灯笼,在供桌上烧上三柱香,香没烧完,人不能离桌。还有当年新婚的小夫妻,这时要双双拜月,以求保佑婚姻美满,白头到老。而我这样的家庭,供月时父亲就给我们讲些月亮的神话传说。象嫦娥奔月啦,吴刚伐树啦,玉兔捣药啦什么的,满有意思。那时的天空可不象现在这样被污染的混混浊浊的,在广袤的大平原和松花江畔,秋高气爽,碧空如洗,皓月皎洁,真象一首古诗所描述的那样“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那时人际关系很纯朴,节过的也自然纯真。至于集体活动,乡村几乎是不怎么搞的。只听大人们讲乡里管民政的领导去敬老院送月饼瓜果慰问,也没听说过用公款搞庆祝或互相送礼大吃大喝的事。

  60年代末我参军第一年中苏关系紧张,军人停止休假搞战备,可中秋节过的也很有意义。这天连队搞了会餐,主食是两大筐月饼随便吃。至今还记得开饭前指导员讲的话,大意是:过中秋节了,新兵爱想家,都给家里写封信,说我们革命军人为了千家万户的团圆,离开家乡和父母,在这里站岗放哨保家卫国,那是最光荣的。一席话说的我们挺自豪的,还真把这些话写到了信里寄回家了。

  当沉浸在美好回忆中的时候,却隐隐感到现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在渐渐淡化。当然,随着社会发展,中秋节的活动内容也有了很多变化。从国家讲,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也搞过多种形式的节日活动,比改革开放前丰富多了。但也确实看到现在中秋节过的有些变味,一些庸俗的不健康的多了起来。如中秋月饼大战,花样翻新,越做越大,价格惊人,有的竟达上万元一块,不知要卖给谁,又是谁能买。很多人把节日视为送礼拉关系的好时机,跑官的、经商的、求职的、托人办事的等等,都要借此机会大送一番。尤其是很多城里的年轻人,已经不把中秋节当回事了。而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日”,却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届时饭店舞厅爆满,圣诞树、玫瑰花供不应求…………。相比之下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节却显得冷冷清清。笔者真是为此感慨万分。但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关部门发起了抢救中国民俗文化行动,这太有必要了。但愿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优秀的民俗文化能重放异彩。前些日子看到央视网站要开辟民俗频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笔者和许多有共识者,都热切期望央视网站能在弘扬中华民俗文化方面开创出一个新天地!

  

  
>>>>>>进入论坛发表感想

责编:郭翠潇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