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魏显德: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30日 12:29 来源:人民日报

 魏显德(中)在向当地群众讲民间故事

  在重庆市巴渝腹地走马镇的走新街59号,住着一位耄耋之年的长者魏显德,他的一生与讲述民间故事、演唱民间歌谣紧密联系在一起,被当地群众称为民间故事大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

  魏显德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的说唱世家,他的幺公和父亲都会讲民间故事、能唱民间歌谣。14岁时,他跟随幺公跑江湖卖草药,走遍了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城乡集镇,广泛接触社会。几年后,魏显德回到家乡,又给当地一个能讲会唱的姓谢的农民放牛,工余常听主人讲故事、唱山歌,记下了许多山歌、谚语和民间故事。走马镇,昔日是成都到重庆运输物资途中一个繁荣场镇,众多过往行人来来去去,说说唱唱,丰富了魏显德的说唱素材。

  20岁时,魏显德回到自己家中种田务农。每当劳动之余,特别是在夏天纳凉的夜晚,在自己院坝里,魏显德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听父亲讲一个个故事。父亲不仅讲故事给儿子听,还向儿子传授讲故事、唱山歌的一些要领技巧和讲故事要讲做人的道理及内容要有意义;唱山歌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做到抒情表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轻的魏显德开始留心观察周围和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从中获取可供讲故事的题材,还搜集了大量的风土人情素材和民间风俗资料,使他开始向民间故事家方向发展,成为他家民间说唱艺术第三代传人。

  魏显德26岁时,新中国成立,他当上了村农会主席,后又担任了走马乡乡长。民主改革和发展生产中他常用讲故事发动群众,效果很好。1983年,魏显德退休,这时中国民间文学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魏显德满腹的故事和歌谣,有了用武之地。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收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和歇后语的活动中去,不易凭头脑记的,就用本子记录下来,再抽时间进行整理编写。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地开展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工作。他全力配合普查人员,把他讲过的和收集到的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白天面对采录人员的录音机,讲述那一则则民间故事,晚上又在脑海里反复回忆搜索过去数十年中曾讲述过的各种民间故事和演唱过的无数首歌谣,即使生病卧床,魏显德也要把录音机放在床头,用病中微弱的声音,慢慢地讲述故事,就这样持续了10个月之久,把他能讲述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全部录了下来。

  他的家乡走马镇成立了民间文学协会,魏显德担任协会副主席。他把讲述故事与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将科学种田、勤劳致富、计划生育、扶贫帮困、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尊重科学等新的富有时代精神的内容,融会到所讲的故事中去,并把过去故事中带有旧观念的内容去掉,使故事的内容和可听性,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既富乡土气息,通俗易懂;又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让群众更加喜欢。不管他走到哪里,那里的大人、小孩都会围拢来要他讲故事,他经常为本镇广播站的文艺栏目录制故事、歌谣等,成为重庆市乃至全国讲述民间故事的知名人物。

  魏显德讲述的民间故事,门类多,题材广,内容丰富,语言朴实,通俗上口,易记易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他共能讲述民间故事1045则,演唱民间歌谣433首,背述民间谚语676条、歇后语271条,重庆出版社专门为他出版了一本《魏显德民间故事集》。

  20世纪90年代中期,魏显德引起了国际民间文学研究人士的兴趣,加拿大、日本等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友人,多次来到走马镇采访魏显德,听他讲述中国民间故事。1998年12月16日,年已75岁的魏显德,应邀出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召开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命名大会”,被授予“民间故事家”称号。

  现在,他已83岁,却仍思路清晰,记忆力强,表述清楚,当笔者阳春三月采访他时,魏显德不假思索地朗诵了一段名为《垛子山》的民谣:“垛子山,名誉宽,前面是巴县(重庆市巴南区前身的县名),后面是壁山(重庆市一县名),上走北京城,下到佛图关,交通虽方便,要走好多天。站在坡脚看,戴的帽子都要翻,走在半山看,乌云遮满半边天,爬到山顶看,重重叠叠是高山,莫说人难过,雀鸟插翅也难翻……”他已将祖上传承下来的这一民间文艺种类,传授给了孙子魏国建,魏国建现在部队服兵役,在部队开展文艺活动中,时常演唱民歌、民谣,很受战士们的欢迎。

  (李汉成)

责编:郭翠潇

相关视频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