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灯笼工艺还能走多远?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3日 13:5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3月21日专电(张文洁)灯笼一直是雅俗共赏的工艺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特殊的含义。在元宵佳节、婚礼庆典这样的喜庆日子里,灯笼的使用还是人们的首选。但是记者近日在采访兰州市的一些民间艺人时发现,灯笼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面临着生存的压力。

  记者近日走访了兰州市老艺人韩振林家。韩振林介绍说,自己负责木工,从刨到锯,到钻孔,到套装,做得一丝不苟。木工活之后是印染,雕版上的图案大约有三十多种,都是韩家祖上传下来的传统图案,每个图案都有特殊的含义,分别象征着吉祥如意、喜庆和祝福。据了解, 韩振林制作的灯笼在兰州市场很畅销。

  韩振林说,“原先我们村(做灯笼的)有几十户,现在只有四户人。有些人能挣到大钱了,这些小钱他们嫌麻烦,划不来。这些年来,利润薄,人手少,年轻人看不上,制作灯笼的路子越走越窄了。”

  做灯笼的利润究竟怎么样呢?一些民间艺人告诉记者,像他们制作的这种灯笼,一天一个熟练工平均能做十个,除去四五元钱的成本,每天能赚十几元,人手多的家庭每年能赚一千多元钱。韩振林的小儿子说:“做灯笼的利润太薄了,再说靠那个维持生活也维持不下去,我也想把这门家传的文化产品保持下去,要是市场不好的话,我们只得放弃了。”

  韩振林的孙子经常在春节回家后给爷爷帮忙,但是他说出的话却让爷爷很吃惊,“作为 21世纪的青少年,我觉得做这个不是太赶时髦,再说它并不能养家糊口,收入也不是太高。”

  韩振林担忧的是,在现在的年轻人里,对灯笼感兴趣的不多了。韩振林说,民间的灯笼工艺,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更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一种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应该在经济利益之中湮灭,我们应该将其发扬光大。(完)

责编:郭翠潇

相关视频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