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岁时节日

明月今宵第一圆:历代中秋习俗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13日 15:33

  

□郑华钰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此节,在两汉时即已初具雏形,其时在立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咏月等俗。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根据《东京梦华录 · 卷八》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彩楼。市人争食新鲜的石榴、梨、栗、葡萄等等。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于天明。据吴自牧(约公元1270年前后在世)的《梦梁录 · 卷四》记载,南宋人家多于此日安排家宴,阖家团聚,共度良宵,以酬佳节。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1232—1308)的《武林旧事 · 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浙江等地也于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数十万盏灯齐明,有如天上繁星密布,十分引人注目。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其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时,曾作《中秋夜观潮》诗,描述观潮人众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受汉化影响颇深,中秋节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于中秋节互相馈赠月饼,取其圆形的“ 团圆 ”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 · 卷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祭月时供以瓜果、月饼、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祭月后将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除了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杀鸭子、吃麻饼、蜜饯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即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於门口,以示庆祝。

  至清时,民间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玩耍用的“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在温江及川西一带,儿童则多拉着大人糊制的兔儿灯在街上游玩。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近人冯家吉在其《锦城竹枝词百咏》中有一首就是专写此俗的:

  茶半温时酒半酣,家人夜饮作清谈。儿童月饼才分得,又插香球舞气柑。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均为千古绝唱。历代文人咏中秋诗词颇多,下引几首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

  ▲唐·杜甫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宋·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刘禹锡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帡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宋·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宋·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柳永《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宋·辛弃疾《满江红· 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明·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

  郑华钰: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政协常委、政协办公室调研员、学习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曲协会员,四川省曲协理事,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通讯处: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政协 邮政编码:611130

(编辑:郭翠潇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