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博客 论坛 播客 社区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手机MP4
主持人频道首页
王雪纯首页
个人简历
相关文章
  澳洲的暖冬
  王雪纯:从外景地开始
  我的数字化生存
  越过大洋之路——对《环球》自拍节目的感想
  我的博客
照片集
互动区
主持栏目
  正大综艺
  音乐·故事
网友评论

相关文章

越过大洋之路——对<<环球>>自拍节目的感想  

  今天的《环球》节目始于1993年开播的《环球45’》,它的职能是向国内的广大观众介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文化生活,是由若干子栏目构成的杂志型节目。它的内容主要是将引进外国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基本上是成系列的)进行译配、编辑之后播出。从反映人类历史上古老文化之兴衰的《失落的文明》(英国制作)到记录普通人生活的《远方的人们》(法国制作),还有科技、文教以及艺术欣赏等领域的系列节目。作为呈现异域文化的窗口,《环球》在引进节目的渠道和节目质量上有着相当大的优势。1994年底,《环球》摄制组第一次赴境外拍摄,从此,栏目中就相对固定地为自拍节目留出了位置,有了一个取名为“越过大洋看世界”的段落。至今,摄制组已亲赴欧、亚、非及南北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访问拍摄,保持了自拍节目的连续性和统一的基调。

  回顾几年来定期推出的自拍节目,由于它们的纪实性、参与性而具备真实可感、新鲜生动的特色,与引进节目编排在一起,无论风格、节奏、内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独立的创意。这一片相对灵活自由的创作空间的出现,使《环球》这扇窗延伸为一条路,通向广阔的世界。而在自拍节目题材的选取以及拍摄手法的运用上,可以说《环球》至今仍然处于艰苦的探索阶段。“越过大洋看世界”一直在追求有别于其它同类专题片,形成稳定而独特的风格。虽然尚未成熟,却不乏经验教训可以推敲。

  在《环球》开创自拍栏目时,同属于国际部的《正大综艺》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其中的“世界真奇妙”外景拍摄部分已经形成固定的风格、模式,深入人心。而新成立的《环球》节目组大部分创作成员都来自《正大综艺》组,于是在《环球》第一年外景拍摄中,连我们自己都常常分不清究竟拍回来的片子是“越过大洋看世界”还是“世界真奇妙”。这其中存在着从题材的选取到主持人的面貌等很多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认清这两个栏目的异同点,才能确立目标。两者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摄制组亲历外景地拍回的带有主观色彩的专题片,篇幅大都在5—10分钟,片中都出现主持人段落。

  不同点是,“世界真奇妙”做为综艺节目中的一个段落,是整场节目猜谜、游戏的一部分。在展现异域风情时,要“边走边看边提问”。由于节目的整体需要节目的兴奋点很突出地位于片尾的提问上,因此片中可以有许多信息点,却不需要对每一环节都做详细的探究,常常一笔带过。节奏通常是明快的,主持人在其中充当旅游者兼导游,把自己在游历中的见闻、体会传达给观众,并且要做一个好的提问者。所有这些可以算做“点到为止”式的风格显然对《环球》是不适用的,就象翻阅杂志资料与参与游戏竞猜气氛完全不同,《环球》与《正大综艺》的节目定位差别很大,其中的各个段落分别服务于不同的整体需要,当然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对象和表现手法。

  在《环球》节目中,没有现场观众,栏目与栏目之间没有演播室答题、参与游戏等烘托衔接的复杂手段。《环球》的节目串连方式始终是由主持人用承上启下的语言扼要介绍节目内容,强化编辑者重要的感受与观点,而每一档栏目都是在某一领域具备相当专业水准的。因此,《环球》的总体风格是平实稳重的,从包含的知识到观点都具有一定学术性、严谨性。从信息传播功能来看,对质的要求甚于对量的追求。无论拍摄对象是人物、事件还是某种现象,都有必要深入其细节,在深层观察的基础上做带有一定深度的报道。边走边看,来去匆匆的拍摄显然是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

  从“越过大洋看世界”制作的第二年起,《环球》组就在节目选题,主持人形象这两点上着手调整。在选题上,除了适当对访问国的重要城市进行介绍外,也尝试着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现象、社会状况进行报道,比如日本的小学教育、土耳其的妇女地位等题材。此外,在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拍摄时力图进一步发掘它所蕴含的学术价值,比如在希腊拍摄雅典卫城,就请出希腊资深的建筑设计师来讲解卫城修复工程的各处细节,在重温古希腊灿烂文明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现代的希腊人用什么手段,以何种思路来维护和修复这段文明的遗迹。与过去所拍的散记、漫谈式专题相比,这一时期的“越过大洋看世界”带有更多的专业色彩,信息层面向纵深发展,同时渗透了更多的思考。主持人在节目中担当采访、评述以及介绍现场情况的职责,在形象上自然而然的收敛了几分轻松随意的旅游心态。而调动起温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遗憾的是,《环球》的外景拍摄自那时起至今,始终没有更大的突破,很难确立鲜明独特的风格。1996年和1997年拍摄的《挪威专辑》、《法国专辑》是另外一种尝试,其中有不少好的经验。但仅就常规节目中的“越过大洋看世界”来说,一直难以取得显著的改进。自拍节目的操作方法中存在一些问题,大致集中在选题的制定和前期案头准备这两道工序上。

  一、关于选题

  几年前,为摆脱“世界真奇妙”的影响,对选题做出调整,基本方向是以反映世界各民族不同层面的社会生活为主,风光浏览不必作为主题出现,而成为实际生活中真实故事的背景或专业研究的对象。这是一个明智的判断,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被图文印刷品、影视作品以及网络等大量传媒所包围,越来越多的观众期待的不仅仅是欣赏一段异域风光,而是渴望记住一张面孔,倾听一个故事,或得到智慧的启示。这一切同样是创作者所期望的。因此,我们在确定选题时,最好能避开对一个城市,一个景区做笼统的、直观的介绍,我们可以将视点定位于一个手工艺人,一个环保志愿者,或是在这地区举办的某项文化活动等等。我们的主题应该是人,是人的活动。

  在《环球》节目中,越过大洋看到的应该是一个人文的世界。曾经有一些选题,例如丹麦在暑期组织中国儿童赴安徒生故乡举办夏令营,或是青少年经历海上求生训练,驾帆船周游列国等,虽都因故未能实拍,但我认为这一类题材都是非常适合《环球》节目的。它们鲜活、真实,具有一定的时空跨度,因而具有丰富的可视性。并且富于时代感,同时还烘托出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尤为难得的是,这是一段生活经历的写真。此外,对某种社会现象、社会状况的报道与探讨,如“美国的快餐业”一类题材也大有文章可作。我个人认为,这类题材如刻意追求以系列片方式拍摄,在实际操作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不适应《环球》的节目制作周期。相比较而言,每年推出几个专辑制作比起系列化选题会有更好的收效。这类选题难度很大,充满挑战,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会达成视觉享受与深层研究的完美结合。这里就牵涉到了下面一个问题:

  二、拍摄前期的案头工作

  古人在战术上讲究“谋定而后动”。在我们的外景拍摄中却偶尔出现仓促甚至盲目行动的情况,往往出于前期准备工作的不充分、不规范。在掌握出访地区的基本资料之余,缺乏针对选题的广泛细致的调研。这种状况在近期的外景拍摄中正在逐步改善。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选题,如“世界各国的交通”,不仅需要查找大量资料、请专业人士座谈,还需拿出一份基本定型的文字脚本。以往我们的做法都是依照一个大概思路或简单提纲去拍,在后期编辑时才完成文字部分,即片中的解说词。这种方式对现实人物或事件报道是适用的,而对涉及社会状况及现象或某一专业领域的选题,先成文后拍摄的形式非常值得尝试。一个完整的文字脚本,是拍摄中的重要依据,它可以提供清晰的拍摄思路,有利于提高实拍中的效率。同时,在详实的资料基础上,文字的创作思路不受技术条件或镜头语汇的拘泥,可以进入富于灵感的开阔境界。文稿自身的科学性、艺术性以其特有的价值为节目增色,保证节目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在实际拍摄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逆料的变化,不必担心事先准备好的脚本会成为负担,或有照本宣科之嫌,因为经过前期创作、外景拍摄之后,尚有后期镜头与文稿的编辑,其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调整余地。如此经过三度创作过程完成的节目,当具备精品及大手笔的基本素质了。

  几年来《环球》播出的引进节目中有不少从创意到制作都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们也刺激着我们自己的创作。“越过大洋看世界”是《环球》非常宝贵的一片空间,能带动起活跃的创作意识和规范化、专业化的创作方法。作为一档合作节目,我们无法回避合作中的种种障碍以及境外拍摄必然存在的客观困难,但不论如何,充分的资料来源和切实可行的拍摄方案都会让我们对完成节目有一个基本把握,在实际拍摄中有应变的准备。至少,它对创作队伍的全面素质是一种必要的锻炼。至于面临的重重困难,如果我们把它看作是创作的一部分,或许就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并努力去克服了。在漫漫的越过大洋之路上,我们期待着经历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周折,终于能够体验到“蓦然回首”的那个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