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博客 论坛 播客 社区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手机MP4
主持人频道首页
李修平首页
个人简历
相关文章
照片集
互动区
主持栏目
  新闻联播
网友评论

相关文章

素面朝天李修平  

  在李修平目前的位置上,种种诱惑就在眼前。只要轻轻一伸手,就能抓到,她却甘心让心中的“规矩”约束了自己——而且那么平静、自然……

  采访了李修平,心里多了一份平和与宁静,这宁静平和是她传达给我的。

  有人说,在今天心灵敏感的人大都很难生活得心平气和。确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在现实生活和许多传播媒介中都感受到一种焦灼和浮燥,它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心态,弥漫在人们的言语和行为方式中。在当今影星歌星和传媒界中的名人中,我们更容易看到这种浮燥、焦灼。采访李修平时,我意外地发现她是那么平和、平心静气。她没有说“屏幕后的酸甜苦辣”,也没有做名女人如何难的感慨,她穿着非常普通的毛衣,说话声音平平的,朴实、不做作,而且没有化妆,连最本色的口红也没有画。


  我喜欢素面朝天

  有熟悉李修平的人说,生活中的她“土”,好象她总是穿西服风格的服装。现在新潮女装抬眼就是,即使职业女装的款式和面料也早已更新换代多少回了,而她却是老一套。还有,她不化妆,这在当今的职业女性中是少见的。

  “你不化妆是为了保养皮肤,还是对自己容貌或者素质的自信?”我问。

  李修平回答:“我喜欢素面朝天。”

  严格地说,新闻播音员是一种非常朴素并且有点呆板的工作,为了要给观众传达新闻的真实与快捷,电视台取消或淡化了所有的有碍于此的因素,播音员面对观众时总是一种固定的场景和大致相同的面孔,它单调、平面。由于面对镜头面对观众时总是化着妆总是一个“大二寸”照片,天长日久,李修平觉得这不翰实,甚至“虚假”,这种感觉困扰着她,所以她喜欢自己的“真实面目”——粉黛不施。

  不止一次认出她的观众说:李修平,你比电视上漂亮。这话使李修平愉快,但是她并不是仅仅为此而一反世俗,她喜欢的是她从中找到了一种真实的、踏在大地上的实实在在的感觉。

  李修平1989年从甘肃电视台调到中央电视台做<<新闻联播>>的播音员。记得当初她播音时弱弱地显得有点不堪重负。在一篇文章里,李修平曾经说起过自己“笨”的往事:一篇新闻稿几遍都通不过。不间断地努力工作使李修平很快成熟起来,她的播音清新、温和、自然大方,她使一向严肃有余的<<新闻联播>>多了一份亲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李修平自然而然地成了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名人。

  名人常常会有一种被众人放逐或被束之高阁、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李修平说:“孤独?我不孤独。如果把自己高高地架起来,好像别人的素质都低下,那怎么能行?中国有八亿农民,电视观众中农民占大多数,农民也需要看电视,来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情况。”李修平非常自然地回答。她的思路、角度是国家电视台<<新闻联播>>播音员的,也是李修平的。

  李修平沉吟了一下说,我总觉得,每个人都有最闪光的地方。城市的朋友见多识广,农民呢特别纯朴重感情,他端给你茶水的碗可能不干净,让你坐的炕也脏,可是他的那份真诚真让你感动,送你走的时候,送一程又送一程,恨不得送出十里地。

  李修平曾经到陕西省铜川采访过,在那里一群一群的农民满满站了一山坡。她说,“那是冬天啊!”李修平从农民的热情中深深地体味到了农民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悄然融入她的内心。

  在中国,尊重农民看得起农民的人大都心地善良,能平等待人,尊重别人的人格与自由。李修平正是这样的人。

  我没有孤独感。李修平认真地说,我有许多朋友。有一种平时很少联系,甚至电话都不常打,可是大家到了一起的时候,就好像从来没有分别过,没有隔膜没有距离,这是最好的朋友……还有的朋友,他能够帮助我,比如,当我说错了话时,他对我说,你说错了,这应该是怎么一回事,你这样说,会闹笑话的。

  “我好像看不出朋友的缺点,我总觉得,每个人都有最闪光的地方。”李修平毫不掩饰。

  “我没有名人的感觉,我只不过是处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这个位置上,由于工作性质常常和大家见面而已。”

  李修平是名人,但李修平很清楚,一派心平气和。李修平真是个粉黛不施、素面朝天,在精神上也是。

  犀利的眼光和洞幽烛微的观察力是我们需要的,在世风日下的今天,我们也同样渴望着善良与平和带来的一片片缘荫。

  仿佛很久很久了,有许多人生活在焦虑、纷纷攘攘之中,今天,在李修平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静气”,它就像一道怡人的风景……

  我就好比一个符号

  中央电视台的一大景观便是名人荟萃群星璀璨,耀眼的星光带来的另一个诱人结果,就是“名人效应”。“名人效应”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意义,它可以是个人价值实现的一种证明,是社会公众对一个个体智慧或劳动的认可与尊重,可以是声名流传的一个途径,也可以是对所在集体的一种贡献,比如人们说起赵忠祥就想起<<动物世界>>、<<人与自然>>。名人效应还有一层内涵,就是它对许多人来说还意味着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一点足以令许多人昏头昏脑,不知所以。

  李修平不然。

  有人说新闻中心是中央电视台的拳头单位,而<<新闻联播>>是新闻中心的关头栏目。李修平在此“要地”做“名人”,她是怎样认识“名人效应”的呢?

  她说:“我就好比是一个符号,让观众看到我就想起<<新闻联播>>。”众所周知,晚会非常“火”,收入也“火”,有不少名人在此处把“名人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李修平对各种文艺晚会却非常慎重,除了与地方电视台合作和国家重大活动以外,其他形式的晚会她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她说:“在我们这里,这是不成文的规定。领导说,这是为了我们形象的纯粹。”

  一次,李修平随国家领导人出访,出镜报道时,由于当地天气特别冷,她穿了一件大衣,大衣线条简洁,宽宽的毛领和毛袖口,很多人看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领导批评了她,因为这件大衣使她更像是一位淑女,偏离了新闻播音员身份。

  “形象纯粹”就意味着角色、位置的固定与活动空间的限制,李修平及其工作伙伴就意味着<<新闻联播>>,而不是火爆地在各领域开花,各种场合频频出现,无所不能无所不会。

  很多人利用名人效应,非常方便地合理合法地获取数目可观的收入。不可否认,经济收入的丰厚,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优裕,还有生存空间的拓展。“李修平,你觉得自己是在为‘符号’、‘形象’的纯粹、为<<新闻联播>>做牺牲吗?”我问。

  李修平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她说,“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美国的社会调查报告,印象特别深刻。有一个美国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原来的收视率是60%,可是在他做了一次广告之后,他的收视率立刻下降到20%,观众对他的信任感没有了。”

  “我曾经应邀在一个地方电视台作一台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当时我注意到我的台词中有一句带有广告色彩,我拒绝了这句台词。那场晚会请了港台的歌星影星,现场气氛热烈。可是后来我接到了当地一位观众的来信,信是用繁体字写的,写信的人是一伴老教师。这封信对我震动很大。他说,我一直喜欢你主持的节目,没有想到你居然会参加主持这么一个品味低下的晚会。这封信对我震动太大了。这位观众给我写信表达了他的失望,没有写信的观众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孰重孰轻,李修平心中明明白白。

  凡事要不破坏规矩

  李修平是兰州人,她这样形容她的家庭:“板板正正”。相当有疑聚力。至今,无论李修平怎样忙碌,她都要回家过年。她的母亲相夫教子,父亲是桥梁工程师,家里非常“讲规矩”。父亲做事是一板一眼。该吃饭时,就是吃饭;该睡觉时,必须睡觉;该工作了就要尽职尽责,多少年如一日。当初李修平高考连续三年落榜,父亲却从来没有为她“走后门”找工作,父亲的话里没有丝毫通融:“你如果继续复习考大学,我支持你;你如何不想考了,就把档案放在街道上,听街道的安排。”

  李修平特别不服气:姐姐哥哥都上了大学,怎么我就不行?后来李修平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离家时父亲送给她几句话:“生活要朴素,学习要努力,做人要坦诚”,这是一个父亲送给女儿的“规矩”,他希望以此来约束将要远行的女儿。在学校时,李修平常常以此“规矩”进行自检,她说,这可以说是我的座右铭,影响着我的生活道路。十几年过去了,李修平成熟了,“朴素、努力、坦诚”这一人生的“规矩”也化入了她的意识深处。

  “李修平,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你会不会兼职搞点经营,作为一种实践,扩大自己认识现实的窗口?”

  “考虑过,”李修平说,“但是要不破坏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人以此来说明,如果没有一个法则可以遵循,事物就不成其形。孔夫子也有一句著名的话:“随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做人的境界:到最高境界非常自由时仍然要在法则之中。每个人的生活原则是不同的,有时一个个体的人的原则实实在在地和一个集体甚或国家的民族的形象联在一起。在许多人疏远责任和良知,放弃约束而代之以“潇洒”、“过把瘾”的时候,李修平却恪守着父亲送给她的“规矩”。在她目前的位置上,种种诱惑和机会就在眼前,她只要轻轻一伸手,就能抓到……而她甘于让心中的“规矩”约束了自己。

  可能正是这规矩塑造了她那健康的心态,达观、向上。她说,达观向上的心态就好比是充电,它能给人以力理和勇气。有时候,一个人的机会差些,可能等待的时间长一些,这时健康的心态特别重要,它能帮助你,使你不想歪门邪道,使你善于等待。

  李修平果然能够自持。

  不知怎么地有这种想法:当假冒伪劣猖獗的时候,如果我们国家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在金钱、名利面前不能自持,不能给人以信任感,那么就会对老百姓的心态有怎样的影响呢?

  新闻媒介的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窗口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必须有李修平这样“循规蹈距”的敬业精神,才能铸就国家级传播媒介的地位和权威。

  我的理想是当老师

  李修平很有观众缘。

  她经常接到很多观众来信,就是在信中,她仿佛和观众真正地面对面了,她触摸到了观众的爱心、信任与理解。观众给她写到:你今天的发型不太好。有不少观众知道她有口腔溃疡的毛病,给她寄来了药方、偏方。每年岁末,李修平都能收到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这就是整个一年中所有她播出过的新闻节目单,包括不为人注意的18点、24点播出的新闻。这真是让人心砰砰然的礼物。

  或许李修平对观众的爱,很大程度上是来自观众一封一封的来信。在一次活动中,有一个女孩从人群中奋力向李修平挤去,将要到她身边时,被保安人员一把推了回去,李修平拉住保安:别推别推。她说,“我怕伤了小姑娘的心。”

  面对观众来信,李修平不可能回太多的信,但小学生的信,她经常回,她爱孩子。包括孩子们在信中问她“话筒在哪儿”一类的问题,她也会在信中耐心地一一答复。她说,“我做播音员是无心插柳,我从小的理想是当老师,做幼教老师,至今这梦依然……”(文/沙妮<<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199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