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博客 论坛 播客 社区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手机MP4
主持人频道首页
毕福剑首页
个人简历
相关文章
照片集
互动区
主持栏目
  梦想剧场
网友评论

  主持人信箱
相关文章

青春在极地流淌——访第一位徒步参加北极科考的电视记者毕福剑  

  1995年4月23日至5月5日,以位梦华为领队的中国科考队圆满地对北极进行了一次徒步考察。科考队中,除了众多的科学家以外,还有一位身高一米八以上的大胡子青年,此人姓毕,名福剑,乃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从北纬88度开始步行440余里到达北极点的电视记者。几天前的一个大雨纷飞的夜晚,在中央电视台一间并不很宽敞的“起居室”兼“卧室”里,我们采访了他。

  记者:在您之前,曾经有浙江电视台北极考察摄制组高克明、史鲁杭等到达北极圈,但他们是乘小型飞机飞去飞回的,而您,作为从北纬88度开始步行440余里到达北极点的第一位电视记者(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到达北极的那一刻,您心里的第一个感受是什么?

  毕福剑:说老实话,去之前,谁也不能肯定自己能活着回来,到达北极点的那一瞬间,我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活了36岁,多干了一档事,值了。从北极回来后,我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的话:“人说,北极一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说,是北极的雪,北极的冰。人说,是雪,是冰,使你们险些没能生还。我说,我只记得她的洁白,她的透明!”这话可一点也没娇揉造作。没到达极点以前,天天盼着接我们回去的飞机快来,能把我们接回“大本营”,吃上一顿热饭,最好是东北家乡的热菜包子!但是,到达极点那一刻,我却突然特怕飞机马上来,最好能让我们在这住上一夜(笑)!

  记者:北极圈内,险情四伏,上冰的第6天时,您有过一次“历险”,过“剪切带”时,您差一点像坐滑梯一样,顺进永远的北冰洋,面对着死亡的威胁和伤痛的折磨,您当时是否动摇过?

  毕福剑:谁都怕死,说一点也不怕死那是唱高调,过去不是常说“英雄战胜了五秒钟的动摇,友谊的歌声才响彻云霄”吗,问题是要看你为之去伤去死的事情值不值。古人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我觉得能为北极科考尽上一份力,就是死了,伤了,也值得。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看过一些资料,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地球资源大战的时代,届时,温热带的资源趋于萎缩,人类为了生存,将不得不向两极索取资源。两极中南极和北极各有一个委员会,要成为南极委员会的成员国很容易,只要进入过南极圈就行,但要成为北极委员会的成员国,光有人员进入还不行,还必须要有有关北极的第一手资料,及在占有这些资料基础上的具体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北极科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顺便说一句,在亚洲,我们并不是第一个组队到北极考察的,先于我们的还有日本人,就在我们到达的第七天,韩国科考队也到了。

  记者:您能成为有史以来步行赴北极并到达终点的第一位电视记者,成为公众瞩目的人物,这与您的母校,如北京广播学院对您的培养教育有没有一定的关系?

  毕福剑:当然有,我是学导演的,但我在校期间对摄、录技术及节目主持也有一定的兴趣,广院在这方面给我打了一定的基础。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电视工作者,就应该正确处理好广和博之间的关系,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嘛!你们可能不知道,我上学时搞过田径,而且还是业余里的“专业”水平呢!正因为有了这些基础,我才能在赴北极过程中保持旺盛的体力,而且能身兼摄、编、导数职。北极之行,给我一个最深的感触是只要是有用的东西就应当能学就学。

  记者:不可能人人都有您这种经历,对没有您这种经历的教育电视界的同行们您想说点什么?

  毕福剑:我觉得高效率、快节奏的信息社会要求每一个电视从业人员都应往“电视完人”方面发展,要能导、能摄、能编,会主持,不应斤斤讲较个人得失,更不应该总做“驻会记者”,要肯于吃苦。古人说风光瑰丽之地往往在奇险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还有,我觉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很重要,我大学里从来未把英语放在第一位,结果,这次北极之行处处感到“瘸腿”,随同我们一起训练的美国人掉到水里,我要救他,听他说了一大串英语,我却大多听不懂。开句玩笑,英语水平不行,连跟国外的狗都没法交流——科考队租用的20只爱斯基摩狗,用英语说“Let's go!”它走,你用汉语说:“让我们走吧!”它却理也不理你!

  记者:您现在正忙些什么?今后有什么打算?是否准备参加新的探险活动?

  毕福剑:现在我正忙着赶制专题片《北极行》,此片共两集,每集45分钟,将在今年8月中下旬播出。今后如有可能,当然还想去探险。哲学家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去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我不是哲学家,但我却生性喜欢去冒险,现在又有两个科考队邀我去参加,估计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至少有一个可以成行。(文/张志君、连征、杨军《中国教育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