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辉:一失手让育种真实“展示”
作为直播主持人之一,康辉对那几天的描述是: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问起辛苦与否,他笑笑:“还是白岩松最累。”在康辉眼里,神舟六号的发射是件崇高的事情,为这种崇高事业付出什么都值得,其中的快乐是不参与的人无法体会的,他幸运地做了这个报道,好像就和这个事业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有了一种特殊的愉悦。
直播第一天,演播室幸运地请来了航天英雄杨利伟,“终于有机会和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那天我对航天人有了新的认识。”康辉很激动,他以前认为杨利伟一定很冷静、很理性,遇事有条理,交谈后才知道,眼前的这位航天英雄比他想的更甚:“他的思维像计算机一样滴水不漏,对自己要做的事情非常清晰,是天生的航天员!”康辉这回是彻底服了。
在直播中,经常会发生一些观众看不到的小插曲。人们一定还记得那些摆在演播室中的太空育种,一次康辉想为观众展示一下硕大的太空丝瓜,没想到他起身去取育种时,就感觉挂在腰带上的麦克掉了下去,为了保证直播,他只得一手按住那个通话的小匣子,一手费力地举起太空丝瓜做展示,当他把育种放回转头准备为大家做下一步讲解时,忽听得身后传来一声巨响。为了这,一个朋友发来一条提问短信,提问一:“那个大丝瓜是真的吗?”提问二:“刚才那声巨响是怎么回事?”第二天的直播中,只见白岩松举着两半摔开的巨大太空丝瓜在电视中说“这是真的丝瓜,我们这里刚好有个断开的剖面,还可以看到瓜瓢和里面的水分……”康辉说起这段插曲不好意思地笑了,本还为自己摔坏了太空育种而惴惴,没想到被白岩松巧妙利用,反而给了观众一个看到育种真伪的机会。
几位主持人轮流倒班,接班的时候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互致理解地问候:“辛苦了,辛苦了。”“这次工作的辛劳大家都看得到,但是很多人都在为这一件事情付出。”康辉不想再提及工作如何艰辛,而是谈起直播中最让他触动的瞬间:“天地通话时,当聂海胜的女儿唱起了生日歌,我忽然觉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人挠了一下,那一刻,让人百感交集!当返回舱平安落地时,费俊龙的妈妈只是说了句:‘我的宝贝儿子回来了!’”这种朴实的感情是除了发射辉煌瞬间外最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情。
“开始工作时很紧张,然后是累,后来觉得非常值得,现在感觉实在是幸运!”他说自己还有个遗憾,就是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演播室里,“如果还有这种机会,我一定申请去现场,冲到第一线,我期待那种更直接的体验!”(记者张维)
张泉灵:无名英雄令人感动
接通主持人张泉灵的电话,刚听到她的声音就感觉到斗个字:累!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忙碌了多日,她和现场的其他人一样,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我们的一半时间用在报道,一半时间用在协调上。”由于飞控中心不能用手机等通讯设备,他们所有的工作人员为了联络,整天都要在楼中奔来跑去。“我们有个顺口溜:通讯主要靠嚷,传送主要靠扔,身体基本靠撑……”因为机房设在中心外,为了节约传送时间,安排了专门的人在机房和中心大楼中间等候,一有新的素材就把带子从主楼的窗户直接扔下去,于是不少同志练就了一副高空接物的好身手。“累的程度?我们都说自己不是马,是马就能站着睡着了。”
在预采访时,张泉灵遇到了一位上世纪70年代的航天锻炼员。锻炼员的身体条件与飞行员近似,但凡是航天员要做的训练,都要由“锻炼员”们真枪真万地先做。比如为了测试航天员返回着陆场的冲击力有多大,参加训练的锻炼员会被紧紧地绑在铺着泡沫塑料的椅子上,慢慢升到高高的塔顶,然后,挂钩突然脱开了,锻炼员猛得摔下来……一些锻炼员甚至会累得吐血。“挑战极限的人都会去寻找一种成就感,你们的成就感在哪里呢?”当张泉灵问这个问题时,眼前的锻炼员沉默了很久,他小声地说了实话:“神舟五号发射的时候我都不敢在现场,跑回家去看,因为我怕眼泪掉下来,怕别人会笑话啊。”这些被称为“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者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人群,这种被遗忘的痛苦是刺痛的,但是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在报道期间,张泉灵还采访到一位电脑软硬件高手黄霞,当得知她一个月只能拿到三四千元的工资时,张泉灵问她:“凭你的能为完全可以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得到高薪,为什么还要做航天工作呢?”这位工程师笑得很单纯,她坦然回答说:“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就,就是把所有的能力发挥在我国的航天事业上。”在她眼中,国家的航天事业是无比崇高和珍贵的。“看到他们,我就很感动,因为在这个事业背后有着太多的无名英雄。张泉灵无限感慨。(记者 张维)
张羽:紧张兴奋的直播时刻
公元2005年10月17日,凌晨2点多,浓浓的夜色还笼罩着已进入深秋的北京城,被称作“神六”神经中枢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灯火通明,所有测控仪器及工作人员准备就绪,准备迎接“神六”的运航。由于进入指挥大厅的媒体记者实行严格的定岗定编,张羽是央视“神六”直播报道中唯一进入二楼大厅的前方记者。用他的话说,那是他在整个“神六”直播过程中,“心情最紧张、劳动强度最大、心理波动最激烈、精神状态最兴奋的一次”。
在10月11日正式进入直播状态前,张羽已经介入到直播的报道之中了。他不但收集了大量书面资料,与有关专家反复沟通,而且亲身接受了航天体验,“实际上,从那时起,我的情感已经跟航天人水乳交融了。”5天的直播,连续详尽地报道宇航员在太空的每一个举动:吃饭、睡觉、开舱……张羽更是成为与“神六”同呼吸、共命运的亲历者之一,“神六”的一颦一笑,瞬时就可以牵动他那根敏感的神经,时而兴奋欢喜时而担心忧虑。体力上超量的消耗与精神上对未知发现的强烈渴望撕咬抗衡着,巨大的精神重压在他的体内,反而形成一股强心剂,支撑着他走向10月17日凌晨飞船回收的最后直播。
发射“神六”几天来,指挥中心一直处在有条不紊的工作状态中,兴许是心理作用,张羽说那天他一进指挥大厅就嗅到了紧张的气味,像极了发射前的状态,仿佛一个巨大的悬念即将解开,人们“有信心,当然也担心。”3点44分,指挥中心发出了飞船调整姿态的指令,这是飞船回家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张羽说他当时从三维动画模拟飞行的大屏幕上看到,飞船从水平圆形轨迹变成垂直椭圆形,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带着返回舱直奔地球。“当高度表的数字从300多公里‘唰’地降到了100多公里,大厅里顿时一片掌声。”
一分钟以后,发动机点火,没有问题,入射角度与时机都极其精准!大厅里第二次掌声雷动。飞船完成这一动作后,张羽便飞一般地冲向十几米开外的报道室,打断正跟嘉宾交谈的白岩松,将飞船的最新情况通过电视,口述给观众。报道一完,他又马上跑回指挥大厅等候下一阶段的情况。“从3点44分到4点20分,是我心潮起伏,波动最大的一小时。”经历调姿后,推进舱将与返回舱分离,张羽那颗刚刚被胜利安慰了一下的心立刻又悬了起来,随着分离的顺利完成,他的心再一次沉了下去。
接下来,飞船将穿越大气层,即将面对烧蚀和黑障这两个回程中最为危险的关口,我们的飞船能经得起考验么?张羽至今仍清晰地记得4点13分到4点16分,所有的信号顿时全无,指挥大厅里鸦雀无声,人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漆黑一片的大屏幕。在平时看来短短的3分钟,此时对于焦急等待讯息的人来说真的是度秒如年啊!“所有的人屏气凝神,心全揪到了嗓子眼……”突然一团巨大的火球出现在视线中,啪,伞线弹出,4点19分主降落伞打开,仿佛一个沉重的包袱豁然释放,“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成功了99%。”
就这样,在那个被形容成几近白热化的1小时紧张直播中,张羽不停地穿梭于指挥大厅、报道室之间,尽管他十分清楚作为直播节目,自己的任务只是去传达信息,“但当时我的情感已经和大厅里的大们完全一样了,早已不是一个旁观者。以至于很多同事后来都对我说我当时声音的音量特别响,人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在那惊心动魄的一小时里,主控大厅也是掌声与鸦雀无声交替,正像人们不断轮回的紧张、欢乐的情绪。直到大厅传来宇航员的声音,“返回成功,伞绳已切断,身体状况良好”,一种真正的轻松和狂喜才逐渐弥漫开来。
进行过很多大规模的报道,张羽说经历“神六”,他才体会到什么是崇高的情感,当他夹道欢迎亲人们胜利凯旋时,当他久久伫立在指挥大厅,看着人们纷纷合影留念的欢乐情景时,当他淹没在人群中扯开喉咙、扭起秧歌时……“那份为祖国、为我国航天事业骄傲”的心情难以言表。“当你的内心真正拥有这份情感的时候,是如此充实而幸福。”(记者王炼)
责编:李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