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首页 >> 影视同期声 >> 正文
 净化荧屏当思“孟母三迁”

  日前,广电总局发出“十条戒令”以净化荧屏,引发了一些争论。笔者以为,在分级制度尚不明朗、控管手段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一些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节目加以限制很有必要,成年人不妨作出些“牺牲”。

  中国古代,为了让孩子成长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曾经产生了“孟母三迁”这样的故事。面对不良风俗对孩子的影响,孟母三次搬家从而“以仁为邻,择善而从”,为孩子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小环境”。在开放和信息化时代,电视、网络和刊物充斥视听,如果孟母处于当今世界,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影响肯定是无可奈何了。

  在1960年代末期,“行为疗法”专家、心理学家班杜拉等人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观摩、示范和模仿学习)。班杜拉认为,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不好的、不正常的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件(包括周围的人们)影响下某种不适当学习的结果。人有复杂的文化背景(指社会条件),所以人的行为也极为复杂,有一些是通过观摩示范式学习,通过模仿来获得的,要改善人的行为自然也可以通过示范、模仿来解决。

  孩子们学什么、模仿什么,媒体必然会发挥影响和引导作用。全社会也确有责任为他们创造一个思想纯洁、道德高尚的“心灵花园”。中央最近刚召开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既然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人们只要能控制社会文化关系及榜样等客观条件,就可促使儿童的社会行为向着社会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是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希望。对他们的教育往往需要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做起,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孟母三迁”是净化社会和学习环境的具体实例,证明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净化荧屏的“十条戒令”也应该得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顾一冰)

责编:周玫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