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书
电视连续剧《喜庆农家》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农家三部曲之二。之一《欢乐农家》已于2004年央视八黄播出(获二十五届飞天奖)。农家三部曲以东北某山村靠山屯姓万的一家人老少三代在改革开放后不同时段的人生经历,表现了中国当代农村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深刻变化。第一部《欢乐农家》展示的是万家人在通往小康路上的故事,第二部《喜庆农家》展示的是万家人已步入小康的故事,第三部《美丽农家》将着力展示的是万家人在步入小康后向城镇化迈进的故事。
《喜庆农家》的艺术风格延续第一部《欢乐农家》的轻喜剧风格。文化定位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以后,靠山屯依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发展,剧中通过当前农村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艺术化地再现了万家人步入小康后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和思考。老万家,寓在千家万户,万家人的百态人生,意在中国当代农民崭新的精神面貌。这是一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主旋律作品。
一、 东北小品
东北文化已日益被芸芸众生的国人所接受、所喜爱。以赵本山为首的小品演员通过小品的艺术形式把东北文化介绍给全中国,使东北小品成为中国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这点应为之振奋。但振奋之余要冷静思考,当前一些东北喜剧借助于东北小品的表现方式,从语言、形体到表演等都框架于东北小品之中,哗众取宠,造成部分观众的逆反心理。究其历史,东北小品源于东北二人转中的“说口”,它最早形成于三百年前,是东北大平原蛮荒土地上的孤寂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田间、在炕头,他们通过二人(男扮女妆)说唱来满足精神上的快慰。因此,二人转的起源既有群众性,又回避不了语言和表演上的低级与粗俗。这点赵本山本人也十分清醒,他倡导的“绿色二人转”原因就在于此。可以说,东北文化犹如虬枝苍劲的古松 ,博大精深,它的弘扬与传承仅靠东北小品一花独秀是远远不够的,东北小品仅仅是东北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挖掘东北文化资源的同时,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扬长避短,为拍好这部东北农村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表现
1、表演:《喜庆农家》剧中人物及情节的设置虽然很有喜剧特色,但要按正剧拍。坚决回避浮躁、媚气、廉价讨好观众的表演方式,绝不能搞成小品的堆砌。要以生活为根基去表现人物,要从心灵出发去刻画人物,用真实的情感去打动观众。向演员强调本剧的八字表演准则,即“假戏真做、喜剧正演”。未来呈现的作品要让观众由衷地笑,冷静地思考,从而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2、摄影:影调明快,增强镜头的活力。强调镜头营造气氛,尤其是清晨与黄昏要浓烈,通过旭日东升和朝霞满天的镜头,昭示中国农村美好一天的到来和明日的辉煌。
3、美术:紧紧抓住春季大自然的景色变化,把“春天的到来”作为全剧的外部造型,从萌动春意开机,到春意盎然关机,背景植被是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将向征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前景的寓意融入画面。每个家庭的农家小院及屋内陈设都要突出特定家庭的个性,既要有浓烈的东北农村乡土气息,又要有外在的张力。要美,而不是媚。将剧中特有的农家小院鱼塘中的金鳟鱼、红鳟鱼作为文化符号来展示,意在“吉庆有余”;将金色的玉米、红色的辣椒装点在每个农家院的房山、屋檐,象征着喜庆、火热与丰收;“乡村奥运”中,用五色农作物组成奥运五环以表现中国当代农民的奥运参与精神;服装、化妆造型也要一改农村戏的“土气”,要唯美些,前瞻中国未来农村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
三、 挖掘
要充分挖掘东北文化资源来充实该剧的文化底蕴。如前面谈及的“东北二人转”,我们要把这种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彻底还原。利用演员的自然优势,让剧中人物自编自演,采用“间离”方式,我进我出,唱万家人的事、唱靠山屯的事、唱新农村的事,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有着三百年历史的“东北二人转”重现它的历史身影,大放异彩。
四、 叙事与人物
《喜庆农家》每集一个故事,由万家人一大家贯穿人物将若干个紧扣时代脉搏的新鲜事有机地联在一起,承上启下,前呼后应。除万家人外,全剧贯穿人物还设置了赋有个性化的村主任和城里退休老干部梁金辉。村主任是连接农民——农村——农业的纽带,从而增强了全剧的厚重感。老干部的形象是以往农村戏未曾见过的,这个崭新人物的设置大大加强了全剧的信息量,“老干部”可以作为“城市带动农村”的形象代言人,老干部与万老太太的“黄昏恋”寓在城市与农村的联姻。另外,全剧时有新的人物登场,时有新的事件发生,让观众总有新的企盼。《喜庆农家》注重的是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中国农民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深刻变化,洋溢的是时代精神,因此,人物性格的发展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信息量是丰富而饱满的。这是电视连续剧叙事方式的一个大胆尝试。《喜庆农家》独特的叙事方式使节奏十分明快,避免了拖泥带水而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责编:凌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