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背后的隐忧
确实,会展业作为一种低消耗、高回报的产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创新链。近十年来,会展业作为一个在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以年均20-30%的速度超常成长。
据粗略估计,目前全国大中小各类城市中提出要把本市办成 “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展中心”已经超过30个城市,而且其中大多数城市都已把这一目标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或本地的发展规划之中。与此同时,新建或扩建的会展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一座座拔地而起,由政府亲自策划、组织并给予财政资助的新创“品牌”展会一个紧接一个开办。
办会展确实好处多多,但如果大家都去搞这个事情,就有些悬了。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中国会展业的竞争已不完全是企业间的竞争,更是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但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即便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即便中国已成为全球会展业界共同看好的潜在市场,即便中国会展业将是新世纪全球会展业发展最快的一个,大家也都明白,中国根本不可能同时存在那么多的世界性、全国性、区域性“会展都市”和“会展名城”。
如何避免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减少重复和浪费,这是宏观上应该考虑的问题。但另一方面,面对这样的形势,已经骑上“虎”且具有一定的“驭虎”能力的城市,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事实上,成就一个地方的会展业,除了让人炫目的建筑外,还需要具备许多细致甚至琐碎的工作。“公司派我参加展会,就是让我在会上多收集一些企业信息。可是东西太多了,要是办展单位能够提供手推车就太方便了。”一位参展商要求简单而棘手。
“我认为服务体系对促进会展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会展业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滞后。如目前在国内展会中,只有极少数展览会设立了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等客户服务项目。大多数情况下,参观商和观众在参加展览会时遇到的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展会后的情况也无从了解。”西北大学旅游系的邵金萍老师的见解更加理智和深刻。
“管”与“不管”的争论
中国的会展业最早以成果和形象展示为主,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色。而现在多数城市对会展期望依旧是”城市名片”。
既然是名片,是面子问题,政府多过过目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会展业毕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更多的人认为政府的过多介入会阻碍了会展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和会展业管理运作效率。
从世界各国政府介入会展活动的情况看,无论中央一级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城市政府,极少直接主导展会活动,即便参与主办,也是按照市场规律,由企业或行业协会为主承办。
但是,我国的政府主导型展会政府机构的直接介入程度很高,即便有专门的承办机构,大量的决策事务仍由政府主办机构负责,而且主办机构与主办机构之间,主办机构与承办机构之间的职能定位和责权关系不太清晰,哪些工作该由政府部门来承担,哪些该由市场承担;哪些该自己做,哪些可以“外包”,随意性很大,常常与市场经济规律背道而驰。
北京市团中央书记陆昊曾经说:“现在政府在展览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政府大包大揽,无视市场化导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举办展览会,应该慎用政府资源”。深圳陈应春副市长也认为:政府办展过多、过滥,既浪费了资源,又扭曲了市场;既挤压了展览企业的发展空间,又直接导致了展览业“泡沫”的形成。
“从我们的办展实践来看,陕西的会展经济要发展,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比起那些会展业发达的地区,我们的起点还很低,如果想创出品牌,创出特色,单靠企业的力量是很难的。例如,陕西的军工制造业是很强的,如果办这样一个展会,将会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是,要集合这样的参展单位,对于普通的企业有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政府出面就会好办许多。”马建明副总裁的看法现实而符合逻辑。
“我认为,政府主导关键是管理上的主导。”裴成荣副所长的看法和思路异常清晰。“一个行业要茁长成长,相应的行业法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西安虽然出台了 《关于会展经济的若干意见》,但属于政府规范性文件,缺乏法律效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各类大型会议、展览分别由相关部门审批后直接实施,导致全市大型会议、展览管理工作出现空档,缺乏统一指导和协调,重复办展、盲目办展的问题比较严重。有的部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对企业干预过多。乱收费问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