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情感激越, 画风雄健而富有诗意——詹建俊的油画艺术(节选)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8日 13:30 来源:

专题:詹建俊艺术展

  

  作者 邵大箴

  詹建俊先生的艺术生涯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的,自他1957 年创作《起家》之后,他的名字就为油画界所熟知,而创作于1959 年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件他早期的代表作,则标志着他油画艺术的成熟。由于他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开放、进取的艺术观点,也由于他忠于艺术的献身精神和为人正直的品格,他被推举为中国油画学会的掌门人,用自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团结广大油画家向新的目标前进,为新时期的中国油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是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中的高材生。他在这个班的学习中牢牢地掌握了油画的基本技能:造型结构、色彩和构图方法及原理,当然还受到从写生到艺术构思全过程的严格训练。他更从马氏的教学中得到启发:作为画家要满腔热情地拥抱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艺术;要学习和研究本民族的艺术传统,努力创造有时代感、有个性和有民族气派的作品。  

  詹建俊取材于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专业人士的肯定,它们之所以能在艺术史上留有一席之地,主要在于他在创作过程中恰当地解决了下面几个问题。首先,他十分注意熟悉他所绘的人物和事件,深入培养自己的感情。《起家》是他结束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的结业创作,为创作这件作品他不辞辛劳,背着行李到知青垦荒地区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画速写和小稿。为绘制《狼牙山五壮山》,他更是从文献资料到熟悉地理环境,到访问有关人士,一步步地深入体会当时的历史情景,体会人物在特定历史时刻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由于有周到、细密的准备工作,他的艺术构思便是水到渠成的了。  

  《起家》中垦荒知识青年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支撑帐篷的激情动作围绕着巨大的帐篷展开,中心构图呈“~”形,充满动感。左边的女青年用焦虑的目光遥望汹涌而来的乌云风暴,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远方。右边已经建好的另一帐篷和人物较为稳定的动势,与中心构图形成对比。正在游移中的大片乌云和右上方一角相对明朗的天空,和飘动着的白色帐篷,形成强烈的对照。构图中的这些活跃因素,与画中人物的内心激情是完全吻合的。由于有这些形式美感的因素,人们便会自然地亲近作品的主题内容和它的表现手段,去思索,去品尝,去回味。  

  革命历史画《狼牙山五壮士》是命题创作,如何把这一人们熟悉的历史事件用油画语言形象地表现出来,詹建俊是费尽了心思的。他选择了英雄们跳崖牺牲前的一瞬间,深入刻画人物的英雄气概。为作此画,他曾赴烈士们就义的地方考察,采访他们的身世和事迹。在金字塔式的构图上,面对残暴敌人顶天立地的五位英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气概,形成鲜明的英雄主义基调。在统一的气势中不同人物的动作、眼神,又巧妙地富有变化,作为背景的峻峭雄伟的山峰与人物群像融为一体,犹如刻在大自然中与世长存的纪念碑。 

  詹建俊十分注意色彩的表现力。油画是用色彩造型的艺术,画家不仅要有扎实的素描功力,而且还要有善于运用色彩的本领,使两者水乳交融。詹建俊在《起家》和《狼牙山五壮士》中,己经显露出运用油画语言的才华。虽然,在这两幅作品中色彩还是朴素的,但已经可以看出,他已经自觉地调动色彩的微妙关系、笔触美感和肌理效果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加强作品的感染力。《狼牙山五壮士》中他用粗放有力的笔触,用坚实的形体语言,用沉着、浑厚的色彩,赋予人物形象以纪念碑雕塑的感觉。他在形式美感和色彩上的努力,受到了油画界同行们的关注。 

  改革开放大潮为詹建俊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生机。上世纪80 年代是他艺术创作的高潮期。最能反映他这个时期艺术成就的是《高原的歌》(1979 年)、《高原情》(1982 年)、《潮》(1984 年)、《飞雪》(1986 年)、《遥远的地方》(1987 年)等。对詹建俊的艺术创作来说,《潮》具有转折意义。这件表现新时期农民形象的作品,是为第六届全国美展创作的,说明作者对重大题材仍然关注,但形式语言却相当自由和解放,以至于使当时持有保守观点的人觉得,画面上那些飞舞的带有象征意义的线和色块,与构图中中央的农民形象有些不和谐。显然,那时有些人的思想还受一种固定的表现模式所束缚,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有创新之举,便认为是离经叛道。《潮》画面上的动与静,线与色块、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等关系的处理,颇有新意,这是一件既有精神内涵又有浓郁形式意味的好作品。  

  新时期以来,宽容的社会文化氛围给予詹建俊充分发挥才智的机会。假如说,在上世纪50 —60 年代他只是注重形式美感的话,从这时起他开始敢于闯油画形式美感的禁区。在《高原的歌》中,他敢于用画面大片红的色调来抒发翻了身的藏族人民欢乐、欣喜的心情。《飞雪》在灰色和白色背景上描绘着红色衣装的少女,表现对青春的赞美。还有《遥远的地方》,也基本上是红色的基调。这组可谓“红色调系列”的画,还有其他一些用强烈对比色创作的画,体现了詹建俊长期以来追求的审美理想:绘画要从唯题材论中解放出来,发挥它自身语言的优势;色彩犹如音乐,它自身具有独立的美感。绘画中的人物、情节,离开包括色彩在内的形式美,便失去了艺术的意义。当然,詹建俊追求形式美感和有独立意义的色彩语言,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仍然注重写实造型,注重形体结构的美感,注重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他只是不拘泥于古典的造型,而追求表现性的造型。他重视绘画语言的抽象形式美感。对抽象美,他也在不少作品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如《潭》(1984 年)、《夕照》(2001 年)等,但他的艺术没有走向抽象主义,他还保持着对形的某些暗示。

  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詹建俊偏重于感性。他在画中更多的是追求自己真性情的表达,适当地用理性加以控制,在意象中表现意境。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在笔触、色彩中,寄寓着他内心的真情。他画他被感动的人和景,在画的过程中他重视即兴的、偶发的灵感,善于和敢于果断地因势利导,利用不期而遇的效果丰富画面。在现代中国油画艺术前进的道路上,已经清晰地刻印上了至今还在奋力前进的詹建俊的足迹。中国美术界为有像詹建俊这样不务虚名的优秀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和活动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值他举办第一次个人展览之际,作为他的朋友和同事,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责编:雍莉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