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绘画能不能把点线面色,变成音符一样,把它组合起来,使得给你一种情绪的感染。 ——庞涛 |
庞涛 |
CCTV.com消息(《艺术品投资》):2005年法国印象派绘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中法美术史上近百年来最隆重的一次文化交流盛事。
巴黎西方的文化之都,1985年庞涛来到了塞纳河畔, 1925年的巴黎曾经有一大批中国青年在这里留学,82年前庞涛的父亲庞熏琹也来过巴黎,那一年庞熏琹刚好19岁。对于这次巴黎之行,庞涛说她是沿着父亲走过的印记来巴黎寻梦的,寻找父亲庞熏琹艺术生命的起源。
这一年,庞涛历尽周折终于在巴黎格郎歇米欧尔学院找到了听父亲说过无数遍的那间画室。
庞涛:我一下推开一个门,我一看简直是惊呆了,完全是一摸一样。而且我父亲从前说,他说,“他就在那个炉子旁边那个矮凳子上头画画。”那个炉子,那个烧这个煤的炉子,都几十年都不用了。那炉子还在那搁着。,你一看以后呢,你就觉得那个时间的岁月的痕迹就在那。
庞涛的艺术创作在中囯美术界独树一帜,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从1953年开始从事美术色彩学的教学和研究,她的作品注重形式感和节奏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她的代表作《青铜启示录》《宝藏》《交织的泪》既有现实主义的想象,又蕴含着中国古老文化的本源.由于受父母亲的影响,庞涛的艺术追求更多体现在对生活的感怀和哲理之中,她说80年前还没有创新这个词,而她就从父亲那里了解了创新的含义:不是事物的创新,而是生命的创新。
庞涛:
我父亲庞熏琹,母亲丘堤都是画画的。所以说这种熏陶,可能是自然而然的吧。那生下来以后,就看着他们在那画油画。后来就是逃难,我3岁的时候还不到,3岁就开始日本侵略,然后就东奔西跑什么的。那这个时候就很少看到油画了。
常熟,中国的古琴之乡,千百年来在这水巷之间,不知走出多少享誉中外的文人雅士。在常熟有七条美丽的河,当地人管它叫七弦,庞涛的家就在这七弦的第一弦上.1930年,父亲庞熏琹从法国回到常熟,第二年,庞涛就在这条水巷里降生了.回到故乡的庞熏琹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想用自己在巴黎留学学到的艺术报效祖国,为此,他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艺术社团决澜社。
庞涛:决澜社是也可以说是中国比较早,最早的一个有宣言。每年要搞展览,很明确是搞艺术运动,这样的一个组织。追求现代艺术的,但是它现代艺术,也关心当时的人民生活。面临的侵略,然后,面临的自然灾害,我父亲的很多画里头都表现了这个。用一种现代艺术的语言,去表现现实上的生活的东西。
庞涛说父亲的性格影响了她的一生,她的艺术之路和父亲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这两年,庞涛停下了自己的创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整理父母亲的作品上,庞熏琹在中国有“前卫艺术之父和中国近现代艺术巨匠”的美誉,然而,当年庞熏琹的创作却并非一帆风顺,每当整理父亲作品时,睹物相思,庞涛都是感慨万千。
那个时候是争论非常非常厉害,有的人就跟了他,有的人就绝对反对他。所以在他31年的作品里头,这一部分他也就把他概括起来,就是说是<如此巴黎>,如此巴黎。巴黎是个花花世界一样,艺术上的各种各样的都综合在里头。
回到家乡的庞熏琹,一开始没有找到工作。据说,蔡元培曾推荐庞熏琹去找当时杭州美专的掌门人林风眠,可到了林家,已经按下门铃的庞熏琹又离开了,他后来告诉女儿,我想靠自己的能力去谋生,然而,当庞熏琹准备一展宏图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 庞熏琹被迫带着妻儿老小离开故土,开始了背井离乡的逃难生活。
庞涛:我弟弟不到1岁,我当时不到3岁就开始逃难了。跟着国立艺专往后撤,一直从湖南,湖南完了到贵州,贵州完了到昆明,昆明完了以后我们又到了四川。
在逃难的日子里,庞熏琹一家人历经苦难,在庞涛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庞涛说,那时不停地在搬家,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逃难中父亲的五百多幅油画全部丢失了,然而,尽管国难当头,庞熏琹依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思索,《三女性》《无题》是庞熏琹1937年创作的作品,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幅《无题》更是在当时引起了中国社会深层次的思考。
庞涛:
一个是侵略我们的外国的势力,一个是国内的腐败的黑暗的势力,一个是封建的势力。他说这三个手指,就是代表了这么三个势力。压榨机下来然后还画了一个机器人,他说机器人就是说明,当时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工业国家,他们的工业的商品,都用运到我们中国来了。中国是一个很落后的农业国,愁眉苦脸四面都压着你挤着你。
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也让庞涛在后来的艺术创作中,不断地思考艺术创新的现实意义。于是创造更加富有时代风韵的作品也成了庞涛的艺术追求,她把目光集中在关注人类自身的文化和由这种文化衍生出来的社会情绪上,她的作品从《挡不住的光》《交织的泪》《青铜启示录》每一幅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她说艺术家的创作离开社会生活,再好的技法也会失去艺术魅力和价值。
这些作品是庞涛70年生命经历的凝聚,是在思索中创作出来的,小时侯,父亲并没有教过自己如何画画,那年代也根本不可能有时间专门坐下来画画,但是,她在父亲那里学会了怎样观察生活,怎样选择自己的创作意图,这样的启蒙从3岁时就开始了。
庞涛:画的那些画,那时候画的画。我看看这是3岁半,说是对着他写生画的,那时候我还不到4岁呢3岁多。那时候我是抬头看着人的鼻子,全是这样。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看着马腿到底是怎么走的?我就记得尘土飞扬的,那土路都是,有马车有马有驴子有骡有牛。牛车什么过去,整整在那看了一上午。就看那马腿我实在是搞不清楚,我才4岁我根本就没看明白。我父亲看明白没有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们那一天上午什么也没干,就在那土路边上蹲着就是看着马腿儿,看着那个腿怎么走。
1949年初冬的北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少年时代的庞涛在这时已经展露出过人的艺术天份,那一年只有15岁的庞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她的同学里就有后来成为美术大家的靳尚谊、闻立鹏,然而,尽管经历了中央美院严格的训练,庞涛却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创作道路。
庞涛:我们原来都是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都是很严格的基础训练。所以为什么,我当时53年毕业的,53年毕业以后就是研究生两年。那研究生期间就是边做研究生边教学。那个时候研究生完了以后,我当时就想变化,我就不想搞写实的了。
在中央美术学院,庞涛不但奠定了事业的基础,也找到了感情的归宿,她的先生林岗留学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油画家,庞涛说在和林岗结合的时候,他们的创作风格根本不相同,但正是这种不同,使她们有了更多的争论, 更多的思索和融合,林岗老师的历史题材作品到今天仍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意义。
庞涛:30、40岁最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上面了。画革命历史画呀,画了不少。后来为什么有表现主义那个味道呢?那更能直接的用色彩用色块,用黑白用线条更直接的来表现情绪。
从1985年以后,庞涛曾8次来过巴黎,沿着父亲走过的路,庞涛在思索和感悟中,品味着西方现实主义创作的意境所在,当年就在这座博物馆里,只有19岁的父亲也想举办画展,一位法国著名的评论家这样回答庞熏琹。
庞涛:我问你,你对你中国自己的文化了解有多少?他说很少。你对你自己中国的几千年的艺术了解多少?他也说很少。他说我劝你你回去,你先把你自己中国的东西了解透了,过了10年以后你再到巴黎来开画展。你不用找我,我自会给你写文章。
父亲的人生经历触动着庞涛,在远离祖国的欧洲,庞涛领悟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她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用自己的思索去表达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当她把中国古代造型和西方现代艺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庞涛的艺术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她用画笔谱写出了理想和现实,感情与意境,完美融洽的灿烂乐章。
庞涛:最开始的时候,垦丁斯基他是从音乐上头来,音乐是抽象的。它表现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它表现打雷,并不是真的就是轰轰轰的这个雷声。不是这样的,它通过音符。但是绘画能不能把点线面色,变成音符一样,把它组合起来,使得给你一种情绪的感染。
2000年,上海黄蒲区图书馆迎来了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展览,庞熏琹三代九人艺术展在这里展出,在千年到来的时候,这次展览具有特殊的意义,庞涛说她的性格非常沉静,从小到大几乎没哭过,然而,这次展览她哭了,并且不能自制。在展览上,她想到了父母亲一生的艺术追求,今天,看着一家三代九口人,把父亲曾经的理想完美的传承下来,她的激动与感怀是发自心底的。
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中国2000艺术画廊,美国评论家看了庞涛的《青铜启示录》后说:“庞涛创造了一个由最古老的中国艺术形式启发下的构图平衡着的新与旧,传统与创新,具象与抽象。”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让庞涛的艺术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庞涛:齐白石要说画一个虾米都是活的,都在水里头也没画水,就是白的纸也一条一条鱼。这么一弄,白纸就是水,白纸就是天。
这几年,已经退休的庞涛非常关注中国的城市设计,当年父亲最崇高的愿望就是建一座中国自己的设计学院,这些文样都是父亲当年设计的,今天看来仍然为后人所推崇.
小时侯,别人寄给父亲的信件她都把邮票收集起来,每次父亲都会站在她身边告诉她邮票上的故事,70年过去了,集邮一直伴随着庞涛。
庞涛:后来的集邮,我就是更多看哪些设计的好,哪些是设计的不好。好看的搁一个册子,不好看的归一个册子。84年我到巴黎的时候,我去看了以后,我也觉得好像更理解我父亲,当时为什么会这样的来思考一些问题。
当年父亲从西方取回的艺术火种,早已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一体,走过半世纪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中国现代艺术的油画家,庞涛说是父亲的艺术生命经历启蒙、感染、激励着她不断的探索攀登艺术的最高境界,家与绘画之间自然地融为了一体,每一幅作品其实都是平凡生活中的生命启示。
责编:张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