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特约评论]多元化与包容之美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1日 16:57 来源:CCTV.com

  民族唱法决赛尘埃落定,“旷日持久”的青歌赛今晚结束了。回头想想这些天的赛程,平日懒得思考问题的我,还颇生出些感触来。

  这届青歌赛,我找到了一个新的乐趣:跟评委一起打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游戏,我发现自己打的分大都在两个最值之间(当然我全部打最高分的原生态唱法除外),这个发现令我感觉颇好。看来以我的鉴赏水平,完全可以混迹于众评委之间了。

  当然这只是个表象,咱跟评委打分的标准不一样。评委打分或是按技法、音准、情感表达等各个分项得出总分。而咱就凭感觉,好听不好听自己说了算。我没系统学过音乐,所以极推崇元末明初道人张三丰的一段话:“人即不能鼓琴,亦须善学听琴…泠然善,悠然深,如我亦在鼓琴之间,忘乎尘事”这话不就是为咱这不会“鼓琴”的人说的么? 咱会听,太牛啦!

  就好比欣赏美女,不必把她分解为什么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口、瓜子脸,是不是美女,一眼就搞定。打这个比方就想说明一个事——咱老百姓得学会独立审美,不必非得别人告诉咱美女美在哪儿,唱歌也是这个理儿。

  想当年,最早的人们以各种不同于平时说话的发音方式来表达各种感受,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歌。从野哥们求偶发出的野性鸣叫,到关关雎鸠的率直表白,辗转发展直到引入西洋技法的民族唱法的诞生。这期间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好歌最简单的标准依然是俩字——好听。真正好歌的标准是很多人很长时间听了都觉得好听。

  今年民族唱法在原生态的掩映下显得有些失色,但平心而论民族唱法还是为我们贡献了不少真正的好歌。只是人们在对专业技法仰视的同时,逐渐多了远观的敬畏,少了参与的欢喜。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显现出它审美标准过分恒定并由此带来创作单一和风格趋同的弊端。

  不由想起我们伟大的老祖宗老子教导我们的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我们先不去做更深的哲学探究,用在这里就是说:美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天下人以某种美为判断其他美的标准时,那就不美了。人们用各自的标准去框定一切,于是这个世界就变形了。

  这个不难明白,想想咱们穿的衣服吧。中国人曾有过“不爱红妆爱武装”和一水的中山装被老外目为“蓝色工蚁”的经历,稍出新的衣着都会被视为异端。这是在特定时期幼稚的单元化审美导致的。后来反叛心理萌生,大批穿喇叭裤的年轻“流氓”出现,人们的审美标准开始出现两极斗争。再后来,新生的审美标准终于冲破压制占了上风,人们开始追逐流行,别人穿啥我穿啥,生怕落后成老土。我小时候有部电影叫《街上流行红裙子》,俺妈不给钱,没看过,不知道说啥,但估计是以这个为背景。今天想想,要是大街上一看,个个美女一水的穿红裙子,哎哟喂,那也叫一恐怖。到如今,流行已经没有那么具象了,只是一种感觉,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美的不同理解,穿啥的都有。更为重要的是衣服不再承载观念的冲突,人们通过穿衣彰显个性却不再排斥他人。审美多元化出现,人们相互展示相互影响相互包容,中国人在穿衣上终于开始成熟起来。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音乐发展,有着多么相似的历程。先是革命歌曲一统天下,后来所谓的流氓歌曲出现和被打压,接着摇滚注入了反叛的精神,流行歌曲席卷大江南北。近几年的歌坛挣扎中似乎在期待这什么。而青歌赛引入的原生态唱法,无疑为我们展示了无比丰富的音乐元素,中国音乐或许将以此为契机走上成熟的多元化发展之路。但首先需要大家心态成熟起来,彼此能够包容。

  就拿刚刚结束的民族唱法来说,目前从唱法到名称面临着诸多质疑。其实原先的叫法也没什么毛病。玉米原产墨西哥,但到了中国就不再是洋货;徽班进京产生的是京剧,而不叫徽剧。从唱法来说,民族唱法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及的高度。只是时值心理反叛期,遭遇某些诟病在所难免。民族唱法确实需要创新与突破。我相信它面临的将是一场蜕变,而非衰老,因为它本身就曾是创新的产物。期待大家以成熟的心态去对待这位功臣,无度的指责如同当初一味的趋从,都是不可取的极端。多一分包容与期待,一切都会更美,何独歌唱?

  文/北溟小小鱼

责编:苗淼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