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民族不如原生态好听说明了什么?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30日 00:11 来源:CCTV.com

  到二十九日晚十点半,三十个民族组的选手都已登台亮相,除了老唱段《不能尽孝愧对娘》和赵季平老师作曲的《断桥遗梦》,以及“不小心”搭上张艺谋同名电影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能给人留下些印象外,其他的大部分歌曲都相对的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相比于刚刚结束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原生态组比赛,民族组明显不那么“好听”,监审组阎肃老师转述观众来电也提出了这一问题,该观众还建议由青歌大赛组委会面向全国征集50首歌曲供参赛选手选用,阎老师表示下一届大赛将考虑采纳这个方案。

  民族是基于民族原生音乐发展而来的,却没有原生态好听,听起来好像是很滑稽的事情,好比精心烹制的薯条还没有土豆本身好吃,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只能用“烹制水平”太差来解释,具体到此次青歌大赛民族组的比赛,从第一轮出场的30名选手的演唱来看,歌曲存在类似“命题对话”中“真、大、空”的弊病,多数歌曲只重视音乐技巧的表现,可以说“结构狂复杂,内容巨空洞”,充斥歌词的绝大多是“情感”、“灿烂”、“宇宙”等非常抽象的词汇,真是听得人“不知今昔是何年”,这时哪怕相像一下“跑马遛遛的山上,一朵遛遛的云呦”这样的歌词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这仅仅是大赛中民族歌曲缺点的一个方面,其他还有演唱者本身情感的定位等,事实上,民族歌曲在从原生态民族音乐中吸取营养时是把它的带有深厚文化特色的曲风、词风等核心因素吸收过来,加上现代音乐的元素使之容易被现代人接受,这样就完成了从“原生态”到“民族”的转换过程,也是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好比把刚从土里挖出的土豆洗净、去皮、切条、过油、出锅、撒盐,成为美味的薯条,后面所有的处理过程全部基于保持土豆原始风味的基础上,如果破坏了土豆的原始风味,使人吃起来都不知道是在吃土豆制品,又怎么会好吃呢?

  稍稍翻阅一下我们记忆中的民族经典就能让我们有清晰的认识,《辣妹子》抓一把辣椒会说话,一个“辣妹子”形象跃然纸上;《化蝶》山伯永恋祝英台一句让人浮想起一场绝美的爱情悲剧。辣妹子来源于湖南人爱吃辣椒,化蝶有长久的民间传说作底,虽然不能把这些作为作品成功的唯一原因,但它说明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民族音乐不能脱离活生生的民族文化和生活,大而泛的用“宇宙”、“银河”、“奔腾”、“万古”等空洞的词汇是不能写出好的民族歌曲的。评委陈哲叮咛原生态歌手李怀秀、李怀福要“坚持到田间地头歌唱”,蒋大为老师建议曲作者、词作者自己上台演唱以了解到底歌者需要怎样的歌曲,都传达了一个类同的概念——民族音乐不是闭门造出来的,我们有上好的土豆,千万别把它浪费了。

  组委会考虑采纳从全国征歌的方案似乎暗示,对土豆烹制者的海选成为可能,更灵活的机制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有更好“手艺”的人,还有一些更美味的“薯条”。(文/张理强)

责编:赵蕾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