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张振涛: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9日 16:12 来源:CCTV.com

  张振涛:音乐学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音乐学》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国际评委,发表论文百余万字,主要有《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诸野求乐录》等。

  一.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

  记 者:这几天看原生态音乐的比赛,有个感觉,各民族的原生态音乐都非常个性化,比如,对于蒙古族来说,长调是最好的,对于侗族来说,侗族大歌又是最好的,作为评委,会不会有时候难以取舍?

  张振涛:打个比喻,一个很馋的人,面对一大盘果子,他能迅速拿出那个自己认为最好吃的。还比如,一桌子美食让你品尝,这里边可能有法国大餐,意大利匹萨,北京烤鸭,川菜,我相信你仍然能够迅速判断你认为最好吃的。按说,这些美食太不一样了,都不可比,但是又都可比,送到你嘴里你都可以判断,这就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说不出来的,这也是一种能力,每个人都具备。

  记 者:最近,大家在“可比性”上有所争论,您的看法呢?

  张振涛:如果说原生态音乐这个东西不可比,我想大家在理解上还存有误区。原生态音乐还不被大家广泛认识和熟悉,这没有关系。你可以不懂画,但是当把拉菲尔、毕加索等摆在一块儿,你立刻就能判断出你对作品喜爱程度的不同,不管你有没有修养。这就是一种审美的直感,是在生活积淀中形成的艺术感觉。你可能不了解长调,或者有些新疆的艺术样式也不了解,当他们一起放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能判断哪一个是真正艺术才华的。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即使从艺术上来讲,也是有一个可比的东西,有一些是靠大家常年积累的艺术感觉,有一些则可以用一些硬性的指标去比较,比如节奏,音准,表现力,吐字的清晰度,这些甚至可以用数学的方式去判断。

  记 者:有个很明显的现象,比如李怀秀的海菜腔及安达组合的呼麦等,非常好听,一听就能喜欢上,有的民族的歌曲则需要一个接受过程,这样在比赛中是不是容易吃亏?

  张振涛:旋律性强的音乐比较符合汉民族的审美习惯,比如长调或者是海菜腔,有些民族,像羌族的酒歌大家可能听起来不太习惯,一个是我们对这种艺术形式介绍的比较少,再一个它本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汉民族的审美心理有出入,事实上,这反而成为吸引我们的地方,羌族的酒歌的受欢迎程度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记 者:原生态有时间的界定吗?比如说什么时间以前的才叫原生态?

  张振涛:这个没有死的界定,只能按传统概念归类。民间的艺术样式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时间记载,孟姜女唱了两千多年了,我们不知道从哪年开始传唱。个别的有记载,书记是官方的形式,很多形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文人才去关注它。所以很多品种是没有办法去考证它的,也没有固定的说法,这是民间文化的特征。

  二.央视的关注是媒介成熟的表现

  记 者:中央电视台在“青歌赛”中吸收了原生态,似乎起到了普及的作用,更多的人关注原生态,那么,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赛的时候很活跃,比赛之后会不会归于寂静呢?

  张振涛:央视能把这件事列入“青歌赛”,担当起主流媒体向大众传播的工作。以前,由于传播渠道有限,电视出现之后,也没有关注这种事情。今年,第12界青歌赛对原生态列出这么一大块节目来,这是电视媒体对民族文化在意识上的一个重大的跨越,很了不起。央视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这种展现让世界知道:中国原来还有这么好的东西;原来羌族有这么古老的酒歌;原来还有海菜腔这么高亢,上下两三个八度的跨度,这在人们印象中声乐不可能有的形式,而我们早就有了,我们曾看到好几百个人在那儿同时唱,你想想,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这些东西,我们早该知道,只是接触的太少太少。对我们从事这个工作的人来说,这些东西几十年前就知道了,我们专家的能力就是收集来放在这里,资料积累的不计其数,成堆成堆的,但是,我们没有能传播出去,我们没办法传播,今天,央视做成了这件大好事!

  记 者:你们还在去不断地发现一些东西,像考古那样。

  张振涛:要全国到处跑,去发现,去搜索。其实,大量的品种基本上我们都发现了。要知道,我们艺术研究院从1949年以来就开始关注民间原生态的音乐,做搜集、保护、整理的工作。比如说我们的老所长杨荫浏对阿柄音乐的研究,就是说从一开始就一直不断地在积累这些资料。到今年为止,我们一共有7000个小时的民间原生态音乐的采访录音积累。这在全世界来说是最大量的同类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这批录音资料为“MEMORY OF THE WORLD”,即“世界的记忆”,是音像名录的极品。这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是没有的。以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事的重要性,后来联合国的一个官员,奥地利音像档案馆的馆长来考察,他说,你们中国人太了不起了,能积累几千个小时的录音,而且都是原生态的,你们的意识太超前了。那时我们刚刚打开国门,心理上还感到惶恐,不知道怎么评价自己,所以当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分量,结果让别人来评价。现在回头看来,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行动上确实超前,在全世界来说也是如此。

  记 者:为什么现在推介出来了呢?

  张振涛:也许是时间到了,或者说时代到了。中国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也该到了。央视播放原生态,表明了认识上的成熟,也许我们该成熟了。

  三.反叛之后回本溯源

  记 者:这些以前我们没有重视的好东西,一呈现出来就被我们关注了,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

  张振涛:有个在美国的中国学者是这么说的,说中国的文化里头是有一个反叛期,具体到个人,中国人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时候,有个很明显的反叛期。人类学家研究发现,这个反叛期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具有的,在非洲就没有这个反叛期,这不是生理现象,而是文化现象。在外国的民族文化里都是没有这个时期,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性。中国人到了40岁的时候,是回归到故土文化的时间,开始知道——哦,中医是有它的道理的,中国的古典文学以及中国古文化是有它的道理的等等。

  记 者: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个反叛期?

  张振涛:因为压抑。是文化上的压抑感导致了这样的反叛。

  记 者:我知道您出身于音乐世家,年轻的时候却选择了小提琴和钢琴。

  张振涛:我小时候家里让我学打击乐,打击乐吵死了,一响起来我就烦,觉得学这个不叫搞音乐,我选择了小提琴和钢琴演奏,什么古琴啊,什么二胡啊,我觉的难听死了。总之,年轻的时候很反感中国的乐器,这些东西怎么是表达情感的东西呢?乱糟糟的。年龄到了,才体会到了它们的妙处。所以,你告诉年轻人这个东西多么多么好,都没用的,索性让他反叛去吧,随着年龄的成熟,他还会绕回来,开始回本溯源,回归自身文化上的血脉。

  记 者:我喜欢流行音乐,您的提醒让我意识到流行音乐近十年无所建树的原因,在模仿完西方之后,没有力量了。

  张振涛:是的,没有后劲了。在八十年代真是出过好东西的,很多很多,大家今天仍然能传唱,后来没有底气了。如果你关注我们的严肃音乐的创作,境况也是如此,没有好东西出来了。

  记 者:从这个层面上讲,主流媒体的关注尤为重要。

  张振涛:央视也将唤醒各个地方政府的保护意识。只要地方政府意识到这是他们地方文化的荣誉,那么他们就会去保护它,重视它,这种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

  四.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记 者:媒体推动大众具备了关注和保护的意识,接下来是不是要忧患传承的问题了,或者说,在传承上您有忧虑吗?

  张振涛:忧虑是有的,但是也不用过分的紧张。从孟子开始就在说古乐不存,拿古琴来说,两千多年前先人就忧患“知音难觅”,可是现在我们依然弹它,“高山流水”至今未断。好的东西自然就会存在下去。但是,有一点确实值得我们注意,前一阵子文化部部长在一个报告里提到的几个数字是很可怕的,他是从物种学里说起的,他说海洋生物已经灭绝了30%,森林生物已经灭绝了17%,淡水生物已经灭绝了50%,这么多的物种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太可怕了。那么,回到我们文化生态上来,也确实有很多品种消失了。比如羌族的多声部就险些丢掉,开始我们就不知道,我们统计中国多声部民族的时候,没有把羌族列在其中,以为羌族已经没有了,后来才发现羌族还有。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山西统计有40多个剧种,现在只有20个,也就是说,在20多年的时间里,有20个剧种永远消失了。

  记 者:消失的速度为什么如此之快?

  张振涛:因为我们现代化的速度和以前不一样了,与现在的社会结构相比,以往的农业社会结构有了根本的变化,这个时候就是需要我们去保护。这次央视的作用就在这里,唤醒了大家对原生态文化价值的认识。

  记 者:在此次比赛中,我发现中原地带的曲目很少,是不是汉族原生态的东西被演变成了曲艺或其他的艺术形式了呢?

  张振涛:不是,汉族民歌很多很多,这次中原地带只有河南来了。其实山东民歌就很好,河北民歌,天津时调,江苏民歌,东北民歌等等,都很好听的,像茉莉花,绣荷包等等,都是汉族的。但是都没来,因为信息交流的不够广泛,我想,通过这一次的“青歌赛”他们会意识到的,下一届应该会更全面的。

  记 者: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同化乃至吞没似乎已成必然。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振涛:中国汉民族很善于包容其他的文化,比如中国的乐器,唢呐、琵琶、二胡、箜篌等都是外来的,没有一个是中国的,可是现在谁认为它是外国的。现在我们发现很多民间乐手都在用西洋乐器,这没什么可指责的。红白喜事的吹鼓手们开始用萨克司和小号了,这没有什么。

  记 者:当原生态越来越热的时候,您担心它会越来越走样吗?

  张振涛:我觉得这个不要紧,像蒙古的安达组合,他们把呼麦的几种乐器和长调组合起来,虽然不是他们原来的那种单独的歌唱,但他们也没有破坏什么,只是重新编配,而且这样很好。我们不提倡用一些电子乐器来伴奏,尽量用它原来的民族乐器。保持原汁原味,我们称做“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如果都同腔同调就没意思了。还是那句话,到了重庆就是要吃川菜看变脸,到了蒙古就是要吃手抓羊肉听长调,这才是我们文化的多样性,这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更丰富。西服我们可以穿,西餐也是可以吃,但是人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沉静下来,希望能找到自己的根。

  记 者:曾流行一种说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张振涛:有些道理。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民族的东西反而更能吸引人。我们有很多教训,你看现在山西的平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它。我们到巴黎去,大吃一惊,怎么一个新楼都没有啊,新楼都在另外一个地方,这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实际上,现在人们的民族文化意识越来越强了,就是渴望一个民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找到属于自己民族文化上的根基。

  特约记者:王珍

责编:苗淼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