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国歌"唱响五星舞台,华夏味"民族"一脉相承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9日 00:32 来源:CCTV.com

  28日晚青歌大赛民族唱法开战,15位选手轮番登场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演出。不过,虽然比赛看得过瘾,对“民族唱法”的界定却并不是那么清晰,著名歌唱家蒋大为赛前在第二现场即表示他认为现在的“民族唱法”其实是在中国传统歌曲的风格上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因素,严格的说已经“不能算是‘民族’了”,他建议用“中国歌”来代替现在的“民族歌曲”概念,而“民族歌曲”则应该指称我们现在所称为“原生态”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歌曲。

  对“民族歌曲”这个词到底该怎么用可能引起太大的争论,这里就按下不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民族歌曲在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不管当前民族歌曲发展的状况是否让人满意,它都拥有着我国音乐文化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中国味。

  其实关于“中国味”的关注贯穿着整个青歌赛,“民族”组只是处在这个关注的最核心位置而已,原生态自不必说,在美声中“唱中国自己的美声”也屡屡被观众和监审组提出来,在通俗中,“民通”也成了青歌赛的特点之一,更不用提组合组“香格里拉”、“新稻子”等的“民族合围”。

  这种现象应该说是青歌大赛极其重要的“引导”在起着作用,抛开这种引导实际上可能的方法及其所受的民族音乐发展客观现实的限制,它仍然卡在上文所说的最重要的点上——中国味,这种定位本身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文化作为历史长久积淀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产生,那么文化的发展,包括音乐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在这个文化底座上展开,否则就只能堕入随充满激情却非常虚无的境地,不会有任何出路。

  民族唱法就处在这么一个核心的地位,虽然目前我国的民族歌曲发展状况并不十分让人满意,但抛开了民族音乐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西方劲歌热舞的通俗歌曲,满是意大利语的美声经典,听起来及其过瘾的希哈音乐等等,所有这些舶来品并没有任何的“中国印记”,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全然失去“中国记忆”,失去“中国味道”。

  有的人可能会说“民族歌曲不好听”,确实,在西方发达文化的冲击下我们暂时的会被它们强烈的吸引,但我们绝不会否人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我们是在听“辣妹子”和“塞北的雪”的时候才强烈的感觉到自己的中国身份,而不是在听“Butterfly”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否认充满京剧味道的“北京一夜(one night in beijing)”没有希哈好听,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从西安到北京的路上一直不停的在放这首歌。

  不是我们的民族音乐缺乏魅力,我想缺乏的是发展我们民族音乐的努力,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包括新民歌运动等民族音乐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一些希望——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音乐必须也只能是“中国味道”。

  (文/张理强)

责编:赵蕾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