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原生态青歌赛开播"火种","土"文化借甘霖发芽生根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5日 00:24 来源:CCTV.com

  一种声音像尖尖却温柔的哨子,另一种声音如喇嘛让人心颤的诵经,一直以为是一种特殊乐器,直到在16岁的海姆日泰对面看到声音从他嘴里发出来。这就是内蒙古特有的“呼麦”唱法——一个人同时唱出两种声音,一个是嗓音,另一个是头腔共鸣音,如果不是亲眼目睹,记者绝对相像不到会有这样一种唱法。

  然而,这还只是青歌大赛“原生态”唱法的冰山一角,在24晚原生态30进20的第1场比赛中,还有其他很多原汁原味的“土”歌“土”曲让人听得过瘾,看得新鲜。身着大紫红鲜族裙的选手卞英花明眸皓齿,如同刚刚从韩剧里走出来,嗓音嘹亮,其伴奏者操鲜族鼓和乐器,一曲《阿里郎》既好听又好看;来自湖北的农民兄弟组合走台时略有拘谨,眼神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但歌声一响,直穿云霄,“好像永远都不会累(李双江语)”;诺恩吉娅组合五个女孩脖子上带着银条排列成的项圈,人隔人手挽手,和声共振让人心儿随着歌声飞到了演播厅外。不光歌够“土”,原生态选手本身好像就是全国各地“土”文化的活样本。不喝酒就不能唱酒歌的羌族多声部搬了一大坛子酒在演播大厅外的走廊,几组蒙古的选手头戴像蒙古包一样但中间有根高高竖起如清真寺的帽子,高保利则系着陕北汉子标志性的白头巾。

  原生态的闪亮如珍珠数不胜数,不过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了,今年是青歌大赛第一次设立原生态唱法,或许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毕竟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直到现在,来自发达国家的音乐、电影等还在淹没着我国的童年、少年、青年甚至中年,“文化侵略”已然成为一个事实。客观的说,虽然存在着经济及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大背景,但把我们的文化弱势完全归因于此也并不能掩盖我们文化建设本身的薄弱。无论从深度、广度、力度上,我们的文化建设做得都远远不够。

  我们在文化建设上走入了“吃老本”的误区,文化是活的而不是死的,“五千年文明古国”提供给我们的只是基础,如果不能在此基础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继承创新的话,这个“文化底座”终会被侵蚀殆尽。另一方面,在当前的中国,文化元素更多的包含在“土”文化中,因为世界大同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极大的消磨了城市的“个性”,真正具有“传统”的恰恰是那些较偏远隔绝的“土” 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发展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从“土”文化中吸取营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青歌赛设立“原生态”演唱形式给“土”文化提供了一片文化土壤,土文化的火种被播种下来,这种子在现代社会甘霖的滋润下,既能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又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其实就是文化本身发展和存在的方式。

  希望青歌大赛播下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文/张理强)

责编:赵蕾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