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特约评论员] 别处的生机

—— ——写在个人单项比赛组合演唱决赛之后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1日 14:33 来源:CCTV.com

  就像善于经营的商家一样,每届央视青歌大赛都致力于不断推出新款的样衣。在当下“超级女声”“我行我秀”这一类真人秀大行其道的时候,寻求自我更新的确不是件容易事,但今年的个人单项赛中的组合演出可以说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举措。青歌赛不但保留了其作为专业赛事的权威性,如模唱、视听题对参赛者专业素质的考量和评判,也在组合演唱的形式中让人看到,一向板着面孔比赛的央视放下了矜持的姿态,真地向青年走去,拥抱了朝气和鲜活。

  组合形式的演唱对于大陆受众来说,是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批港台流行乐的引进而渐有认识的。从当年的“小虎队”“忧欢派对”,到如今的“F4”“S.H.E”,曾作为多少青少年真正接触和热爱音乐的敲门砖。这些组合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演唱者靓丽的形象和炫目的包装,而随着他们听众的成长,音乐究竟能保持多久的生命力,恐怕就很难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充其量,二十年后,这些音乐再响起的时候,当年听众的心中,泛起的仅仅是曾经少年的感慨和意绪。

  当看完个人单项赛组合演唱的决赛之后,一个深刻的问题留了下来,这些以专业素质功底打造出的组合音乐虽然很难在流行色和时尚性上实现商业乐坛圈里的畅行无阻(尽管装扮上是应时和追潮的),但其更大的意义,恐怕是对音乐教育的启迪。长久以来,音乐院校对专业性的强调不仅搭起了高高的门槛,而且也造就了学生对于细化分科的又专又精的尖端追求和艺术理念,因此忽略了音乐事业当中更丰富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演唱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训练当中的和声、复调,仅仅看作是一种专业知识或者能力,无法在自己的表演上有更为立体的体会和利用,而组合的方式给了一条非常好的出路,使过于强调个人化的歌曲表现有了一个更大的展示空间,这其中的奥妙和愉悦,恐怕是经历过个人演唱和组合演唱两种方式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的。

  这次比赛中,可以说体现了曲词作者很高的创作水准,而“蝌蚪” “北洋”等组合在无伴奏状态下对于音乐的把握和体现则从演唱者的角度展现了中国音乐人的素质,它已经不仅仅是歌者个体对于音准、音色的控制,更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对于音域、乐感的体现和表达,其透射出的背后的素养和蕴涵,大概会让更多的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在一意孤行的道路上看到别样的曙光。

  而像“香格里拉”这种由藏族和傈僳族组成的组合,在演唱当中的妙处更多的则是来自少数民族音乐本身的特点和质地,他们所带来的启迪和思考恐怕要留待原生态组比赛之后再事讨论了。

  文 /刘晓真(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编:苗淼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