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由央视青歌赛“原生态唱法”异军突起引发的思索
移动用户
联通用户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08日 17:18 来源:

  两年一届的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已于5月1日黄金周的第一天拉开了帷幕。本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在赛制上与往届有所不同,首先是取消了职业和非职业的区分,其次是在唱法上由原来的三种(美、民、通)增至现在的五种(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和组合唱法)。赛制的改变也使央视的青歌赛增加了许多新的看点,尤其值得提倡的就是原生态唱法作为一种独立的唱法在央视青歌赛舞台上公开亮相,这既体现了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及大赛组委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也借助央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为原生态民歌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了非常有效的宣传和发动。尽管赛事只是刚刚开始,但几天下来的比赛情况反映出原生态唱法大有异军突起的态势,在原生态唱法中出现了开赛一来全场少有的几个高分,而且还高潮迭起、精彩不断。除了场上的高分外,原生态歌手的场外支持率也非常高,人气很旺。

  原生态歌手们那嘹亮的歌喉、美妙的乐感、自由自在的演唱风格使人们感受了一种久违的新鲜。对于这种土生土长在华夏大地,本应该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我们为何会产生这么强烈的新鲜感呢?

  冷静地思索之后,我试着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一、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对深藏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大多数人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十分了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姿,种类异彩纷呈,是中国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过去,由于各种原因,对深藏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采取轻视或蔑视的态度,或视它为一种粗俗的、幼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或认为是一种小农经济的思想文化,一种浸透着封建主义的迷信文化。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它是落后的思想形态的产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失去活力的遗留物。总之,隐藏于民族民间的、不大被人们觉察、留意和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向处于被忽视、被贬抑的地位。(见人民网,陈飞龙的《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原生态民歌”,虽然根系发达、沃土深厚,不绝如缕地蔓延生息在祖国大地的角角落落,却也逃脱不了与其他非物质文化相同的命运。近几年,随着认识的提高、视野的开阔,关于原生态民歌的讨论风起云涌,对于如何挽救以及如何发展原生态民歌的议题也非常之多。那么何谓原生态民歌呢?业内人士认为原生态民歌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见商都新闻网)

  二、长期以来,我们的歌曲创作队伍没有很好地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反映最平凡老百姓的生活。

  冷静地思考就会不难发现,我们如今的歌曲专业创作集体,较之以往可谓是空前的壮大,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所不能比的。当今我们国家对于歌曲专业创作人员的培养,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技术水平上都有较以往很大的发展。应当说如今的作曲家比以往的作曲家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应该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相应的经济、物质方面的条件也是前辈们所没有的。那为什么在过去艰苦的环境下可以产生冼星海、聂耳、施光南等一大批优秀的家喻户晓的作曲家,以及《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和《祝酒歌》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作品,而如今家喻户晓的作曲家却屈指可数,优秀的有生命力的歌曲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呢?也许是受到当今市场经济的影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令作曲家们难以静下心来,深入基层到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中间去感受生活的美,感受人情的纯朴,感受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真实变化,从而使歌曲的创作脱离了生活,而没有生活的歌曲作品往往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长期以来,我们的主流文化所引导的人们对于歌曲的欣赏,一度出现了审美的疲劳。

  正如人们在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中厌倦了,就会产生回归自然的要求,就会发现乡村生活的美;又如人们腻烦了生猛海鲜,大鱼大肉,就会对山珍野味大感兴趣一样;我们对于歌曲的审美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耳朵里充斥的是都市的流行,学院派的民族和美声,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审美的疲劳,反映出观众对荧屏上播放的单一的民歌演唱的厌烦,需要更新鲜的刺激。原生态民歌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作品中那种“原生态的原始感动”让很多人为之一振。“原来这来自穷乡僻壤、山野沟壑的‘原生态民歌’,唱出的却是一个不染烟尘、不饰雕琢、水灵灵的民歌世界。它与曾经包围大众的主流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们体会到了原生态民歌独有的魅力。” 资深文化记者李亚蓉说:“有时最单纯的东西是最有魅力的。原生态民歌单纯、真挚,它几乎不需要伴奏,更不需要花哨的外表,它是歌手面对天地、面对自己、面对劳动、面对羊群、面对心上人用本嗓唱的。过多的装饰会使它变味儿。”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教授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对观众而言,歌曲的最高境界是感动,而感动的基础是真实”。民间歌手的演唱之所以博得大众的认同,正是以其真实的表达感动了我们。(人民网《久违了,原生态民歌》)

  四、民歌的创作与演唱需要更新,需要百家争鸣、丰富多彩。

  “原生态民歌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妇女中间。有专家评论说,这些反映着民间生活的歌由大众口头创作,随着民歌在流传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歌词愈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歌虽然源于民间,但它的语言生动传神,而且也很讲究韵律、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可以说,民歌是大众语言的精华。”(人民网《久违了,原生态民歌》)研究一下民歌的本质,她就应当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之中。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风土人情的差异,理所当然民歌应当具有鲜明的个性。正是这种个性的存在,从而使得民歌的百花园里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说,民歌的本质是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但目前,民歌的这些本质都在现代社会中遭受着挑战。乡土性是指民歌与民风民俗的一致性,而现在西方民俗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我国民俗越来越被淡化,更谈不上依存于其中的民歌的发展了;集体性是指许多民歌的创作、加工、流传都是由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地产生的,其歌词及曲调都可由群众集体改编,而现在,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这个似乎已不可能;口头性是指民歌都是在民间祖祖辈辈口头流传下来,而在电视、广播、网络普及的今天,我们学习唱歌几乎很少依赖口头相传的形式,这个似乎也已不可能实现。这些因素都加速了原生态民歌的衰亡。”(人民网《久违了,原生态民歌》)

  如今,中国西部民歌已经引起了国外的关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看来,中国西部黄河流域的原生态民歌所特有的高亢低徊、苍凉悠远、沁人心肺、情深至骨,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那是中亚草原文化和中国汉地含蓄敦厚的人文传统经上万年碰撞的结果,也是当地地理文化所起的拒绝现代都市污染的“冰库收藏”作用所致,它们保留了自张骞出使西域到成吉思汗横扫欧洲时代人们所见所闻的原生态。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采风,也有不少西部民歌歌王被邀请到国外演出。王亚蓉说:“美国民间音乐‘蓝调’有几十种,而我国的民间音乐中,仅青海‘花儿’就有120多种。国内对民歌的重视不够,民歌和歌手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港澳地区的学校相对较为重视民歌方面的教育,而内地的年轻人则很少有机会聆听到这些代表民族文化根源的原野之声。”“热爱、重视的前提是接触和了解。”王亚蓉说,也正是出于这一想法,她去年在北京策划了“十大乡土歌王歌后演唱会”。

  面对民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认识和保护,更重要的是怀有一颗学习的心态。正如曾国藩之言,“中国人要学好西学,首先应当学好中国自己的学问”。“总有人在争论‘学院’和‘民间’孰高孰低的问题,我要高声呼吁,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田青教授直言不讳地说:“古往今来的大艺术家没有不对‘草根艺术’保持一个尊敬的心态的。”不少中国音乐人也认为,中国人要搞好属于自己的现代音乐,首先应当学好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

  来源(粉丝网,网友浓情小夜曲)

责编:赵蕾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