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余秋雨 文化考试只是文化游戏而已
移动用户
联通用户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6月30日 09:44 来源:

  2006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再一次把余秋雨推向了公众视野之中。

  作为文化评委的余秋雨被观众质疑读了错别字。余秋雨回应:“他们不知道书面读音和口语读音的差别与并存。”

  有观众说,看青歌赛只为听余秋雨点评;也有观众认为,余秋雨借着青歌赛“卖弄” 学问。

  《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与电视媒体结缘:与凤凰卫视摄制组携手考察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两次担任青年歌手大赛的文化评委;目前在凤凰卫视主持文化节目《秋雨时分》……

  青歌赛文化考试只是文化游戏

  青年周末(以下简称“青周”):您认为歌手的文化水平是歌唱比赛中的几个试题就可以问出来的吗?

  余秋雨(以下简称“余”):文化试题对歌手不是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借着歌手,和全国观众一起做一个高尚、愉快的文化游戏。

  青周:考试就会有出错的时候,当一个歌手在全国人民面前出丑,还是件愉快的事吗?有歌手不识中国国旗,遭到很大的非议。

  余:我并不觉得出错就是出丑。对于那个歌手,我当时就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但我后来听说,这个歌手下台后完全想不起自己在台上说过什么话。这是不是在精神短路中的呓语?很想请教精神科方面的专家。

  青周:您认为您是借青歌赛向老百姓普及文化吗?

  余:我不是普及者,只是参与者。全国观众每天晚上有那么一小段时间,说说唐诗、宋词,谈谈歌德、雨果,这个情景有点意思。即使我们说得不对,很多观众争着翻书、讨论,更是一种愉快的气氛。我喜欢参与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游园活动,为大家提供一点文化话题。

  谁给我纠错我请他当特约校对

  青周:有人说,作为文化评委的您读了错别字。您怎么看?

  余: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文化实验:如果我在电视谈话中,不作解释地读古音“乐(yao)山乐(yao)水”,中国有多少人听得懂?五四新文化运动就主张,某些古字要允许书面读音和口语读音并存。我在讲评中会慢慢给他们讲解。

  青周:您是文化评委,如果真出了错,怎么办?

  余:有人曾指出我在《文化苦旅》中有错字,我立即聘他做了《山居笔记》的特约校对。但是,有一个人写书说我到处都是“文史差错”,这我就不相信了。幸好后来当代最权威的文史专家章培恒教授写长文对他们进行了系统反驳。为什么说人家错了的人,自己不认错呢?真有趣。

  青周:媒体报道,观众“炮轰”余秋雨读错别字;观众说,这只是对古字读音的文化“讨论”。您认为媒体为什么会把“炮轰”您当成卖点?

  余:针对一个古字的读音是小事,但动不动就在媒体展开一场莫名其妙的大批判,使中国人在文化上手足无措,这倒是大事。中国为什么现在文化创造那么差?因为我们的文化损耗机制远远超过了文化创新机制。毁损者成了法官,创造者成了被告。我们的媒体不能成为文化的毁损者。但就我个人来说,我完全不在意别人议论。

  说别人卖弄是因为嫉妒

  青周:有人认为您在点评歌手时好像是在“卖弄知识”?

  余:哈哈!老夫我连学生的学生都有一大批已经是正教授,需要在公众场合“卖弄”李白生在唐代吗?这是正常的社会性展示。

  青周:您认为这是一种展示,而有人却认为是“卖弄”、“作秀”。

  余:那我今天要利用您的采访调侃他们几句了。可能他们这一生,天天被“卖弄”所包围。从小就面对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天天在课堂上“卖弄”知识,面对交警在马路上“卖弄”身材;过去乡间村头那些天天妒火中烧的妇女,看到一位年轻姑娘就说是“卖弄风情”。其实,他们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已经有“卖弄文字”之嫌。

  青周:您认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余:一位西方学者早就指出,这种现象的社会心理根据只有一个:把妒忌当作正义。“文革”中鞭打那些年轻女演员最凶狠的,一是她们的追求者,被她们拒绝了;二是她们的追随者,一直为她们演配角。遗憾的是,现在不少传媒,经常为那些鞭打者提供皮鞭和场所。

  青周:网上有人说您在《借我一生》中表现出一点自恋的成分,您生气吗?

  余:哈哈,我一点也不生气。我知道这个人,好像精神上有一点小毛病。有一家杂志刊登了我和妻子马兰的合影,这位老兄打电话给那家杂志,说他是我的批判者,因此也希望刊登他和他妻子的合影,那家杂志的编辑部笑成了一团。因此,我一向认为,指责别人“自恋”的人,多数是更加自恋而没有达到目的的人。我不反对正常意义上的“自恋”。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怎么爱这个社会?

  有官不当怎么算迷恋“名利场”

  青周:您两次担任青歌赛的文化评委,还在凤凰卫视主持《秋雨时分》。看来您和许多文人不屑的电视,关系非常密切。

  余:我觉得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思维:崇尚无效文化,鄙视公众传播;崇尚暗箱操作,鄙视坦示透明。我比较高兴的是,十几年来,我坚持与电视文化结合,一直走到今天,突然发现,以前那些不断反对我上电视的文人,现在也偶尔在电视上露脸了,只不过他们觉醒太晚,出场匆忙,表情和衣着总是不太妥当。

  青周:某些人想成为电视明星,但本身并不能胜任?

  余:确实,许多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做省长只是无意从政,自己没有创办大型企业只是无心下海,自己没有成为华莱士只是不想触电,完全不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做。这还算比较单纯的“一厢情愿”。更普遍的情况是,声称无意从政的,天天在为争当什么协会的理事而苦斗;声称无心下海的,常常在为一笔很小的不义之财写悔过书;声称瞧不起电视的,夜夜把电视看到“再见”。

  青周:很多人认为电视是个“名利场”,而您是在这个“名利场”游刃有余的文人。

  余:中国人很奇怪,二十年前我出任高校负责人,也算一个“正厅级干部”,完全没有时间进行写作和研究了,从来没有人认为那是“名利场”。后来,我辞去一切职务,甚至不参加一切协会,既没有“位子”,也没有“圈子”,只不过经常出入电视,居然成了“名利场”了。

  青周:在有人看来,您不当官,但借着电视成了文化明星,这不也是得到了名和利吗?

  余:知道我的人都清楚,我几乎不考虑个人利益。稿费和讲课费的很大一部分,用作慈善,这是向我妻子马兰学的。我们几乎不与文化圈、艺术界交往,也没有官场朋友。我们自己买菜做饭,不请保姆。从来不开会、无应酬,因此空余时间很多。电视界的邀请,我只接受了1%。

  我的成果只有通过媒体让人了解 。

  青周:为什么您十几年前就愿意跟电视接触?

  余:我从《文化苦旅》开始,就希望通过游历考察来了解中华文化。我的成果只有通过媒体让大众都能了解,我才能检验我的考察对不对。考察对我来说是第一位的。

  青周:大家也看到您和电视合作考察。我想问,您不觉得自己一个人去更自由,更心无旁骛,更深入吗?为什么偏偏选择和媒体一起出行?

  余:这样的行程靠我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到那么艰难的地方去跋涉、冒险,每天也不知道吃什么,连续半年。现在,从中东到西亚、南亚的路,更走不通了。我们是通过吉普车一步步走下来的。天天都有被绑架、被残杀的危险,但我走下来了。

  青周:有些读者更喜欢您和电视互动之前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有人说成为电视名人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不如从前了。

  余:《文化苦旅》是我第一本散文习作,只是在训练我的传达功能。并不是抒情小散文才有文化,我的目的是全方位的考察文化。就像我要横渡一个海峡,先在室内游泳池里“热身”,大家千万不要看我“热身”时的姿态不错,就要拉我在室内游泳池里做终身教练。我的目标是海峡,是真实的波浪和艰险。世界上至今没有一个当代学者走那么长的路。我又把我的历险感受散文化,传达给了全球的华人读者。

  5月10日晚10点半,青年歌手大赛结束后,央视演播大厅休息区人来人往,喧哗嘈杂,桌上零七碎八地堆满了残留的食物、饮料。在这样的环境下,余秋雨接受了记者一个小时的专访。而他的妻子马兰一直在一旁静静地等着。访问结束已近午夜。

  余秋雨告诉记者,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接受专访。对记者的提问,他多次表示异议:不喜欢“步步紧逼”的采访方式,他只是跟记者谈论某些社会现象,而不是对质疑进行辩解和回应。记者的看法是,平面的对话要允许质疑,追捧式的文章已经无法说服读者。

  (来源:青年周末)

责编:晓宇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