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精彩演绎原生态民歌 农民王爱民的民歌梦想
移动用户
联通用户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7日 14:02 来源:湖北日报

  本届青歌赛半决赛上,我省的“农民兄弟”组合的一曲原生态民歌,让所有的人耳目一新,评委徐沛东连连说,唱的山歌太好听了,太美了。到目前为止,他们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组演唱分最高的纪录。6日,王爱民回到了宜昌,记者在宜昌市群艺馆采访了这个面带羞涩的民间艺人。

  他的故事

  王爱民看上去比电视上年轻得多,已经快35岁的他,在2002年以前,一直是个农民。他在讲自己从田间走到央视的故事时,一再说,“我就是一个农民”。

  在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有一位老人,山歌唱得非常有名气。在包产到户以前,他是“镐草锣鼓”专班的,就是在大家劳动的时候,为大家唱歌鼓劲。后来,没有了集体劳动的场面,他便为村里的红白喜事唱歌,渐渐的,唱出了名气。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位山歌唱得很好的民间艺人。这个人,就是王爱民的父亲王纯成。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喜欢唱歌的王爱民也学会了不少民歌,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才和弟弟,以及村里其他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正式向父亲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山歌。“当时学,主要是因为想为红白喜事唱歌,我觉得这样能够增进和乡亲们的感情,主要是为了和大家熟络。”没有想到,因为喜爱,以及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因,让王爱民以后的人生发生了变化。

  2002年,宜昌市附近一个叫做车溪的风景区,把小有名气的王纯成请到了景区表演,王爱民不久也跟着过去了,户口迁到了城里,从农民变成了城里人。动听、干净、嘹亮的嗓音,让王爱民深受欢迎。“有一次我在阁楼上唱歌,下面有两个人赌钱,赌我是男的还是女的,特别好玩,还常有人跑上来看。”说到这个故事,他哈哈大笑,笑容单纯。

  2005年,去游玩的宜昌市文化局的罗小路发现了他,把他调到了宜昌市群艺馆。他开始到各地演出、参赛,把土家族的民歌带到了全国各地,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去中央电视台做了好几次节目了,如果不是因为明年就过了参赛年龄,我可能就不会参加这次青歌赛了,我想赌一把。”王爱民说。

  他的民歌

  谈起土家族的民歌,话不多的王爱民侃侃而谈。

  他演唱歌曲大多属于“镐草锣鼓”,这是土家民歌中的一大类,还有小调、风俗歌、五句子歌等几大类。“镐草锣鼓”由于对嗓音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传唱的范围也相对要小一些。“民歌很好听,都是原汁原味,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非常自然的反映生活,所以大家会很喜欢吧。”王爱民觉得民歌的魅力在于此。“而且每一首歌都是来自于生活的,反映一个故事,或者一种心情,还有很多是在劳动的时候唱的,把当时的风俗都唱了出来。”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参赛的山歌叫做《花咚咚的姐》,讲的就是土家族在土司时期的一种婚俗:女方嫁到男方,生的第一个女儿要嫁给女方兄弟的儿子,算是还了一个人给女方家族。

  一般的土家民歌都是“五句子”,就是每句歌词都是七个字,五句为一段。词牌以“五句子”为主,而曲牌大约有30多种,包括“四声子”“五声子”“南腔”“采茶”等等。“这些都没有整理出来的文字,包括歌词、曲谱都没有,都是一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跟着父亲学了300多首民歌的王爱民,所有的歌词和曲谱都靠记在脑子里面。“我正在慢慢整理,想把这些民歌记录下来。”他说。

  采访时,王爱民9岁的儿子王浩宇在一旁蹦蹦跳跳,不时插句话,“我听爸爸唱觉得好听,就自己学着唱,一晚上就学会了,不过有些歌词听不懂。”这个活泼的孩子跟着王爱民一起参加过不少的演出和比赛,嗓音甚至更加嘹亮、纯净。“并没有刻意地去教他,有时候看他会唱了就指点一下,当然,还是希望能够把民歌传唱下去。”王爱民说。

  对于今后的设想,王爱民说,不管青歌赛的结果如何,还是希望能够留在宜昌,毕竟,这是土家民歌的根基。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民歌,并且能够把民歌传承给更多的人。“什么是设想?和梦想有什么区别啊?”王浩宇在一旁问。

责编:晓宇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