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站在世界屋脊的记者们(多图) 
——2005年CCTV派出精干队伍直播重测珠峰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4日 10:42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

   编者按: 经国务院批准,2005年3月到5月,国家测绘局、中国科学院、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测量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是继1975年国家首次组织珠峰测高之后,我国第二次对珠峰进行法定的国家测量。

   珠峰落日

    得知这一消息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派出了由10名编辑和3名技术人员组成的珠峰直播报道组,如此精干的报道组却顺利完成了直播任务。

    登顶直播只有4个半小时,但为了这4个半小时的直播,也为了更加详实生动地报道这次重测珠峰的全过程,早在2005年3月11日,中央电视台就派出了直播报道组记者跟随国家测绘局,从此次重测珠峰的起点格尔木出发,并在此后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跟随登山测量队深入到平均海拔4500米的藏北无人区、海拔5800米的珠峰西绒布冰川以及海拔6500米的珠峰东绒布冰川前进营地,发回了大量珍贵而鲜活的第一手报道,既增加了大家对直播的期待,也为直播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素材。中央电视台也因此成为唯一一家全程报道了此事的电视媒体。

    2005年5月22日8时30分至13时整,直播顺利完成,其中来自珠峰峰顶的画面长达40分钟,但直播背后的惊险和艰辛却无法透过电视屏幕传达。

    在这次直播当中,一共有5个机位,除了设在5200米大本营的3个机位外,另外两个机位一个为设置在距离珠峰峰顶50米处的峰顶全景机位,一个为设置于珠峰峰顶的游动机位,把持这两个最关键机位的是西藏登山队的4名藏族小伙子,他们不是专业的摄像师,为了确保他们能够拍摄并传下来高质量的峰顶画面,此前,直播报道组在大本营对他们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严格培训。我们将他们分成两组,每组两人,一人负责拍摄,一个负责传输微波,但登顶珠峰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谁也不敢说自己肯定能够登顶成功,因此我们培训这4人时,既要他们学会拍摄又要掌握微波传输技巧,这样即使只有一人登顶我们也能够完成直播。为了保证拍摄质量,我们还找来木棍模仿觇标、找来纸箱模仿雪深雷达,进行了大量模拟拍摄训练,同时考虑到峰顶面积较小,登顶的人又比较多,我们又有针对性的对这4名高山摄像进行了人群晃动的抗干扰试验。

    但在直播当天,珠峰恶劣的天气条件还是让我们备受煎熬,我们本来计划在登顶队员在到达珠峰海拔8700米时直播2分钟,因为这里是登顶队员向珠峰峰顶发起最后冲击的起点,但由于当天风力过大,高山摄像根本无法在此进行拍摄,也就是在这里我们一台登顶摄像机话筒折断。这让我们十分紧张,因为尽管前一天,高山摄像曾经从8300米营地传回过画面,但峰顶信号是否能顺利传下来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5月22日上午11:08,第一名登山队员已经登顶了,但是接收顶峰设备微波的仪表没有一点反应,步话机也一直没有高山摄像的消息。很快,峰顶全景机位的信号传下来了,但能够拍摄到更多峰顶细节的峰顶游动机位的信号却迟迟传不下来,11:50左右测绘人员通过观测仪器已经看到觇标竖起来了,可我们信号还是没有下来,峰顶信号下不来,意味着直播不成功。3名技术人员四处寻找问题,就在最后快要放弃的时候,他们终于发现是微波接收机出现高原反应,有一个零件不工作了,于是当机立断,把接收机换到另一个微波接收机上。最后,珠峰峰顶测量队员艰难地竖立觇标,测量雪深的清晰而详细的画面终于出现在观众面前,特别是当中国人在峰顶举起国旗的一刹那,很多人激动地落泪了。

    珠峰报道组第一批记者从3月11号出发,报道时间长达两个多月,高山缺氧给直播带来了许多困难,尤其是在进行珠峰登顶直播前的一段日子里,报道组许多成员都病倒了,摄像黄玮突然大量便血,被送到拉萨急救,编辑王亚民、摄像常青出现咳血现象,不得不下到100公里以外的协格尔检查,技术白皓感冒,摄像吴涛牙疼……种种在平地上的小病在海拔 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都可能要人的命,但这是一个仅有13人的报道小组,少了谁直播都无法进行,因此大家一方面积极想办法调理身体,一方面互相鼓励,直播前两天下山治疗的同志都准时返回大本营,13人的团队,在 4名高山摄像的协助下,在海拔5200米共同完成了一场长达4个半小时的直播。

    中央电视台是唯一一家进行了登顶直播的电视媒体,中国实现登顶测量的画面作为公共信息传送给了世界各大电视媒体,CNN、BBC等媒体是利用了我们的信号才播发了中国登顶测量珠峰高度的消息,许多平面媒体将登顶测量的电视画面拍摄下来,作为头条消息刊登。

     参加重测珠峰报道的全体工作人员

    参加重测珠峰报道的全体党员

          珠峰塔林

 

站在世界屋脊的记者们

   傅雪松:新闻中心采访部科技组制片人,共产党员,重测珠峰报道的策划人和前方直播导演,珠峰报道组组长兼临时党小组组长,在海拔5200米以上地区工作了一个月,两次抵达5800米采访报道。

“直播结束,大家都忙着收拾行李,数着回家的日子,我的心却出奇地平静,只觉得在珠峰的日子似乎还没有待够。为了这一天,我等待了太久。”

 

   张萌: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共产党员。23岁,在珠峰报道组中年龄最小,但进藏采访最早、在青藏高原上连续工作时间最长(两个半月)。她在海拔5200米以上地区工作近50天,在6500米以上工作一个星期,并一度抵达6700米采访报道——这是本次重测珠峰报道中记者到达的最高高度。

“一切都可以告一段落,一切都如愿以偿,再看看珠峰,我感觉她似乎在对着我们微笑。这3个月里,我们都在这片净土上寻找着那个最原始的自己。”

 

        张萌在直播现场

   崔霞: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共产党员,在海拔5200米以上地区工作近50天,曾抵达6500米,进行了两天的采访报道,因发烧紧急下撤,一度面临生命危险。

“在来珠峰之前,我连香山都没爬过。现在回想起来,能在这个地方战斗这么长时间,很重要的就是一种勇气,还有就是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我喜欢这种超越自我的挑战。”

 

   王亚民: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共产党员,重测珠峰报道先遣队负责人,在海拔5200米以上地区工作近50天,曾抵达6500米以上工作两天,在6520米采访报道。

“在这里我们对电视尤其是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说实话还真有点留恋的感觉。北京的春天我们是赶不上了,但我更喜欢北京的夏天,高温燥热,无遮无拦。对,就是喜欢。谁让我们选择了做记者!”

 

   张海鹏: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摄像师,共产党员,曾多次去南极和北极采访,这次刚刚从南极回来,又来到地球第三极珠峰,在海拔5200米以上地区坚持了近50天。海鹏是一名老记者,来台工作已有十几年,在抗击非典报道中,曾深入非典隔离病区采访,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临近直播期间,海鹏的母亲生病,家人都不告诉他实际情况,这让他更加担心。傅雪松几次让他回去,他都坚持了下来。

 

   常青: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摄像师,入党积极分子,在海拔5200米以上地区工作了近50天,曾抵达5800米采访,因身体不适被迫下撤。

“条件虽然恶劣,但我们热情高涨。战斗的岁月使我们团结如一人。让风更大些吧!让空气再稀薄些吧!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

 

   吴涛: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摄像师,入党积极分子,在海拔5200米以上地区工作了一个月,曾抵达5800米采访。

“在珠峰大本营的一个月期间发生的点点滴滴,让我深深地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的渺小,生命的脆弱和意志的坚强。”

 

   黄玮: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摄像师,入党积极分子,在海拔5200米以上地区工作了一个月,曾抵达5800米采访。

“我是从贵州大山深处走出的孩子,在我的记忆里,家乡除了山还是山,一座连着一座。这次来到珠峰,我见到了比家乡更高、更深邃的山。我被珠峰、被西藏深深地震撼了。”

 

   陈学智: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共产党员,在海拔5200米以上地区工作了一个月。

“直播准备阶段,傅雪松说可能让我上海拔5700米的一个交会测量点做连线,这可把我乐坏了。我对那高处的冰雪和冰雪之上的人充满了兴趣,相信那里有很多动人的故事,而且拍到别人没有拍到的东西,终究是新闻人的胜利。”

 

   王红波:播送中心传送部助理工程师,共产党员,本次重测珠峰报道技术总负责,在海拔5200米以上地区工作了一个月。曾参加过《2003站在第三极》直播报道,当时在海拔6500米负责设立卫星地面站和微波传送,连续工作了20多天,这是全世界首次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设立卫星地面站。

“时隔两载又一次踏上珠峰,有几分重涉故土的感觉。和2003年在珠峰两个月的工作相比,我对珠峰少了一丝兴奋,多了一些敬畏;对工作少了一丝轻松,多了一些谨慎;对珠峰生活少了一丝烦躁,多了一些耐心。我觉得珠峰生活并不难过,与北京相比这里多了一分清静,少了一分喧闹。

 

   曾利强:播送中心总控部助理工程师,共产党员,主要负责卫星协调,调配信号,协调线路,在海拔5200米以上地区工作了一个月。曾参加雅典奥运会直播报道。

“有天早上,刚下过大雪,我在帐篷外看到一只小鸟,像只毛绒绒的球,在雪地上蹦蹦跳跳寻找食物,很是纤细可爱。我的心震动了一下,在高海拔的恶劣环境中,这样一个纤细的生命竟然能顽强而开心地生存,可见生命是何等地顽强。每每站在珠峰脚下,看到小鸟、帐篷和巍峨的珠峰,我就感到特别地和谐、安详。”

 

   白皓:播送中心传送部高级工程师,卫星专家,主要负责卫星地面站传送,在海拔5200米以上地区工作了一个月。曾参加过国庆50周年、悉尼奥运会、韩日世界杯等一系列重大直播报道,并多次前往北极地区进行电视报道。

“亲临珠峰,才领略到风之本色。这里严酷的气候条件,给技术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是,报道组表现出的团结协作、不畏艰难的精神,给我以极大的鼓舞。”

 

   姜淑英:新闻中心采访部科技组秘书,重测珠峰报道组制片,负责后勤保障,在海拔5200米以上地区工作了一个月。

“自从她来了,山上的日子似乎没有那么苦了:嘴边有她的好菜,耳边有她的疯笑逗乐声,整个帐篷里也其乐融融。用她的话说就是:‘大家无论是工作还是身体,只要有一点的不适应,都会传到我的耳朵里,都会让我揪心。大家是否能够在大本营健康工作是我最大的心事。’”

1/3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