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争锋”给了我启发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9月30日 09:42 来源:
新闻提示:当下,中国的地方戏剧种很少有不经历保护与发展的阵痛的。与转型时代戏剧观众的流失相比,戏剧的内在动力越来越受到人的因素的制约:人才储备不力和宣传纪念的民间模式相对乏力,这更令人担忧。和“世遗”挂上钩的昆曲这两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苏州正在兴起的“昆曲经纪人”着力的显然是剧种中的“人”,而这一点,又在南大学子独立纪念百年越剧中得到了呼应:保护与发展一个剧种,首先是“戏曲人脉”的延续……
江南时报:对于百年越剧,国家有关部门有专门的纪念机制,你怎么会想到一个人来纪念?
徐国梁:这是我对童年记忆的一次追寻。 我是在绍兴的农村长大的,儿时乡下经常有嵊州的越剧班子到我们村来走穴。这个就是社戏。鲁迅散文《社戏》里演的戏主要是祭祀,我看到的戏在绍兴一带一般叫做戏文。我七八岁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机,所以越剧是我最早见到的文艺形式。
说到底我的纪念就是我的一次个人表达,尽我的绵薄之力,向从百年的沧桑巨变中走过的越剧致敬。
江南时报:你这样做的动机何在?有必要这么大张旗鼓吗?
徐国梁:动机其实很简单,今年暑假我在家里看“越女争锋”,看着电视里浓状艳抹、花枝招展的演出,我似乎有些不适应,就连《祥林嫂》的穿着打扮也有些现代化了,乞丐服的补丁是动手剪了以后再补上去的,服装的色泽比较鲜亮,讨饭的篮子还上一层闪闪发亮的漆,那根竹竿,鲁迅先生非常传神的一个细节,他们没有表现出来。竹竿的下端应该是开裂的,说明祥林嫂已经乞讨很长时间了。所以,我就想到要去找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于是就专门去了嵊州,去了东王村,并拍了纪录片《越剧孕地东王村》。随着想法的拓展,于是筹备成了现在的“百年越剧文化艺术周”。
江南时报:你这样做会不会有作秀之嫌?
徐国梁:作秀跟炒作其实是一回事儿,往往就是没事儿找事儿借机出名。我想我的事情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为了作秀去生硬地找个煞有介事的东西。
江南时报:你认为你的“文化艺术周”与国家的纪念活动区别在哪?
徐国梁:区别是很大的,我用一周的时间来浓缩经典,而且具有一定的脉络。先纵向后横向,从越剧的过去到越剧的今天。另外,活动牵扯到了社会热点,如上海、杭州、绍兴三地举办的类似于“超级女声”的“越女争锋”;还有就是越剧《红楼梦》,胡玫导演即将开拍的新版《红楼梦》正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让我们冷静下来,看看名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经典重现。(来源:江南时报) (记者 高明勇)
责编:史冬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