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综艺资讯

廖昌永:三十岁成为大师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15日 10:35

  他是一名年轻的歌剧演员,从小家境贫寒,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听到高音喇叭里的歌声,从此受到启迪,可是,那时他还劳作在田间;非常幸运,他有了音乐启蒙老师,之后从四川来到上海,光脚走进了那座大都市里的音乐学院;他28岁时即获得了国际声乐比赛大奖,之后不断参加各种比赛,因而有了无数光环……

  他就是廖昌永,一个30岁即可堪称大师的音乐天才。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主持人张越更多地相信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一个传奇人物。本期节目打破了演播室的束缚,我们跟随廖昌永回到他的家乡四川,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了解他的童年和人生的起点。同时,主持人张越与廖昌永在音乐厅面对面交流。记录与访谈相互结合,于是,对于一个人物的感觉在真实地接触之后有了不同。

  田间的多明戈

  廖昌永出生在四川一个边远的山村,无法想像这样一个农家少年多年之后能够站在国际舞台上用地道的外国语言完美地演唱异域风情。当我们驱车和他一起回到那片土地的时候,他说,对于这片土地有一种别样的亲切,“其实,按理说我在上海生活的时间更长一些,对于上海的感情应该比四川更多一些。但是,特别奇怪,每次回到这里就觉得特别亲,和它是融为一体的,我血液里边流淌的都是和这个地方通的东西,经常会做梦梦到这种环境。回到这里,会觉得心里特别踏实,有一种很安全的感觉。”

  童年——父亲离去

  来到一棵老树旁边,廖昌永告诉记者这棵树曾经伴随自己一同成长,年幼的时候母亲经常教导自己要像这棵树一样笔直生长。于是,与这棵树便也有了深厚的情感。就是这样,母亲身兼多职,不仅关照着自己的生活,还是廖昌永不断进步的向导,承担着父亲的职责。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回家团聚的日子并不多见。在廖昌永7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只有母亲以及三个姐姐陪伴。在那样一个年月,在以男人为核心的农村家庭,父亲的离去等于整个家庭失去主心骨和顶梁柱,天一下塌了下来。失去父亲的廖昌永在之后很长时间都很少向人谈及自己的父亲,害怕引起自己的伤感。仅仅有一次,那是大学二年级的中秋节夜晚,他和音乐学院同宿舍的一个男孩在宿舍祭败了父亲,表达自己长久以来对父亲的思念。

  梦想——城镇户口

  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妇女,勤劳、善良、朴实,她身上凝聚了农家妇女所有的优秀特点。

  在父亲过世之后的日子里,母亲把这个家庭坚强地支撑下来。好在三个姐姐都年长自己很多,大学的生活费都由姐姐来负担,廖昌永备受她们的关怀。廖昌永说,那时候与周围的乡亲相比,家里的日子过的不错,并没有感觉到贫困的存在。只是后来进了城市,来到了大上海,才突然感觉到贫寒。

  廖昌永说,生活在乡村,那时候没有太多的理想,就幻想自己长大能当个体育老师,更高的梦想就是有一个城镇户口。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会唱歌,而且日后会驰骋在国际乐坛。

  田间的多明戈

  与音乐的最早接触是在农村的田间,那时候每个村庄里都会有一个高音喇叭,喇叭里不断地播放各种各样的音乐,有民歌,也有西洋音乐。最吸引廖昌永的是一个男高音,当时他并不知道这首歌名叫《我的太阳》,也并没有想到之后在日本举行的比赛中能够获得多明戈大奖,并与这位前辈成为好朋友。

  光脚进入音乐学院

  廖昌永形容自己第一次在法国获得大奖的感受:“非常兴奋,非常开心,就跟我拿到上海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差不多,感觉像做梦一样。”

  对于廖昌永来说,进入音乐学院比获得国际大奖似乎有更多的喜悦。因为,音乐学院意味着命运将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不要在田间劳作,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城镇户口,还能够在音乐的殿堂里享受,无数的大奖在前方,而前方就是希望。

  音乐启蒙

  真正进入音乐的世界是在廖昌永17岁的时候,那时他已经是成都九中的学生。班上的政治课老师发现廖昌永声音不错,于是推荐他去跟随一位四川歌剧院的老师学习声乐。这位老师名叫周维民,就是他给了廖昌永关于声乐的最初启蒙。当时已经是音乐教师的大姐也给了弟弟很多帮助。

  周老师说,当时对廖昌永的感觉比较一般,“他当时正处于变声后期,声带偏短,像男高音的声部。而他的声道又比较长,像个男中音,发声器官不是非常匹配。”但是,老师还是收下了这个年轻人,为了照顾老同学的面子,也看到这个年轻人的上进心非常强烈。

  男高音在农村

  男高音在声乐中属于绝对专业的一类,他不同于小曲和通俗音乐那样普及和大众,在偏远的农村更属于一种另类。廖昌永开始学习声乐,所有周围的乡亲都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稀奇古怪的事情,认为他在做一件不着调的事情。即便是班主任也狠狠地教训他,明明能考上大学,为什么要吃开口饭。廖昌永说,没有办法,自己就是喜欢唱歌。

  “范进中举”

  廖昌永并没有因为声乐学习而放弃考大学,毕业那年,他填报了三个志愿,每一个志愿栏里都有一行完全相同的校名——上海音乐学院。考过四川音乐学院,也考过中央音乐学院,都以失败告终,这一次,廖昌永把所有的赌注都放在了上海音乐学院。当时,成都考区100多人报名,最终录取人数只有一人,廖昌永成了百分之一的幸运儿。他说能够考上大学在当时的农村是天大的事,和范进中举差不多。

  背着母亲为自己精心备置的铺盖卷,也背负着满怀的希望,廖昌永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来到了大上海。一下火车,廖昌永看到的是不同于四川乡村和成都城市的另一派大都市的景观,茫茫人海不知道他要去的学校在哪里。打车没有经济条件,在一个人的带领下坐上了公共汽车,那位好人还伸手问他要了两块钱。正好赶上下雨,廖昌永舍不得穿着母亲新做的布鞋在雨水中乱淌,他索性光着脚上车下车,然后又光着脚进了音乐学院。

  我的大学

  廖昌永很幸运地成为了著名音乐教育家周小燕女士的学生,那是所有音乐学院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他说对于周老师,自己更多的是崇敬,“我属于特内向的那种人,就是看见我特崇拜的人吧,不像很多人就一把就上去了,把什么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我属于向后退的那种,所以看见她就恨不得转身跑。”

  音乐学院是一个绝对尊卑分明的地方,此时的廖昌永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孤独。首先,他的专业成绩是班上的倒数,其次他来自四川的农村,贫穷落后,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家世和业务两样都不着边。那个时候每到学期末宿舍同学钱被偷掉,他们总是怀疑廖昌永。他说,从小母亲都在对自己灌输“人穷志不短”的思想,这种冤枉等于是对人格的侮辱。那段日子廖昌永想到自杀,想到与那个冤枉自己的人同归于尽,最终被老师劝阻。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使得廖昌永不愿意更多地与同学接触,他试图躲避这些是非、歧视和猜忌,专心在声乐上下功夫。

  三个国际大奖

  如今的廖昌永已经走出当初的阴影,成为一个颇为自信的人了,这与他屡次获得的国际大奖不无关系。我们看到了他参赛的录像,神情自如,气势宏伟,声音浑厚。

  法国图鲁兹大奖

  获得图鲁兹大奖是廖昌永28岁的时候。1996年,廖昌永被公派去法国参加比赛,由于经费紧张,各方面都需要节约,到达法国已经是临近比赛的时候,没有倒时差的时间就匆匆上了场。在非常疲劳的状态下,廖昌永进行演唱,进入第二轮,本应唱三首歌,到了第二首的时候旁边人都看见这个中国人脸色蜡黄,满脸都是汗珠。接下来是紧急抢救。幸运的是评委主席给了廖昌永重新比赛的资格,他选择了当晚最后一个出场。休息了一个晚上,再次登台演唱的时候,廖昌永的状态异常好,平时四句完全不能连上,那天他一气呵成,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十个评委一致通过给这个中国人第一名,观众也一致认同。廖昌永说自己当时开心的不得了。许多人都用法语向他祝贺和他交流,他们并不知晓,廖昌永不懂法语,歌曲中的发音完全依赖的是自己的语感好。

  多明戈大奖

  有了一个大奖,廖昌永完全可以依靠这个光环照耀一生,不再需要用再次的参赛来证明什么。在田间听过的第一个西洋歌曲就是《我的太阳》,之后又对他的声乐无限崇拜,因此他决定去参加比赛,见见这位心目中的英雄。

  参赛的过程是异常复杂的,首先要寄送磁带,3000多的磁带中挑选40个参加现场的比赛,廖昌永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关。比赛在日本进行,到达那里之后廖昌永才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很多选手上台都会异常紧张,下台之后号啕大哭。等到廖昌永上台的时候,他已经全然没有紧张的感觉,有的只是对音乐的良好感觉,那种感觉支撑他漂亮地完成了演唱。下来之后,一个外国女人冲她伸出拇指,当时的廖昌永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多明戈的夫人,他得到了她的赞赏!

  就这样,用音乐,廖昌永和多明戈相识并成了好朋友。多明戈从此知道了有一个在田间听他音乐的男孩儿,有一个光脚进入音乐学院的学生。廖昌永说,比赛之后多明戈在上海开了连续两场演唱会,与这段故事有很大的关联,他对中国产生了情感。

  挪威大奖

  又一次参加比赛,廖昌永说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觉得应该给自己多创造一些机会”,那一次,他又获得了第一名,获奖已经变成了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音乐与爱情

  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廖昌永的爱情在大学时代到来。她低他一届,俩人是四川老乡。她曾经偷偷地给他寄钱,每个月50块钱,“说明栏”里总是不变的一行——“多卖点菜吃”,而“邮寄人”一栏总是空着,廖昌永一直不知道这个人究竟是谁,为了什么?直到婚后某一天,廖昌永看到妻子的笔迹如此熟悉,才恍然大悟是她在默默奉献。廖昌永说,妻子对自己很严,总是会给自己提出很尖锐的毛病,得到她的夸奖自己会高兴的彻夜不眠。

  爱情之外,廖昌永还获得了岳父岳母的喜爱,从岳父身上廖昌永感受到了失去多年的父爱的温暖。在这之后,他的事业扶摇直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平坦。

  从小廖到大师

  如今的廖昌永已经是大师级的人物,从“小廖”到“大师”,称呼的变化中包含了一个年轻人的激情和拼搏在里面。所以,正如张越在最后所说,没有什么传奇,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担心一个三十岁的男人已经成为大师,已经德高望重了,他今后该怎么办?文/赵凡、周敏

(编辑:晓宇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