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寻梦》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10日 11:34
早在1946年,越剧在上海的改革初步成型之际,田汉先生就说:“将来能和平剧、话剧‘三分天下’的是越剧”。在田汉看来,京剧、话剧分别代表了中西戏剧文化的典型形态,而新越剧则是中国戏剧与话剧间的交流与综合的产物。40年后,似乎为了田汉先生的预言,越剧果然隐隐然有与京剧、话剧鼎足而三的架势。然而也就是在此时,越剧,这位四十年代风华绝代的上海小姐,却也开始朱颜凋落、美人迟暮。
八十年代,就在戏曲的一片冷清中,一部越剧电影突然让人们眼前一亮。这就是198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五女拜寿》。这部电影让喜欢越剧的人们看到了一个新鲜靓丽的名字“小百花”。不论是喜欢不喜欢越剧的观众,都无法抗拒这些年轻靓丽的面孔流露出来的青春朝气。30年代末,初来乍到的越剧就是以一群同样青春靓丽的少女征服了上海观众,如今,看着这些十八九岁的少女们,人们似乎又重新看到了40年前那群闯进上海的越剧明星。
然而,此时的上海,却如同一个盛装的贵妇,她并不在意身边这些少女们的崛起,也没有发现,自己正在逐渐失去曾经有过的青春朝气。
越剧,来自浙江的山野,它带着嵊州山野的芬芳,带着杭州湖山的空灵,最终才在上海沉淀出一份属于上海的典雅与浪漫。然而,都市的鼎盛却也一步步侵蚀了她创新的生命力。面对浙江越剧的重新崛起,上海越剧需要再一次寻回她失落的繁华旧梦。
卸去绚丽的装饰,上海的石库门也向人们叙述了上海人另一种饱经繁华之后典雅,上海越剧,也如同这些上海的民居,在上海成熟,历经过青春的朝气、拥有过豪华的点缀,如今,洗尽铅华的浮累,又开始了对一度远去空灵之美的重新找寻。萦绕在《家》上的空灵与抒情,似乎在不断提醒着我们,这丝丝绕梁、不绝如缕的情韵,才是越剧的精髓,才是几代越剧人的追寻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