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电影频道 >  >  > 正文

是建筑,更是生命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28日 13:16

  电影纪录片《布达拉宫》的拍摄过程,一个理解“文化遗产”的真正涵义的过程

  ●资料

  电影纪录片《布达拉宫》,从5月28日起公映。这是央视成立以来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拍摄素材还制作成5集同名电视纪录片,将于电影公映后播出。影片以一位自13岁起就在布达拉宫生活的喇嘛强巴格桑60年来的经历为主线,串联起布达拉宫的建筑历史和西藏的社会变迁,以及雪域的独特人文景观,同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1998年,摆在陈真面前的纪录片选题有三个,中央电视台让他自己来挑。陈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布达拉宫》,当时他的惟一要求就是用电影胶片拍摄。接下来,《布达拉宫》耗去了陈真整整5年的时间,当初陈真并没有这个思想准备。谈到5年中发生的事情,陈真总结成一句话:“这5年是一个过程,一个理解‘文化遗产’的真正涵义的过程。”陈真选择《布达拉宫》的理由是“布达拉宫情结”,1988年他曾到西藏拍摄拉萨传昭大法会。那年有两个多月,陈真每天奔波于拉萨市内,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每天“在拉萨的任何一个角落,抬头就能看到布达拉宫”,但最终竟无缘亲近。离开拉萨时陈真曾暗自发誓:“早晚我要拍摄一部关于布达拉宫的片子!”布达拉宫始终作为一个梦想和遗憾留在陈真的心中,一等就是10年。

  陈真急不可待地回到拉萨,可惜梦想破碎了:“拉萨现在高楼林立。”谴责高楼?未免有点矫情。1988年陈真在拉萨住的是有洗澡条件的饭店,结果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全来洗澡,最后把下水道都给洗堵了。1998年,拉萨要什么有什么,无论是旅游者还是当地居民,谁不喜欢优越的生活条件呢?这种变化让人津津乐道,也让人猝不及防。陈真陷入了半失语状态,重返拉萨的最初日子里,陈真整天在问自己:“我当年怎么就没抓紧拍呢?”

  时光倒流是不可能的,该工作还得工作。头5个月,陈真的工作是查阅资料,找人采访……1998年年底,《布达拉宫》举行开机仪式,正式开始拍摄。

  最初陈真想用“情景再现”的手法,把《布达拉宫》拍摄成类似故事片的“艺术化纪录片”。按照这种思路,演员请了,化装、服装、道具做了,工作已经进行了两三个月,消耗胶片一万多尺。此时央视领导认为,这样的方式不可能深刻地表达出主题。陈真自己也觉得已拍摄出的部分素材有些像“看图说话”。第一拍摄方案进行到一半被中途否决,20多人的摄制组一下全都走光了。1999年夏天,陈真“难受极了”,他不甘心就此败下阵来,一个人留在拉萨再图良策。当时担任西藏文物局局长的甲央一直关注着《布达拉宫》的拍摄进程,当他得知陈真的工作面临夭折时说,拍摄布达拉宫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在甲央局长的推荐下,强巴格桑走进了《布达拉宫》。“我一见到强巴格桑就觉得特有缘分,结果一聊就是一个下午。聊完回宿舍,又看到了布达拉宫。那天气特别好,阳光照在布达拉宫的墙壁上,整个红山金光灿烂……”陈真说。

  强巴格桑76岁了,他生命中有60多年是在布达拉宫度过的。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家乡尼木和西藏任何地方一样,到处流传着很多关于布达拉宫的传说,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去朝拜布达拉宫。

  12岁那年,他和大哥一起到拉萨找活干。“进入拉萨河谷,来到哲蚌寺脚下的时候,那座巍峨庄严的宫殿突然间跳入我眼睛,就好像是昨天的事。”13岁时,由于舅舅的关系,强巴格桑成为布达拉宫的喇嘛。

  当时布达拉宫有很多规矩,比如走路不许摇摇晃晃,踩楼梯的声音不能太大。几乎天天要开法会、念经。有些小喇嘛在诵经会上爱打瞌睡,一瞌睡就要挨棍棒打。强巴格桑这一生中就挨过三次棒子。

  中间强巴格桑还逃跑过,但却被逮了回来。被逮住后,他心里想着肯定免不了挨揍,但是师傅的态度很好,没有处罚他。

  强巴格桑在布达拉宫做到了领经师,解放后还曾随西藏代表团进过北京,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1970年,强巴格桑开始参与布达拉官的局部维修,又住进了布达拉宫。1980年,布达拉官重新开放的时候,强巴格桑成了僧人的负责人。

  老人跟陈真说过一句话:“春天的日子忽冷忽热,人的一生有苦有乐。”为布达拉宫工作了一生的老人,从来没有在布达拉宫得到过一点物质回报,甚至在离开布达拉宫之前,从没有拿过一分钱工资。

  强巴格桑站在布达拉宫的平台上,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六十多年了,我和布达拉宫一起经历了巨大的变迁。生命中的欢乐和悲愁、荣耀和失意,都和布达拉宫连在了一起。布达拉宫就是我的一切。按照佛教的说法,这都是前世修来的缘分。”

  当强巴格桑老人在布达拉宫前平静地诉说着自己的一生时,陈真感到,布达拉宫的魅力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在建筑学上让人仰慕的迷宫般的土堆石砌的宫殿,不仅仅因为它见证着沧桑巨变的历史。布达拉宫本身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的生命。

  强巴格桑想到了自己的生死,也像谈及生命一样谈及布达拉宫:“我也经常梦见自己死亡的一刻。我知道有形的肉体终不能永生。当我们超越了一切有形的世界,就彻底地进入了灵魂超脱的境界。万物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也许有一天布达拉宫也会走向毁灭,但布达拉宫的魂魄却永不消散。”

  轮回观念渗透在藏文化的每个角落。陈真对布达拉宫的理解开始由脑及心---人,历史,生命,生死。

  度亡经曾让陈真泪流满面--“母亲经历十月怀胎/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她将要赤裸裸地/被抛到堆满骷髅的天葬台/惟一的救主只有您啊/请指引我们解脱生死轮回吧……浑浊的目光巡视着周围的亲朋/颤抖的双手紧握身旁的衣物/空气里弥漫死神的气息时/惟一的救主只有您啊/请指引我们解脱生死轮回吧……”

  坛城的出现与消失让陈真备感震撼,那也是整部《布达拉宫》中陈真最珍爱的镜头:“坛城毁掉的那一刹那,尽管我早就知道会消失,但还是一阵心悸……”

  坛城就是想象中的本尊及其眷属聚集的道场。陈真拍摄到的哲蚌寺密宗院的坛城,由石粉洒成。几个僧人用手指捏着石粉,花21天在木盘上撒出精美的画面,再用21天念经颂扬。然后就是恭送--制作坛城的石粉,要收集起来,几双手之下,坛城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收集到的石粉将撒向田野、森林、河流和山谷的泉眼……

  陈真又找到了方向,决定以强巴格桑为线索和讲解人。台里马上就批了,摄制组重新启动,再拍起来就如行云流水了:强巴格桑的幼年、青年、老年,对应着布达拉宫的诞生、发展与沿革;“红山”、“白宫”、“红宫”、“生死”、“新生”,几个章节成就了《布达拉宫》的骨骼与血肉。

  一个人与一座宫殿,折射着一个民族与一部历史。(陈一鸣)

(编辑:赵蕾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