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走遍中国   
走近神秘泸沽湖
走过梅里雪山那一边(七)-回到尘世
走过梅里雪山那一边(六)-转经之路700年未改
走过梅里雪山那一边(五)-堂堆:美绝人寰的仙境
走过梅里雪山那一边(四)-胆战心惊穿越崩塌区
走过梅里雪山那一边(三)-卢阿森拉
走过梅里雪山那一边(二)-走入无人区 骡子中了毒
走过梅里雪山那一边(一)-踏上梦境中的土地
走过梅里雪山那一边--序
飞狐古径跋涉行
壁画 彩塑 双绝的资寿寺
风雨辨云贵入滇第一关

     游侠———红杏
    
    天女殊峰劳怅望
    
    冰川云海寄遐思
    
    ■没人相信我从北京来
    “你们是干啥子的?来这儿做什么?一个头戴又破又旧几乎已成黑色,七十年代流行一时的绿军帽,身穿深蓝色四兜中山服的五十岁左右的汉子一脸严肃地问
    我们。“我们来这儿旅游,看这里的古驿道和古关口,“你们从那儿来的?“北京?“不可能,从北京大老远跑到这儿来就为了看这石块路?大马路平平的,这石头路,疙疙瘩瘩,有什么可看的?……这是一座两层小楼,还没有完工,楼
    上还没有门窗,但楼下已经进住了。这时,已经是下午六点了。
    
    我们从昆明先坐长途汽车到曲靖,又从曲靖换乘中巴到富源,从富源又换上开往贵州省六盘水市的长途车,从早上八点一直折腾到下午四点多,才到了距昆明220公里,云贵交界处的古雄关———胜境关,正好有几个老乡也在胜境关下车,我们背着包,跟着他们,顺着公路边的毛路,向山脚下的小村走去。这个小村太破旧了,青石板铺就的古路两边,是一幢幢连在一起的木屋,向路的一面几乎都是上了板的旧门市房,落地的木板黑黑的,早已失去了本来的颜色,每块旧木板上都写着昨天的故事,马帮的赶马人就躲在那后边,喝着米酒,与店家的女儿讲述着赶马路上的传奇故事。张老板家的二层小楼是这个小村里唯一的一幢楼房,外墙粘着白瓷砖,在整个村子那些破旧的木屋之中十分醒目,而且他家拥有全村唯一一个小卖店,这小卖店不但卖油盐酱醋,还代卖药品。
    
    “现在,有公路了,我们这地方不行了,来往的人少了,民国以前,我们的坝子可是个大码头……吃着过桥米线、清水煮鱼,张老板的话匣子打开了:“说起这关,在历史上可是很有名的哩,自元、明、清三个朝代好几百年,一直是从贵州进云南的第一个重要关口,这石板路,还是明朝时修的呢!明朝洪武皇帝初年,平定云南,朱字龙旗从这里一路打到云南府;当年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时也是走的这儿;刚解放那当口,人民解放军增援我们云南王龙云起义,都是首先从这儿走的……张老板一边喝酒,一边说着这小村那昔日的辉煌。第二天,张老板热心地带我们到离小村一公里的胜境关关口去看了看,一路不停地为我们介绍村里村外的各种名胜古迹。
    
    ■探访500多岁的滇南胜境坊
    
    如今胜境关现存景点主要有:滇南胜境坊、关隘城楼、石虬亭、胜境驿、石龙古寺、鬻琴碑、古驿道等。
    
    滇南胜境坊是胜境关的主要建筑,牌坊始建于明代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清代康熙三十四年和民国十六年曾两次重修,“文革期间坊上石狮被毁,现在在牌坊的两边各有一块残存的石狮躯干静卧于古驿道旁。牌坊矗立于胜境村西的山梁路口上,古驿道(东驿道)自东向西从中穿过。坊高13.32米、宽11.2米,重檐翘角、十二楹柱、九级斗拱,东西对称,坊中两根楹柱前后各有一对石狮,分别面向黔滇,面对贵州的一对石狮身覆青苔,面对云南的一对石狮身披红土,古人称:“雨师好黔,风伯好滇,贵州多雨、云南多风,这一气候特征在这两对石狮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一界分风雨的自然奇观令人叹为观止。时而有担着水的村民和向我们狂吠着的黄狗从牌坊下经过,告诉我们这一切不是梦幻……据说,原来这里还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溪,小溪两侧土壤截然两色,东侧为黑赫色,为贵州地界,而西侧则为红褐色,为云南地界,这是大自然的又一奇观,可惜此景今已不存。
    
    过界关牌楼,沿青石板铺筑的古驿道东行50米左右,路北为“‘鬻琴碑’碑亭,及石龙古寺遗址,路南为“胜境驿和“石虬亭。
    
    碑亭的右后方便是“石龙古寺旧址。石龙古寺为道教寺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内塑关帝、周仓等神像。建庙同时,按“阴阳八卦的方位,在寺内植杉树八棵,人称“八卦树,可惜“文革期间,不但寺庙被毁,连“八卦树也未能幸免,八棵古树有七棵惨遭“斧锯之祸,现仅存一棵,与这棵古树隔路相望,便是胜境驿和石虬亭。
    
    名为“石虬亭,是因为亭前有一露出地表的石灰岩,形如两条虬龙屈曲盘卧,栩栩如生,令人赞叹。
    
    ■千年古道上寻找马蹄印
    
    沿古驿道东行约500米,高山峡谷之间,有一座巍峨的雄关,这就是胜境关的关隘城楼。很久以前这里就筑有关墙和楼堡,而关城城楼始建于清咸丰四年,重修于光绪十六年。旧城毁于五六十年代,现在的城墙及城关重建于1990年,城门洞沿用
    古代留下的旧石拱,城门早已不存,但石基尚在,顶城门的门杠石窝尚在。城关下的青石道是古代的遗存,这石板路已历百年风雨,风依旧从西面──云南带着千年的红土,吹向贵州;雨依旧点点滴滴从东方──贵州,洒向云南。千年的古道,从
    战国楚将庄桥的战马到新中国建立人民解放军的铁骑,这古道,这青石板目睹了这一切世间的沧桑。
    
    经过历朝历代不断扩建重修,这条古道成为了连接云南与都城的“通京大道,昔日云南学子进京赶考,须从此道经过,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第一次入滇也是经由此路,状元杨升庵被贬到云南永昌(今保山),也是从此经过。随着嗒嗒的马蹄声,京城的圣旨传到云南;伴着丁当的马帮铃声和赶马人的吆喝,四川的蜀锦,辗转到了大理,从大理被贩到印度、尼泊尔等域外之地。虽然现在有了公路、铁路,但现代的赶马人还是喜欢通过这条古驿道,把从贵州等地收来的马匹,贩到云南山区,如果你仔细观察,在那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可鉴的青石板上,还有很多清晰的马蹄印,可见古道当年的盛况。如今山依旧,水依旧,胜境村依旧,古驿道的风光依旧,胜境坊,关城都已恢复重建,可古道的实际使用价值已经几乎不存在了,但是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却越来越凸现出来。
    
    ■文/红杏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