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期预告
秘鲁·
首播: 周六 CCTV-3 20:35·
重播: 下周日 CCTV-1 16:27·
栏目信箱
网上调查
您会在什么时段收看
《正大综艺》?
1.CCTV-3 周六20:35
2.CCTV-1 周日16:27

视频浏览器下载
首页 编创手记 拍摄动态 我的世界真奇妙 世界真奇妙 往期回顾
林 海 王雪纯 过彤 张平 王炜 任健平 聂小华
徐伟 董平 刘雅洁 杨珺 贾颖 纪威 卞小怀
员志军 王枫 关海龙 潘洪莲      
 
《杨珺作品连载》引言 硝烟散尽还复来 
 
拥有强大经济后盾的“乌发公司”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使德国电影看到了崛起的希望。战争开始的头几个月里,和欧洲其它国家一样,德国电影院里的观众也骤然增多。先进的德国化学工业在胶片生产领域达到领先水平,“爱克发”胶片比美国的“柯达”还要优良。尽管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了,但电影在战后却一度兴盛起来,并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法国和美国。乌发公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张,收买了瑞士、北欧、荷兰、西班牙等国内的电影院。历史风云题材被相继搬上了银幕,宣扬国家主义的电影《腓特烈大帝》格外引人注目。此时,国家主义的思潮在德国具有相当广泛的民众基础,第三帝国已经有即将出现的趋势。歌颂德国传奇英雄的赞美诗电影《尼伯龙根之歌》的出现,是即将到来的复仇和胜利的暗示。影片中出现的那位雕像般的人物齐格菲尔德,是所谓标准的雅利安美男子,他是一个所向披靡的征服者,被一个梳着长辫子的女子克丽姆希尔德所爱,她是穿着甲胄的日尔曼尼亚(一个长期印在德意志邮票上的人物)的妹妹。这个马背上的日尔曼英雄,歼灭了那个非雅利安人的代表,那个面目可憎、家财万贯的地藏王。影片中“齐格菲尔德之死”反映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兴亡,而“克丽姆希尔德的复仇”预言了希特勒的最终命运结局。

进入有声电影时期,有一部值得关注的电影,它是由派伯斯特导演的《1918年的西部战线》。影片猛烈抨击了纳粹党人称颂为“英勇的献身”的那场战争,描绘了那些战死的士兵和未来牺牲者脚上的长靴,战壕里的泥泞,医院里的紧张情景,痛苦和恐惧的呼喊,屠杀和疯狂的行为等。影片再现战争的可观性,自然遭到了纳粹份子的猛烈攻击。

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的电影几乎就成为纳粹的宣传工具。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过问电影的制作,下达拍摄的指令。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说道:“我想开拓电影,似它成为一种宣传工具。”此时的德国电影几乎成了戈培尔的传声筒。无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围绕着纳粹德国的宣传指令运转。有良心的电影人要么离开德国,要么保持沉默。据统计,从1933年到1945年间,纳粹德国共拍摄了1363部电影(其中包括文献纪录片和新闻片),而每一部电影都必须经过戈培尔宣传部的审查把关。起初,德国的观众还敢于对不满的电影起哄,但后来就不敢了,因为盖斯太保会抓人。整个二战期间,德国电影院的人数锐减,柏林的电影制片厂被英美空军炸毁,影片拍摄只好转移到阿姆斯特丹、罗马和布达佩斯。当然,战前非常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德国观众自然无法在战争时期看到遭到禁映的美国电影了。乔治·萨杜尔曾这样总结道:“纳粹点燃的火焰,比意大利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更进一步,毁灭了一个伟大的民族电影。这说明了艺术在完全没有自由的空气中是不能存在的。德国电影被纳粹主义所扼杀、毒化,它的消失在中欧留下了一片空虚。”

战后的德国电影在漫长的复苏时期,开始接触战争题材。以法斯宾德、施龙多夫等为代表的导演,借用电影语言对德国的历史,特别是二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推出了《莉莉·玛莲》、《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锡鼓》等作品,引起世界的关注。到了70年代以后,出现了《潜水艇》、《斯大林格勒》这样的反思战争的作品。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太大的作为。
意大利电影有一个鲜明的标记,即新现实主义。亚平宁昔日的荣耀书写在古罗马征战的历史中。意大利的电影自然对历史情有独钟。早在世纪初,它就开始涉猎了古代的战争史。1905年,由费格迪奥·阿尔伯尼导演了《攻陷罗马》,再现了1870年的历史事件。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到世纪初的风云际会,都被揽入其电影的视野之中。战争片借助历史题材空前活跃起来。《斯巴达克斯》(1913)、《投弹手罗兰》、《特洛伊的陷落》(1910)、《罗德的骑士们》、《千人军》(1912)、《凯撒大帝》、《迦太基的奴隶》、《卡比利亚》(1914)等,掀起了一股重温古代战争风云的热潮。重温历史,需具备再现历史场景的能力。意大利人在这方面向世界展示了其出众的才华。以上历史题材的战争电影,在场面、布景、道具、氛围等把握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一战的到来给意大利电影敲响了丧钟。和欧洲许多电影曾经十分发达的国家一样,战争使电影业陷入空前的萧条。除了如《敌机的恐惧》、《在敌人的旗帜下》等粗制滥造的一战片外,意大利电影几乎无所作为。按乔治·萨杜尔的话说,将近在25年间已经看不到意大利电影的影子了。

二战前夕及二战期间的意大利,其电影业恢复了一些元气。战争片也活跃起来,出现了历史题材的《尼露》(1938),颂扬罗马时代业绩的《老卫兵》(1935)及《1860》(1933)和《钢盔》(1940)等影片。和德国的情形一样,法西斯份子意识到了电影的宣传功效,便在利用电影大做文章。墨索里尼直接插手电影事宜,派儿子到电影圈工作。此时的意大利电影成了法西斯的宣传工具。

意大利电影的真正复苏是在二战结束以后。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动荡的意大利电影人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众疾苦,创立了电影史上影响深远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他们的电影将镜头对准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不讲究花哨而追求朴实真实,还原一种生活流的状态。演员多用非职业演员。其中以《沉沦》、《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等为代表。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学派形成于二战期间,是反法西斯电影人的一种松散组合。他们中有共产党人,有天主教信徒,有贵族,也有知识分子。在反法西斯这面大旗下,人们走到了一起,来共同探讨“战争这个新现实主义的基本主题”。围绕战争主题所形成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有《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游击队》(1946)、《德拉·罗维勒将军》(1959)、《德意志零年》(1949)、《太阳仍将升起》(1946)、《亡命法国》(1948)等。

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电影依然延续和保持了新现实主义的叙事传统,但其关注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尖锐的社会问题。战争片的数量锐减,较有影响的一部是《阿尔及尔之战》(1965),影片再现了1952年10月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运动中的战事,被誉为六十年代重要的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整个七十年代也是一个相当沉寂的时期。除《希特勒最后十天》(1970)、《墨索里尼的最后行动》(1974)《1900》(1976)等影片外,令人有所回味的是出自女导演之手的电影《夜间守门人》(1974)。此后,一直到九十年代才出现了一部引人关注的电影《地中海》(1990),《美丽人生》(1998)再次将镜头对准了战争岁月。
除了上述国家之外,欧洲还有许多国家拍摄了为数不少的战争电影,特别是深受前苏联影响的东欧国家,拍摄了大量的二战片。有的国家虽小,如阿尔巴尼亚,但其战争片的数量相当可观。波兰、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均拍摄过出色的战争电影。只有将这些影片和英、法、意、德国的战争电影综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描画出欧洲战争电影的全貌,才有可能真正领略到欧洲战争电影的风采。资料的局限是显在的,我们试图通过有限的资料尽可能完整地描摹出欧洲战争电影的概貌。

——摘自《欧罗巴沙场纵横》杨珺著

<<前一页    后一页>>

   
>> 欢迎进入互动空间>>联系我:price_xuliu@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