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哥德堡号”中国之旅(二十):再见,大西洋
移动用户
联通用户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03日 13:32 来源:CCTV.com

风平浪静时,哥德堡号会停下来让船员们下海游泳

  哥德堡号刚刚从瑞典启航不久,我们驶过了英国的多佛,也就是英吉利海峡中最窄的一段。值班的二副说,我们将在当夜驶过著名的法国诺曼底海域。这多少令我心生遗憾,因为我曾想到,如果在白天能见度好的情况下驶过这段海域,也许还可以用望远镜观望一下。当天晚上,船长忽然对大家说,英吉利海峡外天气很糟,加之时间还充裕,我们决定在海峡里多呆两三天,等待合适时机再冲出海峡。

  10月10日下午,我在写稿间歇爬上甲板,惊讶地发现,我们竟然离陆地如此之近,大概只有不到两公里,一位老水手向我确认,这里就是诺曼底!终于可以仔细看一看这片著名的海滩了,这片六十多年前盟军指挥官们无数次用望远镜观察过的陆地,几乎没有沙滩过渡,从海中陡然升起的就是灰色的悬崖。翻滚的海水拍打在悬崖上是雪白的,悬崖上每隔一两公里便有一座灯塔,黄昏时分更是增加了几分苍凉感。

  幸运之至,在海峡中转了几个圈子后,哥德堡号终于载着我这个二战迷来到这里凭吊一番。虽然不能登岸,但站在海中的哥德堡号上,目睹海滩上“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也不枉此行了。

  航行英吉利海峡时,恐怕是哥德堡号中国之旅中最冷的一段,早晚站在甲板上会哈气成霜,即便中午时分穿着毛衣加厚厚的风衣都会感到些许寒意。然而,仅仅两个月后,哥德堡号就带我们来到了非洲与南美之间的热带海域,感受了一番没有空调的赤道。

  辛勤工作之余,老沈和我在这艘只有两个中国人的大帆船上也难免陷入思乡的情绪中。我的未婚妻在北京等着我;老沈则有个上高三的女儿,当她高考时,老沈这个慈父将航行在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之间。而且,我们各自还都有年事已高的长辈。


不同肤色的船员们在一齐拉缆绳升帆

  在哥德堡号上,和外界联系的主要工具是通过卫星收发的电子邮件,船上的卫星电话我们基本不去动用。这样一来,在中国发生的新闻我们只能通过和亲友的邮件得知一点点,因此,随着这一小块瑞典领土航行在大西洋上时,我们也时常惦念着太平洋西岸的那片雄鸡状的国土。

  哥德堡号抵达西班牙的加迪斯港后,有一回我和船上的同行《哥德堡邮报》的记者戴格聊起了直布罗陀半岛,戴格提醒我,不要和西班牙人谈直布罗陀,因为它虽然在西班牙的国土上,却被英国占领至今。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香港,戴格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说:“你看,你们可以收回香港,是因为中英之间有正式的条约,所以1997年英国只好把香港还给你们。可是英国和西班牙之间对直布罗陀没有一个正式的条约,这就不好办了。”

  我马上说:“你错了,中英之间确实有过几个香港问题的条约,可如果按照那些条约,新界的租期是九十九年,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却是永久割让给英国。”

  戴格感兴趣地问:“噢,是吗?”

  我说:“当然,你可以回去查。八十年代初撒切尔夫人来中国还要提那些条约,但邓小平对她说,那些条约我们从来不承认,这样一来问题就简单了。况且我想今天英国也承担不起一场和中国的战争。”

  戴格说:“是的,肯定承担不起。”

  实际上,一路上我和戴格已经成了好朋友,回想起来,戴格对香港问题的误解在西方有着一定的普遍性,这大概是英国政府的遮羞宣传所致。


周末黄昏,船上会举办甲板舞会

  而当时我在对戴格说这番话时,明显感到心中有一股热流在涌动。身处海外,却往往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中国人身份,这一回,正好让戴格触到痒处,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却让我又一次体验到了民族自豪感。

  后来,在西班牙旅西华人联盟主席方新民先生引领下,我们从西班牙南部坐渡轮来到了非洲大陆北岸的小镇休达(Ceuta),透过海峡上淡淡的云雾,我们没有借助望远镜就直接看到了直布罗陀半岛,半岛上海拔三百多米的锡格那尔山就像冒出海面一只拳头,威胁着来往于海峡的大小船只。

  英国自1704年便侵占了直布罗陀半岛,从那时起,西班牙一直没有放弃对半岛的领土要求,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西英两国开始就直布罗陀问题进行谈判,但始终没有达成协议。遥望直布罗陀,更加缅怀一代伟人邓小平,他当年一句“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掷地有声,体现了真正站起来的中国的自尊和实力。

  大西洋两岸的著名地点大都关联着一些冲突和战争的历史,但航行在哥德堡号上,船员们每天都会感到欢乐和祥和。当我们离开巴西累西腓港时,船上虽仍以瑞典船员为主,同时我们这两个中国人依旧,上船同行的还有来自南非的脸上总露出灿烂微笑的四位黑人青年。这样一来,哥德堡号上的人员共来自七个国家――瑞典、挪威、丹麦、英国、巴西、南非和中国。平时,三种肤色的船员们一同在炮舱里吃饭,一同在统舱里休息,一同排成长队拉着缆绳升帆降帆,不禁会让人想到,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以探险的形式把这样一只古老的大帆船齐心协力开过三大洋,不就是最好的和平象征吗。

  老沈是一个优秀的电视摄像和编导,虽然他的英语不算流利。每段航程结束的时候,他都要为所有船员制作一段十分钟左右的电视短片,这些短片只是把这一程拍摄到的最精彩的镜头艺术地编辑在一起,完全没有解说词,最多配以途中录制的船员们的歌声。结果,每当一批新船员看过这些短片,他们都报以热烈的笑声和掌声。只要登上哥德堡号,大家的心便是相通的。


年轻女船员在夕阳下看书

  曾经听说西方男人不谈自己的收入,女人不说自己的年龄,可在哥德堡号上,这些避讳都是不存在的。

  渐渐地,他们中许多人的人生观深深地打动了我,理想的生活状态在他们心中不完全是二十年寒窗苦后找份好工作出人头地,只要不妨害他人,尽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世俗中的名利和地位都是可以轻易抛弃的。在这样的境界下,一位跨国公司的中层年轻雇员可以辞去工作,去澳大利亚放马一年,体验牛仔的生活;一位在职的国王副官可以请假半年去墨西哥追求自己心爱的姑娘;而对哥德堡号上的所有普通船员来说,作为志愿者他们不会拿到船东的一分钱,他们在大洋上汗流浃背地终日劳作,只是为了圆一个几百年来的梦――再现一次哥德堡号的中国之旅,再次向世界展示一下前辈无所畏惧的探险精神。

  有一回,一位瑞典记者上船对我们这两个中国记者进行了采访,采访即将结束时,我反问道:“你不想听听我对瑞典船员的评价吗?”这位记者马上来了兴致:“噢,你对他们怎么看?”我说:“我觉得他们来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却能够如此吃苦耐劳,这实在让我们佩服。”

  尽管我们这两个中国记者不需参加船上的日常劳动,但我们碰到重活都会过来搭把手,文娱活动中也愿凑个热闹,所以在船上人缘不错。西方圣诞节之前都有撕挂历倒计时的习惯,有船员将这样一本挂历带上了哥德堡号,每天由不同的人撕去一页。我和老沈便议论,这本特殊的挂历将来可以送进博物馆了。哪知圣诞节当天,这本完成了使命的挂历就不见了,我们于是又评论说,这些小同志怎么也不知道珍惜,要么就是有人把它私藏起来了。没想到第二天我们在自己的小阁子间里发现了这本挂历,背面还签上了许多船员的名字,中间的一行字是:将它和我们的爱一起送给中国记者。

  每段航程之后的离别都是痛苦的,当我们拥抱着一个个熟悉伙伴,说着祝福的话,再看着他们远去的时候,我心中总会想起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句话:在每一片大陆上都有许多善良的人们,正是他们给了我一生中奋斗的动力。

  当哥德堡号渐渐驶离大西洋时,一批新面孔又开始活跃在甲板上了,在他们中,首次出现了两位中国船员,这让人觉得,哥德堡号已经离中国越来越近了。


船停开普顿,船员们在参观当地一所中学时教学生们打水手结

  再见,法国拉罗谢尔的古堡和西班牙岸边的渔火;

  再见,南回归线上的大海龟和格林威治线上的信天翁;

  再见,大西洋沿岸所有国家的善良的人们。

  相信今后每当我想到大西洋,也一定会想起哥德堡号的中国之旅。(文/图 邓武2006-3-6)

  (本文有删减,如有媒体需转载全文,请与《探索·发现》戴晶晶联系 电话68230730)   (CCTV《探索·发现》供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责编:红立

1/1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