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首页

阿坝草原行(15)松岗古碉楼【东方晓】2004-12-17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21日 14:36


直波村古碉

  10月6日,喝过营养丰富鲜香可口的酥油茶,吃过马尔康特色独具的羊杂和糌粑、烧“馍馍”后,8点半出发去参观距马尔康15公里的松岗直波碉群。据当地朋友介绍,此地的碉楼因水电开发,不久大坝建成后将被蓄水淹没,这使我更有了想去好好看看,好好拍拍的紧迫感,也希望能为此国家级文物做一份自我的历史留存。

  出城沿峡谷中蜿蜒的公路前行,不时能看见公路边及河对岸的藏族村寨。嘉绒藏族的住房与草原牧区的账房和松潘、南坪一带的木板房相比,另具特色。建筑多在背风向阳、土质坚实且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地方,大多依地势择险而居。用泥土片石砌筑而成,方正高耸,片石堆砌讲究,层层叠压,房屋四角上翘,立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一般三至四层。顶层半封闭式向阳敞开,设有经堂与客房,造型美观,冬暖夏凉,门窗装饰艳丽美观。

  那些具有独特的垒石为屋建筑传统、“邛笼”式建筑风格的嘉绒民居,总在车窗外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诱惑着拍摄的冲动,因而一路上停车拍摄了好几次,阿坝藏族自治州联通的朋友见我们的车没跟上,也不时在前面停车等候。大约用了近1个小时,我们总算磨磨蹭蹭的到达直波碉群。

  松岗直波碉群位于马尔康县松岗乡直波村,共4座碉,两座在直波村寨内,另两座在河对面的山梁上。村内两座依山势南北分布,南碉在村内,北碉在村北的山脊上,两碉相距二、三百米。两碉皆八角碉,石块合泥砌墙,内用木质楼梯上下。平面外呈八角形,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逐渐内收。南碉内径8米,外部每角两侧的边长2.05米,墙厚0.95米,碉高29米,共7层。第二层底部东墙中部开一门,高1.80米,宽0.90米。第四层东墙中部及第五层南墙上各开有一道小门,高1.40米、宽0.80米。东南墙上每层均开有1-2个竖长方形瞭望孔,东、南墙上每层开一个瞭望孔,高0.30米、宽0.10米。北碉内部直径8.50米,外部每角两侧边长2.15米、墙厚0.90米,通高24.70米。碉共6层,第2、4层东南面墙上各开一门,大小分别与南碉东墙上的底门、第4层门基本相同。碉的东、西、南墙上每层各开一个竖长方形瞭望孔,在碉的东北、西北墙的1、2层各开有1个边长0.20米的方形瞭望孔,第1层的北墙及第4层的北角上各开有一个方形瞭望孔。 据传,碉楼内有地道与河流相连。

  河对岸山脊上的碉楼,因距离远时间有限,无法前去观看,只能在光线不太好的情况下,用长镜头草草地拍了两张纪念照,大家都把重点放在了即将被水淹没的村中两座古碉上。“垒石为室,高十余丈,为邛笼。”这是《后汉书。西南蛮夷传》中,对这种碉堡式建筑最早的文字记录。村里这两座八角碉都是清代中叶由松岗的土司修建,木石结构,八角由下往上内收呈台椎形,建筑技术精湛,极为牢固,是阿坝藏族自治州内八角碉中的杰作,具有重要民族古建筑研究价值。1989年该碉群被州政府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后跻身国家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彪哥、詹哥、南国之鹰沿着果实累累的苹果树下小径,小心翼翼地躲避着藏狗进村,去拍摄古碉近景和村中民俗风情。我和传刚、付哥则过桥,穿过密密的荆棘丛,攀爬到旁边陡峭山峰的半山腰去,以平视的角度拍摄古碉及碉下的嘉绒村寨。拍摄过程中,大家免不了要捣鼓起乾隆打金川旧事,遥想当年那金戈铁马尘封已久的战斗。

  就是这种碉堡,曾使清朝朝廷的两次大规模进攻受阻,给清军造成大量的物资消耗和人员伤亡。第一次战事持续了三年,而第二次战事却持续了五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乾隆打金川”。公元一七四七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依仗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屡挑战事,搅得周围土司不得安宁,并与朝廷干戈相见,乾隆降旨予以征讨,这就是乾隆一打金川。时隔二十四年后的一七七一年,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合谋侵扰邻近土司,引发乾隆二打金川。两征金川后,乾隆最终将金川地区统辖于川省之域。并在噶拉依官寨旧址上立下御碑,镇群番而永靖,树丰碑以告成功。

  下山后,想到这即将消失的历史遗迹,我便穿过刚刚收获了玉米的秸秆林,准备到小河上方换个角度再拍几张碉楼,没想到寨子里突然窜出黑白两条藏狗,直奔我而来,吓得我只好落荒而退,绕了很大一个圈子才回到了车上。望着一车等我的兄弟,在前往卓克基土司官寨的路上,我只有一个劲认错道歉的份儿。不过,想到自己又多拍了几张照片,心里也喜滋滋的偷着乐呢!

  网络原创,严禁转载,如有需求,请联络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编辑:陈玥来源:CCTV.com)

相关文章:

  • 点击原作 发表评论 (2004/12/21/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