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圣湖之痛 > 正文

探险家与普氏原羚:被张冠李戴的羚羊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1日 21:05

  身为职业情报军官的探险家

  132年前,一支由骆驼和马匹组成的队伍从北京出发了,这是一支俄罗斯考察队。队伍中一个个头不高、健壮魁梧、长着大胡子的人是领头人,他的名字是尼古拉普热瓦斯基(或译为普尔热瓦尔斯基),一位沙俄军官。普热瓦斯基带领这支考察队准备考察库库诺尔——青海湖。即使是在世界地图上也能醒目地看见这座位于中国中央的蓝色湖泊。考察青藏高原和库库诺尔是普热瓦斯基一生的梦想。

  除了作为职业情报军官外,普热瓦斯基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自然博物学家,十分爱好收集野生动物和植物标本。在这次考察之前,普热瓦斯基在1867年到1869年间曾作为沙俄情报军官考察过西伯利亚和远东以及中国的东北,并在兴凯湖、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采集过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记下了详尽的考察日记,还绘制了地形图。

  1869年,在俄国皇家地理学会西伯利亚分会为普热瓦斯基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他报告了在西伯利亚、乌苏里和朝鲜庆兴的所见所闻。普热瓦斯基的报告轰动了整个国际地理界,从此,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一跃而成为国际知名的探险家。由于普热瓦斯基在西伯利亚和远东所取得的成绩,俄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了他一枚银质科学奖章。这是普热瓦斯基生平获得的第一枚科学奖章,也更激励了他的探索和冒险精神。于是,他将下一个考察目标定为青藏高原的库库诺尔和拉萨。

  靠猎杀野生动物果腹的考察队

  路漫漫、野茫茫。骆驼和马匹是当年的主要交通工具,全程1万2千公里的路程,全靠一步一步走过来。饥饿、干渴、风沙都没能阻挡普热瓦斯基这支队伍的前进步伐。这队衣裳褴褛、尘土满身的人马走过了内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穿过了河西走廊,终于爬上了蓝天湛湛、白云朵朵、雪山皑皑、草地无边的青藏高原。

  考察队并没有携带多少食品,他们靠一路上猎杀野生动物作为肉食。原来,普热瓦斯基的考察队队员个个都是好猎手。每天傍晚,他们在临时扎下的帐篷旁,将白天射杀的那些猎物开膛破肚,把肉块扔进沸腾的汤锅里,留下皮张和骨骼作标本。考察队的骆驼背着的大包裹中鼓鼓囊囊地塞满了各种动物、鸟类和植物的标本。

  这天,考察队又在高原上射杀了几只像黄羊一样的动物。像往常一样,他们解剖了那些猎物,吃掉肉块,留下皮张和骨骼。由于种种原因,普热瓦斯基未能到达拉萨。这次考察在1873年结束了。 普热瓦斯基一行收集的40多种哺乳动物的130张兽皮和头骨标本、230种的近千只鸟类标本、10种爬行动物的70个标本、11种鱼类标本和 3000多种昆虫标本全部送给了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其中包括那些像黄羊的动物头骨和皮张。

  俄罗斯科学院里的稀奇标本

  普热瓦斯基从中国带回的标本极大丰富了俄罗斯科学院的动植物标本收藏。动物学家们为鉴定这些动物标本着实忙了一阵。因为普热瓦斯基采集的许多动物标本都是动物学家们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也就是说是新的物种。

  为鉴定那些从高原带回来的像黄羊的动物标本,动物学家更费了一番功夫。像黄羊一类的动物属于小羚羊。中国有六种羚羊,即;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蒙古瞪羚(黄羊) (P. gutturosa)、藏原羚 (P. picticaudata)、鹅喉羚 (Gazella gutturosa)、赛加羚 (Saiga tatarica)和藏羚 (Pantholops hodgnosi),其中普氏原羚、藏原羚和蒙古瞪羚是小羚羊;普氏原羚、藏原羚和藏羚是中国的特有动物。

  从一开始,如何将那些像黄羊一样的动物标本分类就是动物界的一个难题。最初,俄罗斯动物学家将那些小羚羊标本定名为弯角羚羊(Gazella cuvieri)。可是不久后人们发现弯角羚羊已经作为一种非洲羚羊的种名被使用过了。于是,动物学家将那些小羚羊标本更名为普氏原羚,以藏原羚的一个亚种划分的。事实上,普氏原羚与藏原羚在角的形态、行为以及分布区域上都有很明显的差别。 一直到1967年,一位澳大利亚动物学家对全世界的羚羊进行了重新分类,才提出将普氏原羚列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世界上收藏普氏原羚标本的自然博物馆并不多,现仅中、俄、英等国的博物馆或动物标本馆藏有其标本。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物馆里珍藏了27张普氏原羚皮张, 12具普氏原羚头骨。那即是当年普热瓦尔斯基不远万里从中国用马车拉回去的标本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已被转赠给伦敦大英博物馆。后来,还有一些动物学家如Burhner、Stroganov在青海湖南山一带采到过普氏原羚的标本;再后来,中国动物学家也在青海湖环湖地区的天棚、刚察一带采集到过标本,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普氏原羚的身世之谜

  大概是由普氏原羚与藏原羚都分布在青藏高原这一点推论,动物学家们一直认为普氏原羚与藏原羚的进化亲缘关系较普氏原羚与蒙古瞪羚的进化亲缘关系近。由于原羚属为中亚地区的特有属,国外学者尚未开展有关研究,有关普氏原羚在动物界的身世之谜一直未能揭开。

  最近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线粒体DNA分子水平上探讨了普氏原羚是藏原羚的一个亚种,还是藏原羚和鹅喉羚的杂交种的问题,研究结果将两种推测都否定了。事实上,普氏原羚与相邻的藏原羚的进化亲缘关系远,却与目前相距千里之外的蒙古瞪羚的进化亲缘关系近。也就是说普氏原羚是由蒙古原羚分化而产生的。这其中,青藏高原的隆升可能产生了地理隔离,对这个物种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篇论文已在英国伦敦动物学报上发表。

  从被发现开始,普氏原羚就存在许多谜团。首先关于普氏原羚的发现地点就是一个谜。在Eill著的《蒙古与中国哺乳动物》一书中,将普氏原羚的发现地点标为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高原。事实上,普热瓦斯基和他的探险队只到过内蒙古磴口县,并在磴口附近的河谷中停留了一阵,与鄂尔多斯高原擦身而过。在普热瓦斯基的考察游记中,只记载过他们在内蒙古发现和捕杀过黑尾羚(鹅喉羚)的经历。鄂尔多斯高原是否有过普氏原羚的分布一直受到一些科学家的质疑。

  被张冠李戴的羚羊

  普氏原羚与鹅喉羚很相像。特别是只看两种羚羊头部时,它们都长着一双黑色的弯角。但是,普氏原羚的角较大,角的基部较粗壮,两个角尖相距较远。因为普氏原羚很容易与其他羚羊混淆,为鉴定这种羚羊带来了困难。许多人声称发现了普氏原羚,那些标本经鉴定后均发现都是鹅喉羚或藏原羚。例如曾有人报道在西藏昌都发现了普氏原羚,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仔细检查了头骨标本之后,发现那不过是藏原羚的头骨;也有人声称在新疆发现了普氏原羚,但是那些标本经过鉴定后都是鹅喉羚。

  我1996年曾经访问过位于蓝色的涅瓦河畔的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博物馆。这座标本馆与典雅素丽、举世闻名的冬宫隔河遥望。在此,我第一次看见了身着军装的普热瓦尔斯基的油画肖像。该所的动物学家对普热瓦尔斯基十分敬重。

  该馆陈列着普氏原羚的形态标本,但是,那些标本看上去却像藏原羚。当时,我一直在内心说这里不会搞错,因为这是一个著名的动物研究机构。但现在再看当时拍摄的那些照片,愈发觉得他们似乎真是搞错了。难道当时制作形态标本的人张冠李戴,不小心将藏原羚的皮和角安上去了?是不是那些标本制成以后,再也没有专家去鉴定了呢?

  这个笑话一直闹到美国,根据标本记录,在美国的Smithsonian研究院的动物标本馆里有普氏原羚的标本,那些标本是美国动物学家20世纪80年代在青海考察时收集的。我到Smithsonian研究院访问时,专门提出要看那些普氏原羚标本。但是,该院的霍夫曼博士有些伤心地告诉我,经过鉴定,Smithsonian研究院收藏的所谓普氏原羚标本不是普氏原羚而是鹅喉羚,Smithsonian研究院没有收藏普氏原羚的标本。他认为在美国芝加哥的一个博物馆里可能有。我去了位于华盛顿郊外的Smithsonian研究院队伍标本馆察看了那些标本。果然,那是鹅喉羚的标本。

  青海湖畔的避难所

  尽管人们推测在青海湖区以外普氏原羚的历史分布区可能存在普氏原羚的残留种群,但是,能否自青海湖地区以外的地方找到普氏原羚也一直是个谜。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献身于自然考察,从中美洲的热带雨林,到非洲的稀树草原,从岷山山系、横断山脉、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到蒙古草原,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考察过非洲狮、孟加拉虎、大熊猫、藏羚羊、蒙古瞪羚。20世纪90年代,夏勒博士和王小明博士曾经在内蒙古,包括鄂尔多斯高原寻找过普氏原羚,但是他们没有发现普氏原羚的踪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地理协会的资助下,我和学生们也在寻找普氏原羚,考察了内蒙古、甘肃、新疆和青海的许多地方,但至今未在青海湖地区以外的地区发现过这种动物。这证明了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普氏原羚种群的推测。

  普氏原羚为什么能在青海湖地区生存下来?原来,普氏原羚对人类活动产生了行为适应。青海湖地区是季节性轮牧区,是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强度较高的地区,还是沙漠与草原交错区。青海湖湖东种羊场与小北湖一带有203平方公里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沙丘中人迹罕至,是普氏原羚的避难之所。每天当太阳还躲在地平线以下,普氏原羚就悄悄离开沙地来到草地,在晨晖中啃食青草,舔食露水。旭日东升,当牧人挥动牧鞭,驱赶牛羊群靠近时,普氏原羚便退入沙地,以避开放牧牛羊。傍晚,当草原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之中,牧人驱赶牛羊群归圈时,普氏原羚又从沙漠中出来,抓紧时间摄取食物。这种家畜进、羚羊退的现象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野生动物对人类活动的行为适应。在不同的季节中,普氏原羚聚成大小不等雄性群、雌性群以及母子群。除了繁殖季节以外,雄性普氏原羚与雌性普氏原羚分群活动。此外,在食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季节,普氏原羚与家畜的食性产生了分化,以避免食物竞争。不过,在食物资源短缺的季节,普氏原羚也会与家畜竞争食物。

  比大熊猫更濒危的动物

  自从普热瓦斯基考察青海湖地区以来,132 年过去了。沧海桑田,当年,普热瓦斯基所拍摄到的成群野驴在青海湖畔已再也见不到了。青海湖畔的人口增长了许多倍,过去的人类捕杀加上落后的牧场管理方式,使得普氏原羚分布范围也不断萎缩。一方面,过度放牧使普氏原羚生境质量严重退化;另一方面,草原围栏分隔了普氏原羚的生境,现存栖息地支离破碎,使其几乎没有生存之地。

  据报道,1986年生活在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已不到350只。事实上,普氏原羚的数量仍在下降,1994年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不到300只。而且,普氏原羚种群已被分隔成四个小的孤立种群:鸟岛种群、沙岛-尕海种群、湖东-克图种群和元者种群。普氏原羚这个物种能够幸存至今,完全托福于青海湖畔的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

  经过我们10年的努力,世人终于逐步认识了这个物种,媒体也发出了普氏原羚处在灭绝边缘的惊呼。更有幸的是,普氏原羚的濒危状况已经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2000年,普氏原羚被国家林业局列入了中国15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但与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相比,我们对普氏原羚的研究还不够。应尽快开展对普氏原羚繁殖、育幼行为等方面研究,结合目前分子生物技术对普氏原羚遗传及激素调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研究狼种群对普氏原羚的捕食作用,对普氏原羚的关键生境和种群监测,进一步认识其在高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生态功能。而更迫切的是解决普氏原羚分布区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建立普氏原羚自然保护区,拆除保护区内的铁丝网围栏,以保证该物种的栖息地需求。(作者:蒋志刚 转贴自:《绿色家园》 2004年 第一&二期)

(编辑:陈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