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圣湖之痛 > 正文

刘昌明:高效、节约和可持续利用资源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31日 16:45

  院士简介:刘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水文与资源领域开拓地学与水利结合的研究,发展了地理水文学的方向。在水循环水平衡、小流域洪水、水文实验、农业水文水资源、城市水文、森林生态水文、环境水文等方面均有建树。

  院士论点:

  青海湖是全国最大的一个内陆咸水湖,而且是世界闻名的国际重要湿地,目前库容还有800多亿。对这个湖泊的保护和周围的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周边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存在。从地质时代来讲,湖泊总是有生有死,外界的影响因素也在过渡,湿地和沼泽也是这样的。由于地貌的作用,湖泊慢慢消失,青海湖从地质时期讲大概是在一万二千年以前形成的,开始,湖泊是个外流湖,它是从倒淌河流出去再进入黄河的,后来,由于地质时期东部地区的地壳上升,湖泊变成内流的了,倒淌河也就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流动。在三千五百年以前,湖泊有一个冷期,分析结果认为,青海湖过去比现在还要高100米,但从近百年看,变化就小多了。湖泊的微缩确实是在气候的变化、人为的活动两种影响下形成的。但总的来说,目前主要是考虑湖泊的水量平衡,资料显示注入湖泊的河流,比较大的像布哈河,一年是15亿~18亿,加上4900平方公里的这样一个湖面,接受的雨大概还有15亿,内陆湖的蒸发模式就是进来的水和蒸发的水是相当的,是平衡的,这就是水循环的一个基本特点。如何研究水量平衡的变化有很多要做的工作。中科院在前两年做的西部地区水资源优化的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国务院的指引项目,该项目也对青海湖十分关注,我们也曾把青海湖的保护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一个重点。西北地区有十大重点,青海湖在生物多样性上有它独特的一面。那么对于青海湖来说,这个影响可能更多地与当前的人类活动有关,一个这样大的湖泊从总体上来讲,可能气候的波动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现在就是要进行对生态的保护,要修复要重建。73年我看到的青海湖,鸟岛跟陆地是分开的,鸟岛是一个孤立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相互连接,连接以后陆地的天敌可能通过连接的部分进入鸟岛伤害鸟类,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威胁。所以我就这个项目立项的话,应该受到省里面和中央的支持,这是总的一个看法,下面谈的是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是什么。

刘昌明院士在座谈会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从土地利用来看,我觉得第一是草场的修复和建设,如果要做规划的目标,我想把这个先做好。建立人工草场,效率比天然草场高400斤草也好,200多斤草也好,一亩地产草量提高10倍,20倍甚至更高,而且能减轻冬储的问题。我觉得草场的恢复建设,国家过去的投资较少,那么,在这个规划里应做个很好的经济计算,到底草场修复或说草场建设应该适量地进行多少投入?

  第二,青海湖为主体的湿地保护建设。这里,首先要考虑生物多样性,考虑鸟类,考虑鱼类(青海湟鱼)。这一部分的生态保护意味着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湖泊生物的保护,这是第二个目标。

  第三,我觉得应该说是一个策略,根据生态环境(承载力)来调节人口密度。具体地说人口已经比过去增加很多,而且牧民的需要也要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考虑。青海的人口密度很低,全省70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只有7个人。我们看到人口现在的压力没有像未来那么大的时候,能不能就考虑人口的调整问题,局部的调整问题,考虑生态条件,生态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存在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牛羊。

  第四点,资源利用上提倡高效、节约和可持续。青海湖的水黏度还不是太高,跟海水比,海水是30克/升,而青海湖的水是14克/升左右,是海水的一半的咸度。这样的水可以在沿岸发展一些盐水的利用项目。这样对湿地也有好处。当然,这个用在农业上的可能性、科技的投入问题还要研究。除此之外,周边的城市、村落,还是要高效利用农业用水,因为人口、草地也需要用水。总的说,在用水过程中要强调节水,也要高效利用,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么样能够帮助这些从事农业的人,能够正确地利用土地,合理的利用土地,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允许性,这个矛盾在青海湖流域还不是很突出,你稍加措施就可以协调好。我的想法是尊重青海湖当地的自然形式的背景,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宜灌则灌,宜民则民,宜湿则湿,在“五宜”和尊重自然这个基础上进行发展的话,我觉得,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到可持续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相处。(cctv.com陈玥报道)

(编辑:陈玥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