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圣湖之痛 > 正文

孙鸿烈:解决好三大矛盾 使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1日 11:01

  院士简介:孙鸿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资源、环境领域的综合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从50年代开始,他先后参加、领导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黑龙江流域土地资源利用、川滇黔接壤地区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青藏高原的区域发展研究,为我国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院士论点:

  我对青海省政府、林业局对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敬佩的,按照国际上重点保护的地区这个标准来要求,来实施保护方案,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当然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这个保护区能够保护的更好,我觉得初步有这样三个矛盾要处理好、解决好。

孙鸿烈院士对青海湖畔治沙情况进行考察

  一个是保护区和整个青海湖流域之间的关系。因为保护区只有4900平方公里,除了湖面的4300平方公里以外,只有600平方公里,是在就湖的沿岸一圈,湖的周长有365公里,算算沿着湖边只有1公里不到2公里吧,1公里多的这样一个圆圈,环状围绕青海湖,然而湖的水质以及鱼类的生存等等都要联系到整个青海湖流域,联系到它的外围地区,而青海湖保护区所能控制的,保护区的范围就是4900平方公里,而整个流域是29800平方公里,所以青海湖保护区只占整个青海湖流域很小的一部分。虽然省里采取了很多的保护措施来处理上下游的关系,但我觉得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个当然是水量问题,上面用水多了,进湖的水量就少了,除了自然变化之外,不可否认也有人为的用水多、进水少。另外,当然也和鱼有关系,鱼的数量减少了。上面沙柳河和泉吉河都是拦着堤坝的,鱼溯游就上不去了,这当然影响鱼的产卵,影响鱼的产量。还有一个矛盾就是对湖水的污染问题。当然现在还没显现出来,因为青海湖是作为一个保护区,国际湿地来保护的,据我所知,上游的这些县城、乡镇的生活垃圾并没有一个处理的设施,可能是沿河就排放了,当然,现在人口少,问题显示的不是很明显。但是作为一个更高标准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这个不得不考虑到上下游的关系问题。第四个矛盾我觉得普氏原羚及其栖息地问题,自然保护区所控制的就是湖周边1公里多的这样一个环带,在这个环带里头要解决普氏原羚的繁育和生息,有一定困难,它势必要用到上游的一些草地,用到在保护区之外的一些地区,这当然就会与周边地区存在一些利益关系。保护区要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第一个矛盾要处理好这个矛盾。

  自然变干变暖是一个趋势,大家公认的,湖水变少的不只是青海湖,在西藏包括藏北高原的湖泊几乎都在缩小,是这些年来的普遍现象,不光是青海湖,这恐怕是全球变干、变暖的一个趋势所造成的。但是人为的因素我们是可以解决,可以处理好的,人为造成的水资源流失到底有多少,如果没有这部分,到底能够让湖水回升多少?在这点上做点文章,看看到底能放下多少水来,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这些水帐要做点研究、调研,据介绍,目前政府准备把这60多万亩的耕地全退下来。这当然是好事,但在退下来之前,能不能在节水上采取点措施,这个我觉得还是有潜力的。农业灌溉主要是刚察,沙柳河、哈尔盖河、布哈河都来自刚察,而且都是经过他们的农区灌溉。所以,刚察是解决青海湖用水的一个重点地区,要处理好在它完全退耕之前,是否可能抓紧解决节水的问题。全县7万多农业人口、牧业人口好像不多,退耕之后,可能会有8年粮食补贴,作为8年以后,能不能稳住,这就牵扯到下来农民生计,他的替代产业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现在开始我觉得应该把它提到议程上来。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在内地这个事件很多的,在黄土高原很多地方就是开始给钱也挺好的,弄一弄他就回去了,也许故土难移,也许他找不到别的生意吧,他觉得这个更可靠一点。当然把这个水的问题解决了,拦水坝也就可以取掉了,鱼的洄游问题也就可能解决了,在没有彻底取消灌溉用水之前呢,能不能做点鱼的洄游通道之类的设施让鱼可以洄游上去。因为对于这么一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保护区很重要的一个生物物种,这个物种受到影响,对这个保护区影响也很大,所以在没有彻底解决水坝以前可以修点鱼的洄游通道来解决这个阶段性问题。另外昨天我还了解到,布哈河没有用于农业和牧草的灌溉,水除了当地的人畜用水之外,主要还是流到湖里来了。那为什么这几年鱼又洄游不上去呢?原因是河道很宽,洪水季节,当然有很大的水过来,枯水季节,这个水就变成很多的细流在这宽阔的河床里流动。这个雅鲁藏布江、拉萨河都有这个现象,没修坝,上游没多少耗水,即使是这样,仍然给鱼洄游造成障碍。我想也许可以对河道进行一些治理,控制河水冲刷岸边。保护区需要水,需要保护物种,这应该跟上游的退耕、节水、水坝及布哈河河流治理等问题通盘考虑解决,使保护区得以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它能够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管理水平。这个问题当然不只是需要林业一家解决,需要省政府协调各个方面来安排好这个事情,恐怕普氏原羚的栖息地的问题也要借助一些像布哈河流域的一些草场,扩大一些草场,作为它们的栖息地。因为从现在看来,它的栖息地只是湖边1公里左右的草带,而且这些带上本身有一些耕地,有些地方也有一些过牧的草地,在这些地方怎么能够让原羚繁育起来?我看恐怕也需要向上游推移一些,不光是保护区自己的土地所能解决的事情。这是我谈的第一个所要处理好的矛盾。

  第二,处理好畜牧业发展和草地不足的矛盾,这也是引起本地区环境恶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家都感觉到超载过牧,造成有些地区沙化,现在的畜牧家畜头数量580万头,这个地区可利用草场2800万亩,大概5万亩地一只羊,这是按可利用草场算的,按说并不是说过牧严重,我觉得草场和畜牧业最关键的矛盾是冬春草场不足的问题。从影像图上就可以看出来,真正冬春草场就是沿着湖边的一些谷地的这些水分条件比较好一点的平坦一些草场,而它两边的都是夏秋场,所以从2800多万亩的这个草场里头,我想冬春场只占几分之一,大部分还是夏秋场,我估计夏秋场的退化不是很严重,主要的退化是在3300m或3200m以下的冬春场。而且冬春场的植被就是一种草原植被,以针茅这些为主的草原植被,这个产草量本身就比较差的,而夏秋场是草甸植被,这个产量是比较好的,所以一个面积大、产草量高,一个面积小、产草量低,这个矛盾就造成了这个地方牲畜的冬瘦春死。这是我们中国60亿亩的天然草场畜牧业的通病。我觉得主要是加强冬春人工草地的建设,前天我们在南岸看到的那一片、没有灌溉种的草,亩产400斤鲜草,比天然草场高出好几倍,天然草场亩产也就是几十斤、100斤这样的,一亩人工草地产的不是精耕细作就能达到400斤鲜草,昨天看的有灌溉的,它可以产至500多公斤鲜草。听说一亩人工草地顶十几亩天然草地,这就是冬春场的状况,所以我觉得关键问题应该借着这次退耕还林还草的大好机会,把我们的湖周河谷这些冬春草场的建设抓起来。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解决草和牲畜之间的矛盾,使自然保护区的周围有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这是我第二条建议。

  第三,解决好旅游业发展和未来环境污染的矛盾。尽管目前还看不出来,但是应该意识到,青海湖旅游点都是围绕湖边来做的,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单从旅游角度来说,当然越发展越旺盛越好,从我们地区来说也是需要这样的,旅游产业确实是一个值得发展的一个产业,很有潜力,再加上人文景观,形成几条路线以后,很有潜力的一个产业。但是要看到旅游业所带来的污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昨天看到了一个把粪便集中处理的厕所,虽没启用,但已经有了。使我们感觉到这些地方也正在努力,有了思想的准备,但还需要更高的,一开始就苗头上把它抓好,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旅游人一多了以后,垃圾问题就成了很大问题,人畜的粪便问题、生活的污水问题,这些问题假如我们没有一个通盘的规划和全面的考虑,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个湖泊是绝对经不起污染的,这是个内陆湖,大家都很清楚,我从材料看到57年水体才能循环一次,因为它是一个内陆湖,它只是靠几条水流进来,表面的水蒸发掉,周期的循环一次,57年。这个数字给我更大的支持,青海湖一旦污染,治理非常难,别说整个湖都污染,就是湖边污染,我想也很难治理。这个湖要是一经污染了,我想恐怕不是治理难易的问题,而是根本无法治理。它是一盆死水,它的水量平衡是蒸发的,而不是流走的。没法流走也就是说一旦污染,等于端着一盆臭水,怎么治理?往湖里洒药?还是调用别的地方干净的水?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第一必须控制旅游的量,这个地方不能无限制的发展,容载量到底有多大?必须要有个研究,还有旅游人数也必须控制。第二就是所有的旅游设施必须进行环境议项评价,到底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怎么处理。因为旅游带来一些生活垃圾是污水什么的,这个东西必须有个处理办法。旅游设施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是很现成的技术,但是政府一定要严格的把关,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在最前头,杜绝污染源,让一池的清水保持住,否则,一旦水体污染,没有治理方法,旅游业自身也很难继续发展,这个后果实在不堪设想。(cctv.com陈玥报道)

(编辑:陈玥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