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战争揭密

《滇缅公路》(二):争分夺秒的运输 11月18日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19日 17:46

  (编导:罗巍)

“风雪丫口”的风雪战士:这是高黎贡山口上最高的一个山垭口。当年中国远征军战士为了攻克日军设在此处的军事要塞。几千名战士餐风沐雨,顽强攻击,伤亡极其惨重,这里是二战期间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海拔最高的战场,中国军队在这里为重新夺取滇缅公路洒下了热血,永远值得后人景仰。

  1937年底,中国军队在上海与日军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国民政府调集了最精锐的四十万大军,集中了空军和海军在上海拼死抵抗。与此同时,一场空前的大撤退开始了。

  到1939年1月,有大约300多个工厂和几十所银行从上海和南京等沿海城市迁往了内地,这其中有很多迁到了云南。战时撤到昆明来的机关学校也有不少。

  大西南的重庆、成都和贵阳等地也迁来了大量的工商企业和大学,还有内迁的大批军政人员,过去人烟稀少的西南地区人口猛增,这些人员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和工厂企业所需要的生产原料,绝大多数都需要从国外进口。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滇缅公路终于可以勉强通车了。在它刚一竣工后不久,滇缅公路就马上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惟一的运输通道。这时,它也就又多了另一项任务:往大后方运输生活消费品和工业原料。

  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成立了西南运输处,负责西南地区的军用物资运输和进出口等业务,它成立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量地招募和训练司机。

  这时,旅居海外、特别是东南亚的华侨向祖国伸出了救援之手。当时东南亚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39年2月8日发表了《南侨总会第六号通道》,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服务,与祖国同胞并肩抗战。这个通告很快就传遍了东南亚各地。


当时的战争就是通过这样用原始的工具铺设的简陋浮桥去实现的

  原南洋华侨机工王亚六:“我们看了以后,每个人,青年人都动心了,我们在国外呢好像很没有地位在当时,中国人在新加坡多,但是我们有一颗爱国的热心。”

  志愿回国服务的东南亚华侨司机和修理工总共有3192人,他们被称为“南侨机工归国服务团”。从1939年2月到1939年8月,南侨技工先后分为九批前往祖国,王亚六是第二批,一共500多人。

  回到祖国后,所有的南侨机工都要昆明的潘家湾进行两个月的军事和政治培训。

  云南的路难走,以前在南洋各地就很有名。翁家贵所属的第十四汽车大队,几乎都是由南侨机工组成的。过去这些司机大都是在城市里开车。来到云南以后,特别是在滇缅公路上,华侨司机几乎要从头开始学习如何在崎岖的山区公路上开车。

  滇缅公路不仅有着的非凡创造力,而且它还蕴藏着无与伦比的活力,在这种活力的背后,是大后方畸形繁荣的经济所创造出来的巨大商机。

  昆明和滇缅公路沿线几乎一夜间冒出了无数家运输公司,这些公司大量购置汽车投入到繁忙的运输业务中。

  原滇缅公路上的商人徐世铭:“那时有句俗话,轮胎一转,团长不换,团长他都不干了,开车去了。”


这样一群衣衫褴褛的民工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用最原始的工具挖出了959.2公里的滇缅公路

  当年在滇缅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种类繁多,许多都是当年美国生产的货车。这些汽车,包括我们经常在电影里才能见得到的美式吉普,在今天的缅甸,他们都还仍然使用着。

滇缅公路的繁忙直接带动了公路沿线的繁荣。

  滇缅公路上有一些很奇怪的地名,比如说:七零七、八零八等。

  云南施甸县七零七镇居民刘庆芬:“原来的老公路,刚修公路的时候,从昆明来到这里有707公里,就叫七零七了。”

  滇缅公路上的人们对于南侨机工也都印象深刻。因为他们总是那么讲究,头发永远是一丝不苟的。据说当时大约三分之一的华侨司机与当地的女士喜接连理。

  滇缅公路的黄金时代并没有延续很长时间。从一开始,日本人就想方设法要把滇缅公路切断。

  1940年,日军占领了前法国人的殖民地越南,有了越南作为前方基地,日军的飞机就可以轰炸滇缅公路全线了。


站在车上向夹道挥手致意的是中印公路美国工程兵司令刘易斯·皮可少将。他身后是他从带来的庞大车队

  1940年10月,日本飞机开始轰炸澜沧江上的昌淦桥和怒江上的惠通桥。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日军共出动飞机四百多架次,分十多次轰炸这些桥梁。

  在1941年以前几乎没有任何防空武器来保卫滇缅公路上的桥梁,惠通桥边一直住着一位张婆婆,当年她的姐夫负责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来防止空袭。

  由于滇缅公路关系整个抗战的大局,它一刻也不能停下来,所以每次空袭之后,大桥抢修队就不分昼夜地抢修大桥。

  1941年1月23日,日军飞机第十四次轰炸昌淦桥,这一次日本飞机把这座满目疮痍的大桥彻底炸断了。

  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交通部很快接到来自大桥抢修队的电报,说滇缅公路上的车队已经再一次地越过了波涛汹涌的澜沧江,整个公路全线保持着畅通。

  原来早在两个月以前,当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就预计到大桥有可能被日军日益频繁的空袭彻底炸断。他们找到了一些空的汽油桶,每70多个空汽油桶连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就成了一只简易的渡船,汽车开上去之后,用钢缆将渡船在两岸拉来拉去。这样,汽车就可以过江了。

  三个月后,被炸断的昌淦桥经全力抢修终于恢复通车,并一直使用至今。


在雷多公路进入中国畹町后曾出现过一块用木板制作的纪念碑。碑文用中英文简洁地说明雷多公路的历史

  滇缅公路上另一座主要的桥梁、位于怒江上的惠通桥则命运复杂得多。

  在1940年欧洲大战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孤军抗战的形势出现转折。不久之后,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开始考虑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援助。

  为了提高公路的通车能力,从1940年春起,国民政府的交通部先后花费巨资向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订购了2700吨柏油,开始铺设从中缅边境的畹町到保山的柏油公路。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还从美国购买了大量的工程机械以加快工程建设。

  1942年3月,当滇缅公路西段的柏油路正紧张铺设的时候,日军突然向缅甸进攻,很快,仰光陷落。这年5月,日军长驱直入,攻入云南境内,并迅速占领的怒江以西的广大地区。此时,花费巨资修建的滇缅公路西段的柏油路正好把怒江以西的路段铺设完毕,由于日军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工程设备都来不及撤到怒江以东,就连同西段柏油路一起全部落入敌手。

  198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为南侨机工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那些为祖国的抗战而毅然回国服务的海外华侨。

  从1939年到1942年的三年中,滇缅公路共抢运约50吨军需物资,15000多辆汽车,以及其他无法统计的各类物资。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滇缅公路,就没有抗战的物资保障。

  (CCTV《探索发现》供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陈玥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