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颐和园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二十六:颐和园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16日 09:57

  文化遗产:颐和园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扩建了圆明园。工程结束后,乾隆在他写的《圆明园后记》中,暗示今后自己不再兴建新园,并要求后世子孙也不要再建新的皇家园林。

  但就在乾隆十六年,“以孝治天下的”乾隆皇帝,以为皇太后纽祜禄氏的六十大寿祝寿的名义,在京西瓮山圆静寺旧址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并发布上谕:把瓮山改为万寿山,更名西湖为昆明湖。同时,乾隆产生了兴建清漪园的想法。

  乾隆担心招致臣子和百姓的非议,便想出以整理西北郊水系为由,把疏浚、开拓西湖的工程归纳到“兴水利”的名分之下。

  整治西北郊水系从乾隆十四年开始。一方面修整玉泉山、西山一带的泉眼和水道;一方面疏浚、开拓西湖作为蓄水库,并且修建了相应的涵闸。

  这样一来,既孝顺、又为民,清漪园便名正言顺地破土动工了。

  中国古代造园,历来有这样的说法,园林的规划设计,三分在工匠,七分在主人。乐山好水的乾隆,前后六下江南,游览过扬州、苏州、杭州、无锡和海宁等地的私家园林。凡是他喜欢的风景名胜,都作为营造皇家园林的粉本。清漪园正是参照了江南园林的布局而规划兴建的。

  昆明湖的面积与周围远近山峦的比例、环湖及湖中的景点,都是杭州西湖的缩影。西堤及六桥无疑仿效的是苏堤六桥;昆明湖西北水域的河道走向、长岛“小西泠”以及柳桥、半壁桥、荇桥、九曲桥的布局,显然是扬州瘦西湖的复制。谐趣园则是无锡寄畅园的翻版。

  在这座皇家园林中,不仅有现实中的山水胜景,还包括园林主人理想中的神仙境界。

  乾隆二十年,清漪园全部竣工。面对建成后的清漪园,乾隆皇帝喜不自禁。他写诗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客观地说,从整理西北水系的效果上看,清漪园的兴建确时是造园与水利工程相结合的比较成功的例子,但好景不长。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清漪园和其他皇家园林一起被侵略者肆意抢掠并放火烧毁。

  颐和园原总工程师耿刘同:“我们一般都知道烧了圆明园,实际上“三山五园”都是焚毁了的,都是由他(额尔金)焚毁了的。1860年的10月6号到9号,他第一次就焚烧了圆明园。那么又过了好多天,大概10月18号到19号,他就派遣英国的叫密克尔骑兵团骑着马去放火,焚烧了万寿山的清漪园,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把这些园林都给烧毁了。”

  1888年2月初1,为了庆祝慈禧的六十大寿,光绪皇帝颁布上谕:改清漪园为颐和园。在这份上谕里光绪解释说:“除了想为皇太后的六十大寿献上一份寿礼外,也是为慈禧撤帘归政后准备一处颐养天年、休息游乐的地方,以尽孝道。”颐和园的名称取自“颐养冲和”之意。上谕发布时,修复颐和园的工程已经进行了一年零四个月。

  为了给修复颐和园筹措经费,慈禧绕过管工程的工部和负责皇家园林事务的内务府奉宸苑,授意刚刚在“洋务运动”中成立的海军衙门直接负责颐和园重要工程的招标与验收。

  为了把重建颐和园和海军经费拉上关系,光绪二十年八月,慈禧恢复了昆明湖的新式海军操练,并在“耕织图”旧址建立“水操内学堂”,以掩人耳目。

  按照儒家礼制,皇家园林也要仿照紫禁城,设置外朝、寝宫及后苑。

  以仁寿殿为主的外朝建筑群,采用了逐步缩小殿前面积,逐渐增加建筑高度的方法,来强化宫廷气氛。

  皇太后居住的乐寿堂、皇帝居住的玉澜堂和皇后居住的宜芸馆,是组成“寝宫”的三处院落。皇太后最珍贵,自然住在坐北朝南的乐寿堂。

  颐和园里有许多规模不等的寺庙建筑,在这些建筑里表现了清代帝王们崇尚佛教的思想。为了巩固多民族的封建帝制,清王朝的统治者对信奉藏传佛教的蒙、藏少数民族采取团结政策。因此,藏传佛教的喇嘛黄教寺庙,在颐和园也有着重要地位。

  另外,道家学说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对皇家园林的影响也随处可见。

  颐和园后山俗称“苏州街”的买卖街,也是帝后们为显示“亲近民众”而修建的。每逢帝后驾临,太监宫女们便扮成店伙计或顾客,招呼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场面。实际上,这条买卖街并没有过真正的交易。这些情景不过只是供帝后们消遣而已。

  慈禧是颐和园的主人。这位当时中国实际的当权者,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颐和园中度过的。她居住在乐寿堂,在排云殿受贺,在仁寿殿听政,饭后去长廊散步,然后稍事休息。午睡后,就去德和园看戏。

  坐落在万寿东麓的德和园大戏楼是现存的三大古戏楼之一。它甚至比紫禁城里的畅音阁、避暑山庄的清音阁还要高大。

  戏台底下还有水井和水池,演《水漫金山》一类的戏时,可出现喷水的逼真效果。演员演唱或念白,也因为台下有水的缘故,会取得很好的声音共鸣。

  慈禧不仅爱听戏,她也确实懂戏。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恐怕要算是慈禧做过最大的一件正事了。

  从光绪二十一年大戏楼落成,到光绪三十四年慈禧死去的十三年里,慈禧仅在德和园就看了近三百次戏,甚至临死前一个月,她还在这里看戏。

  与德和园大戏楼相对应的万寿山西麓的水中,永久停泊着一艘汉白玉雕筑的石船----清晏舫,俗称石舫。这是颐和园中惟一的一座洋式建筑,它始建于清漪园。

  慈禧在颐和园,接见臣僚、处理政务。往往从正月或四月进驻,直到十一月才回到紫禁城。

  1894年,“变法维新”在光绪的支持下兴起。光绪24年4月23日,已亲政的光绪皇帝下诏宣布变法,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仅仅一百天后的八月初六,慈禧逼迫光绪发布上谕,请求皇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刚刚开始的变法,以维新派人士被罢官诛杀、被迫逃亡而告流产。光绪皇帝也被囚禁在颐和园的玉澜堂里,成了傀儡。慈禧命人在玉澜堂砌了好几堵墙,门口派太监站岗。整个玉澜堂像座监狱。

  直到今天,在玉澜堂东、西配殿仍保留了两堵墙。东配殿殿门内的墙是为了防止光绪皇帝去仁寿殿听政;西配殿殿门内的墙是为防止光绪皇帝从湖边码头逃跑。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融会了中国的绘画、诗歌、音乐和文学的审美意境。颐和园是源于自然、超于自然又归于自然的、集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皇家园林艺术精品。不仅在当代、在中国,就是在250年前,在世界上,颐和园也是园林建筑的一座高峰。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