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都江堰·青城山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二十:都江堰·青城山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12日 10:43

  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

  在战国时期的成都平原上,一座最初为军事运输而修建的水利工程,竟然将一条大河重新改道变了流向。并且在以后的两千多年里,为成都平原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这个水利工程,就叫“都江堰”。

  公元前四世纪末大一统前夜的中国,正处于战国诸雄对峙,激烈兼并的大动荡之中。当时中国北方的霸主秦国大将司马错提出建议,先攻战南面毗临的蜀国,利用蜀国占据长江上游的优势,顺江而下,吞并当时惟一能与北方大国秦国相抗衡的楚国。这个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的军事主张被秦惠文王所采纳,在公元前316年举兵灭掉了蜀国。

  公元前280年的秋天,秦灭蜀三十年后,大将司马错南下东攻楚国。然而在夺取了楚国的商喻也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之后,军队却因为粮草和兵马不能及时补充,在商喻陷入了瘫痪,无法继续深入楚国。

  因此,把岷江改道使其经过成都的想法,在司马错借伐楚之后开始酝酿。

  公元前272年,三十岁的秦国人李冰,来到蜀郡担任郡首。上任后的李冰沿岷江而上,直抵岷江源头,行程七百多里,开始了水情勘察工作。

  公元前270年,一部精妙的治水方案终于出炉。方案中提出,如果在蜀郡首府成都建立航道,必须先在岷江河道上建起一个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这个工程是这条战争补给线能否形成的关键。

  岷江,是长江最大最长的支流,不仅水势凶猛,而且全年水量不稳定。在岷江河道中哪一个位置设置工程,才能最佳的控制水的流量将会关系到工程的成败。经过考察,李冰选择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

  工人们用整整四年的时间,在岷江江心建起了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当江水流至鱼嘴时,自然分成了内外两江。其中内江为引水河,也就是岷江改道通往成都的工程。在这时,李冰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坐落于成都平原西北的尖山成为了内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

  为了把水引入成都平原,李冰决定开山辟水路。如果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凿打,凿开尖山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而秦国的统一大业却迫在眉睫。李冰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经过热胀冷缩,岩石崩裂疏松之后,民工们才腰系吊绳,登上虎头岩,挥锤凿打。

  历经八年,虎头岩的山体,分出了一条宽20米的水路。工程的关键部分,航道入水口的建成,使岷江水进入了平原。后人为了纪念李冰把这个入水口称为宝瓶口。

  公元前256年,历时14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都江堰建成竣工,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

  此后在从成都出川的畅通水路上,飘满了船泊,岷江上游沿岸的木料顺水而下,运往成都制造战船,士兵和兵器都直接在成都集散。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又有十万秦国人,陆续从北方迁往蜀地,与当地居民共同开垦广阔的平原。

  公元前223年,秦国率百万大军从成都顺岷江而下进入长江,一举灭掉楚国。并在两年后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王朝,秦。

  为什么中国古人因为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水利工程经历了两千多年,至今仍然能被现代人使用呢?

  李冰当时把都江堰工程的修建选择在岷江河流的弯道处,依据弯道的水流规律,把江水引入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都江堰工程又分为三大部分对水进行处理: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和鱼嘴分水堤尾部的飞沙堰。首先由鱼嘴分水堤把江水分为内外两江。同时内江最终入口宝瓶口,控制着多余的江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转而从飞沙堰溢入外江,做到二次分洪。不仅如此,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都为之困扰的泥沙排放问题,已在都江堰工程中得到了最为精妙的处理。都江堰工程这巧夺天工的三大部分,首尾呼应、互相配合,成功地做到了防洪排沙,它所蕴含的精湛水利原理,使都江堰工程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典范之作。

  都江堰建成后,李冰还定下了每年维修河道的制度。

  这条“深掏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历经千年至今还被奉为治水经典为人们所使用。

  与现代西方水利工程思路不同的是,李冰并没有使用高闸大坝与江水硬性抵挡,而是采用柔性结构的竹笼卵石,以柔克刚。

  更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的设计,从鱼嘴的无坝引水到整个平原的灌溉,都采用了有口无闸的自动分水方式。水以自然的行进方式,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在广袤的平原上,形成了密如织网的自然渠系。

  从都江堰建成开始,秦朝到西汉四百年间,蜀地经济空前繁荣,被世人喻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建成四百年后,公元143年,一位身着长袍的百岁老人长途跋涉,来到了都江堰西南侧的青城山麓。他在此创立了天师道,也就是中国惟一的自创宗教——道教。这位老人就是道教的开山鼻祖——张凌。

  如今在张凌修道的青城山上,还可以看到许多带有道教色彩和风格的建筑。道观都以三为建筑构思,体现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乾坤观念。

  在张凌修行的天师洞大殿前还刻有象征阴阳乾坤、五行八卦的太极图,这张图表现了道教崇尚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历代许多著名道士在青城山隐居修行,传宗开派,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道教文化。公元八世纪的中叶,一名叫做清虚子的道士,在一次使用硫磺、木炭和硝石为燃料炼丹时发生一场意外爆炸,这次爆炸让中国人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就掌握了制造火药的技术。

  植被丰富的青城山,不仅是道教的圣山,还拥有730多种木本植物和大量珍贵药材。唐太宗时代道士孙思邈来到了青城山,他在这里采集了大量药材,研究了解各种药性,撰写了医学著作《千金方》。因为这本至今仍然是中医必修的典籍,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天府源头都江堰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和李冰建堰的科学精神,正是与道教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都江堰的创建者李冰又被道教尊崇为清源妙道真君。为纪念李冰,人们在尖山上修建了二王庙。

  清朝咸丰年间,道士张孔山在二王庙修道。他常年住在岷江岸边古堰身旁,聆听着变化万千的岷江水声,尽毕生古琴研究所得,谱出了一首将道教音乐推向极至的古琴曲《流水》,被世界视为东方音乐的杰出代表。

  (CCTV《探索发现》供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