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自然·生态·探索]

乐业天坑科考纪实:巾帼探险家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29日 13:59

  2001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

  正在广西乐业县进行科学考察的中外联合科考队连日来在县城附近的牛坪洞地下河内共发现26种动物,其中的一些可能是新物种。

  这些动物包括蜘蛛、虾、鱼、螺等,澳大利亚生物学家阿瑟·克拉克说:“其中一些动物现在还不能确定种类,如蜘蛛。另外,我们还在捕捉到的一只鲶鱼身上发现有寄生的动物,这些新发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克拉克还说,2000年年底他在毗邻这里的广西凌云县的洞穴内曾发现一种表面上没有眼睛的虾,那是在中国首次发现这种虾,而此前这种虾只在菲律宾发现过。

   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说,洞穴是个特殊的环境,一些地面生物为了躲避地面上恶劣的环境,就转移到洞穴中生存。它们适应洞穴的自然环境后,视觉逐渐退化,而嗅觉和触觉变得发达。

  “洞穴生物与洞穴环境包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对它们的研究,对了解这一地区的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有重要的意义。”朱学稳说。

  据了解,目前利用洞穴环境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正成为国际洞穴研究的热点。而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洞穴,成为国际洞穴研究的热点地区。据统计,仅在广西,洞穴的数量至少有10万个,而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每个国家都不超过3000个。这是中央台报道的。

  值得一提的是,与天坑溶洞中的奇观相映成趣的是科考队中的外国女探险家艾伦·里奇,今年25岁,英国牛津大学的毕业生。长得小巧玲珑,体型和中国姑娘差不多。

  为了精确地测量冒气洞底部到天坑顶部的距离,科考队从冒气洞口放下一条长达200多米的绳索。

  当这一工作完成的时候,艾伦突然说:“我不原路返回了,干脆从这里直接上到洞顶部。”

  说罢,她用随身所带的SRT设备和绳索接连了起来。

  此刻洞中惟一的光源就是从冒气洞洞口射入的阳光。这道光线把艾伦整个笼罩了起来。只见她身体像一只在水中游泳的海豚一样摆动着,一蹿一蹿地向上伸去。动作优美极了!

  当她到达冒气洞口的时候,一个记录出现了:她从下到上的SRT攀登时间不到二十分钟!

  如果竞技体育中有这样一个比赛项目,艾伦肯定能拿冠军!

  艾伦是外国探险家中惟一的一名女性,长期的野外生活使她无法顾及那些淑女的细枝末节。

  一次,考察队在洞中涉水过河时,艾伦不小心滑了一跤,全身湿透,当时河水冰冷刺骨,洞中的气温也很低。如果不换衣服,就无法继续考察。在洞中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艾伦立即就要求所有的头灯都照在她的身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容不迫地脱光身上的衣服,擦干身上的水迹,然后又换上一身干衣服。

  当时科考队的所有队员中,只有她一名女性。真不知这些头灯全部聚集在她身上的时候,那些男士们作何感想。不过用当时詹姆斯的一句话来说,这是他在洞穴探险中所看到的最美丽的景观。

  说到科考队中的女性,参加科考活动的中国女记者也值得一提,这就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王越宏、王洁和骆红。

  王越宏和王洁都是这次考察队的一线记者,她们在整个考察活动中也可以说是最活跃的女性分子。王越宏的身体条件比较好,她几乎历经了所有的科考探险活动。下天坑的时候,她也总是力争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乐业县的天坑群全都是处在陡峭的崇山峻岭之间,所以那里根本没有路。大多数的时候都需要队员们四肢并用,像这样的攀登,一些十分健壮的男记者都受不了,但是王越宏从来没有为此叫过苦,也没有因为体力不支而拖了科考队的后腿。她登山的速度和下天坑的勇气让人感觉不到她是一个女孩子。

  而王洁是典型的江南女子,她的体质不如王越宏。但是她的韧性和对科考报道的执著却很少有人能够相比。这次科考从一开始一直到最终的制作,她几乎全部参与。每天从天坑考察返回宿营地以后,她还需要负责向中央电视台传递消息和编写报道。别人都在休息的时候,她独自一人工作,经常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以后,她又随科考队一起开始了新的科考采访。很多人都感到奇怪,每天只休息几个小时,为什么还有那么大的精力?而她回答也非常简单:“我喜欢这样!”

  由于她会讲一些英语,与艾伦自然成了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谈笑风生,艾伦探险中的壮举就是王洁告诉大家的。

  非常可惜的是,由于后方编辑工作的需要,王洁在科考途中调回后方去了。可以想像,如果她能继续在前方采访,她倒是和艾伦有一番较量。

  说到骆红,和前位两女性就大不一样了。她是电视台负责新闻后期编辑和播出工作的。所有的文字和图像每天从乐业县利用卫星传送到台里,最后都经她之手重新组织、编辑、制作然后最后播出。虽然她从没有去过天坑,然而她所掌握的考察资料比专家一点也不少。引起社会轰动的天坑报道和电视新闻最终都是通过她制作以后,才和广大的电视观众见面。

  像这样的科考探险,前方的记者体力和精力付出都非常大。而在后方作为一个主要的责任编辑,骆红每天几乎都要工作到夜里两三点。

  前方记者白天参加科考探险,很晚才能回到宿营地,然后开始写稿子,编片子,这时已是夜里3点了。每当我们把电话打到她家里时,我们很快听见她那轻柔的声音:“喂,你说吧。”

  与山崖洞穴荒郊野地打了一天交道的骆制片听见这声音,一下感到离家近了许多。

  (选自:《天坑科考探险纪实——临渊无惧》下一篇:二百万年前的熊猫)

  作者简介:

  骆汉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各种新闻奖,其中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世纪80年代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从事新闻评论工作,90年代任社会新闻部质量报道的制片人。现在新闻频道编辑室从事策划工作。有《共和国在打假》、《与古文明对话》、《穿越无人区》、《偷拍实录》等作品问世。

  其他作者:王洁、朱江、刘力、周毅、刘霞、刘林

  (本文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编辑:王卉来源:CCTV.com)